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截至8月10日,全国易地扶贫开工项目超过10000个,项目开工率达到75%。其中,已竣工项目718个,已有2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开工建设安置住房83.73万套,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787个、卫生院所955个、安置区文化活动室1695个。有15个省份项目开工率超过70%,其中,重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5省份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及时下达2016年搬迁任务249万人,涉及22个省(区、市),是2015年全国搬迁任务量的2.7倍。按照“理顺机制、明晰目标、守住底线、精准脱贫”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实现了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良好开局。
资金来源方面,今年3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两批将193.6亿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全部下达,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是去年补助资金的3.5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第一时间将中央预算内投资分解下达到县(市),目前已有192.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分解下达到县(市),占补助投资总额的99.64%。中央预算内资金按照区域差异化补助标准进行分配,并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基数。
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在加大中央补助投资力度的同时,引入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极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为承接用好各渠道金融信贷资金,22个省(区、市)组建了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目前已承接各类资金886亿元。其中,各省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注入资本金596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专项建设基金向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注入项目资本金近190亿元。
据介绍,为使贫困群众“搬到哪里去”更合理,各地依托本地安置资源条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安置方式。许多地方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自愿基础上,鼓励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搬迁人口向城镇、园区、景区安置;引导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较差的搬迁人口在中心村或移民新村实行农业安置;对于无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则通过社会保障政策予以兜底。(经济日报 (记者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