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诈骗案频频被曝光的当口,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丑闻也被曝光。最近几日,持续有媒体追踪报道新能源汽车骗补案件,这些案件在揭露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虚假申报国家补贴的同时,也反衬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申报、审核和查验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据媒体报道,财政部于9月9日公布了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部分情况,曝光了5个典型案例。这5个涉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累计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逾10亿元,所涉及的虚假申报或已申报未完工车辆合计达3500余辆。其中,涉嫌恶意骗补且情节最为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不仅被财政部取消了中央财政补贴资格,还被工信部取消了整车生产资质。另外,A股上市公司金龙汽车、京威股份的控股和参股企业也有涉骗行为。
媒体报道称,实际上,除财政部公布的上述5家骗补企业外,骗补行为还大面积漫延至有车无电的车企共12家:现代、吉利(康迪)、福田、申沃、少林、力帆、天津比亚迪、安凯、唐山上汽、青年、华普、一汽客车;另有标识不符的(电池)车企8家:江淮、日产、恒通、飞驰、宇通、中通、南京金龙、吉利。
为什么如此多的汽车生产厂家动了歪念、参与骗补,这其中的原因如果仅仅用贪婪来解释,恐怕还远远不够。这种大面积汽车生产厂家涉骗且得手的现实,至少说明相关财政补贴政策的申报标准过于宽松,审核、查验的程序不甚严谨,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所能形成的警戒作用不明显,由此给骗补行为留下了可轻易得手的处处漏洞。
据说,利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骗取财政补贴的事件爆发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对相关汽车生产厂家进行了3次大规模调查。有媒体披露说,财政部等4部委于2016年初对93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其中查处新能源汽车“有牌无车”而进行申报补贴的涉案汽车数量为3547辆,其骗补金额为101021万元;“有车无电”的汽车数量为19158辆,涉骗金额为187510万元;此外,“关联方闲置”涉及到33家车企,涉案汽车共30414辆;“终端用户闲置”涉及54家车企,“未提车”6093辆,“已提车”15269辆……
有媒体统计称,上述涉嫌骗补和违规谋补的车辆总数达到76374辆,涉及骗取补贴金额共计92.707亿元。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万辆。这就说明涉案骗补的车辆总数已超过去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而据财政部的数据,自2009年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以来,截至去年底,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也正是在这个巨额补贴的激励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财政补贴政策,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财政补贴款项,属于公共财政部分,来源于财政收入,是纳税人的纳税款。因此,在财政补贴上审慎设项,严把补贴设项关,是为纳税人守住管好钱袋子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财政补贴设项竟能引来数量众多的行骗者,并且还能屡屡得手,那么,这种财政补贴的设项本身就定有值得检讨之处。
财政补贴设项多、补贴面过宽、程序不严谨,其结果不仅起不到对特定产业的激励和指向作用,反而还会诱使相关当事人舍本逐末,甚或不惜违法以钻政策的空子谋取不当之利。而这无疑也会扰乱市场的信号,致资源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