最新国际经济动向跟踪(2022年7月)
摘要: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扩大,欧美国家并没有改变旨在与新冠病毒共生的方针。世界经济从新冠疫情衰退中的复苏迎来拐点,全球可能面临同步的经济衰退,使2022年成为1970年全球严重滞涨以来最疲弱的年份之一。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报告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聚焦于全球通胀长期化的风险。美联储继续实行强力的加息政策,欧洲央行也终结了2014年以来的负利率政策,但经济衰退迹象也更为明确显著,就业市场将再次疲软。
一、全球疫情和疫苗接种进展
1、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扩大,目前死亡人数和重症人数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欧美国家并没有改变旨在与新冠病毒共生的方针。7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数据称,全球新增感染人数在最近两周内增加了近30%。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显示,美国截至7月6日的新增感染人数比两周前增加12%,达到约11万人。欧洲国家也在增加,法国增至2.3倍,德国增加32%。疫情扩大的背景原因是新亚型毒株蔓延。在欧美,BA.5和BA.4是主要毒株,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疫苗接种效果减弱,其中美国的亚型比例达到了7成。在美国,由于死亡人数和住院人数较少,基本上没有出现加强行动管制的动向。欧洲虽然部分地区再次要求佩戴口罩,但重新强化防疫规定的不多。
2、英国统计局7月7日发布关于新冠疫情后遗症的报告。据估计,截止2022年6月4日,英国有200万人(占总人口的3%)正在经历自我报告的长期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持续超过4周)。在这些患者中,有29%在Alpha成为主要变体之前受此感染,在Alpha时期为12%,Delta时期为20%,Omicron时期为33%。其中有72%报告后遗症对日常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有12%报告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被大幅限制。疲劳是最常见的症状(56%的人报告),其次是呼吸紧促(31%),嗅觉丧失(22%)和肌肉酸痛(21%)。新冠后遗症在具有以下特征的群体中占比更高:年龄处于35-69岁之间,女性,生活在贫困地区,从事社会护理、医疗保健或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其他疾病和健康问题。
二、世界经济走势
IMF和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都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聚焦于全球通胀长期化的风险,指出导致通胀的原因包括供应链瓶颈、俄乌冲突尤其是工资-价格螺旋等因素。这两份报告清晰地指出了加息政策可能带来金融不稳定和经济衰退风险,但它们给出的药方依然是强力果断的加息政策,以避免工资-价格螺旋将经济引入高通胀体制。
(一)IMF:前景黯淡且不确定
IMF发布7月《世界经济展望》,题目为“前景黯淡且不确定”,对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一些预测数据进行了调整,整体而言调低了经济增长并调高了通货膨胀。
第一,世界经济在2022年第二季度再次收缩。2021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初步复苏,2022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表现优于预期,但随着经济下行风险的显现,2022年经济发展前景日益黯淡。与4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值相比,2022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别下调0.4%和0.7%,降低至3.2%和2.9%。其中考虑到上半年经济增长较慢、家庭购买力降低和紧缩的货币政策,2022和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分别下调1.4%和1.3%,降低至2.3%和1.0%。由于疫情的反复和房地产危机,2022和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分别下调1.1%和0.5%,降低至3.3%和4.6%。
第二,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上调。自2021年以来,消费者价格上升并持续高于预期。美国6月份和英国5月份通胀都达到9.1%,是这两个国家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6月份通胀达到8.6%,是货币联盟创建以来的最高水平。因为食品和能源价格以及长期的供需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分别上调0.9%和0.8%,达到6.6%和9.5%。面对通胀预期的上升,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实施的加息政策比4月份《展望》的预测更加迅速果断,发展中国家加息力度也强于过去在发达国家加息周期间实施的政策。
第三,遏制通胀是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报告认为紧缩货币政策会产生实际的经济成本,但政策的延误只会使成本更高。考虑到政府预算因为应对疫情而捉襟见肘,并且需要采取紧缩的整体宏观经济立场,报告提出即使政府财政对最弱势群体提供支持,也要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其他支出来抵消这一支出的增加。
(二)国际清算银行:低通胀体制向高通胀体制的转变
2022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年度经济报告,揭示了世界经济偏离过去40年低通胀体制的危险性。
第一,如同大多数观察者一样,BIS同样没有预测到本次通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的最大挑战是将通胀提升至目标水平。在新冠疫情危机之后,通胀的出现一开始是出乎意料的、被认为是短暂的。但截止2022年4月,四分之三的经济体经历了5%以上的通胀。通胀卷土重来,不是作为一个期待已久的朋友,而是作为一个有威胁的敌人。事实上,目前的通胀既高又广泛地蔓延到各个国家和行业。BIS认为以下三个因素可以解释通胀的出现:总需求的强劲反弹,政策刺激和家庭被抑制的需求超过了预期;需求的增加主要着眼于商品而非需要近距离接触的服务;供给调整的困难,最明显的体现是全球价值链的瓶颈。
第二,全球经济处于从低通胀向高通胀体制转变的风口浪尖。国际清算银行解释了低通胀与高通胀体制之间的差异。在低通胀体制中,当通胀持续处于低位时,它的波动性会下降,波动的持续性也会下降:它是自我平衡的。这既是因为人们预期它会稳定下来,也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忽略了它。通货膨胀的低波动性并不是因为单个价格的低波动性,而是各种价格之间的低关联性。因此相对价格变化,即使是较大的变化,对总体价格水平影响也不大。高通胀体制则相反。相对价格的重大变化——例如,货币的大幅贬值——会迅速蔓延至整个经济,因为人们努力保护自己的实际收入不受冲击。这种蔓延背后的机制是价格-价格和工资-价格的螺旋上升。此外,人们越是担忧,他们的努力就会越先发制人。预期是至关重要的。当人们不再知道该预期什么时,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急切地进行防御。通胀心理越是变得根深蒂固,经济越是转向高通胀体制,扭转通胀的代价就越大。在最坏的情况下,代价可能是出现严重衰退或经济长期放缓。BIS担心,北美、欧洲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接近这样一个临界点。消费者已经注意到价格上涨,大多数商品的大幅上涨已变得普遍,而实际工资下降将促使人们试图弥补损失。
第三,BIS支持当前主要国家央行的加息措施,而且建议央行实行更果断的紧缩措施以抑制经济向高通胀体制的转化。报告指出这是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第一次在私人债务和公共债务处于历史性高水平背景下面临通胀的威胁。BIS注意到两个不确定性来源,一是通胀的演化。它认为现有指标无法充分反映通胀的变化,价格水平只能反映短期信息,家庭调查太过滞后等,它主张最可靠的指标是工资-价格螺旋的证据;二是遏制通胀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存在政策两难,尤其提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脆弱性。不过,BIS依然强调央行实施先发制人的、强度更大的紧缩政策,以避免经济转向高通胀体制后,进一步提高遏制通胀所需要付出的经济社会成本。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
(一)美联储加息触发衰退
1、关于美联储连续第二个月加息0.75%的讨论
美国6月消费价格涨幅超过预期,同比涨幅达到9.1%,创下40年新高,这巩固了各方对于美联储本月将再次大幅加息的预期。在7月26-27日政策会议上,美联储连续第二个月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百分点,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至 2.25% 至 2.50%。
但一些学者认为美联储不应该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再加息75个百分点。第一,尽管6月份美国通胀达到9.1%,但这一数据反映的信息滞后,对通胀产生最大影响的商品价格(主要是能源和食品)最近几周已经迅速回落,尽管它们的价格仍远高于一年前的水平。例如布伦特原油(Brent crude)从3月初攀升至每桶近140美元,到近期跌破每桶100美元,铜和铁矿石的价格均比春季高点低三分之一,木材价格在起起落落间已接近跌回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小麦现在的价格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相同,比5月达到的峰值低了近40%。第二,劳动力市场的过热与繁荣也出现了变化。首先,工资增长在最近几个月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基本上接近于疫情前的水平;其次,就业岗位增长也出现了放缓。6月份新增就业岗位372000,过去三个月平均增长375000,这远低于今年2月份之前12个月的平均值561000;最后,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因失业而申请福利的人数)现在正稳步上升。第三,虽然这些变化不意味着通胀的完全消失,但这表明经济状况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而指导经济评论和分析的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点。美联储对这些信息的忽视,可能会逆转依靠大规模纾困政策获得的迅速的经济复苏,导致未来6-12个月内就业市场再次疲软。
2、美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一些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可能正处于技术性衰退中。技术性衰退的标准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萎缩。根据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 GDP NOW 模型对实际 GDP 增长的最新估计,在2022年第二个季度,美国经济以年化率 -1.2% 的速度收缩,与第一季度 -1.6% 的类似跌幅相似。这一估计得到证实,美国经济分析局(BEA)7月28日发布数据称第二季度GDP增速为-0.9%,这将意味着美国经济处于技术性衰退之中。
此外还有一些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开始失去发展活力。一是美国 7 月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 47.5 ,处于收缩区域(低于50的水平),较 6 月份的 52.3 大幅下降,表明私营部门产出大幅下降。这是自 2020 年 5 月新冠疫情初期以来的最大下降速度,因为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都报告了需求疲软的情况。二是众所周知的经济衰退指标美国收益率曲线倒挂,即两年期国债收益高于十年期国债等长期债券的现象频频出现。根据道琼斯市场数据,7月13日利差倒挂达到8.5个基点,是2007年2月27日以来最高水平。三是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 16 个月低点 98.7,消费者预期指数跌至 2013 年以来的最低点 66.4。
(二)欧洲经济陷入泥潭
1、欧洲央行终结2014年以来的负利率政策
7月21日,欧央行宣布将三大关键利率同步上调50基点,超出预期,这是欧央行11年来的首次加息,并结束了长达8年的“负利率”状态。欧洲央行在加息方面缺乏经验,上一次加息是在2011年,几个月后,在欧元区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该央行被迫逆转政策。欧洲央行对通胀飙升的回应迄今慢于多数央行,包括美联储。
加息不仅是为了遏制高通胀(6月欧元区CPI同比增长8.6%,创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而且要稳定欧元汇率。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贬值正在加速。在7月13日的外汇市场,1欧元的价值20年来首次一度跌破与1美元相同的“等价”。欧元兑美元自年初起贬值12%。虽然贬值幅度小于日元(16%),但高于瑞士法郎和澳元(均为7%),与英镑(12%)并列。7月贬值加速,跌幅达到5%,在主要货币中最大。欧元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对欧洲经济的担忧。背后还存在美国加息带来的美元独自走强,出现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欧元区通货膨胀的危险性。
2、经济衰退风险质疑欧央行加息政策
欧央行政策重心既然转向控通胀,那么可以预见在欧元区通胀出现明显趋缓迹象之前,欧央行将延续激进加息周期。但对经济的悲观看法正在导致对欧洲中央银行(ECB)加息的怀疑。与美国相比,欧洲处于经济衰退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一是7月份主要经济体的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显示,欧元区指数为49.4,其中德国为48.0,都处于收缩区域。鉴于制裁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影响,欧洲核心的工业生产被严重削弱。欧洲最大的经济大国德国面临自2023年2月前后起天然气储藏枯竭的风险,工业生产已经收缩了三个多月。
二是整个欧元区的贸易平衡出现了恶化,5月和4月商品贸易逆差达到263和324亿欧元,去年同期分别有120和149亿欧元顺差。欧洲经济在2000年代以后,一直借助利用低廉的俄罗斯能源、向中国等出口工业产品来实现增长。目前,因为能源进口成本上升以及对俄和对华贸易受到扰动,德国报告了30多年来首次月度商品贸易逆差10亿美元。
课题负责人:黄群慧
执行负责人:杨耀武
课题组成员:刘洪愧、李天健、孙小雨、贺 颖、周慧珺
本报告执笔:孙小雨
Tags:最新国际经济动向跟踪(2022年7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