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这是国内最新一起学生参加体质测试时发生的悲剧。事情发生后,结合近几年时常发生的学生体测猝死事件,围绕学生体质测试的安全保障、意外防范的问题再次引发诸多讨论。(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大学生体测猝死事件可谓是悲剧频发。面对这种情形,有高校为避免承担责任签下了“生死状”,有高校“故意”放松体测监管以致产生“代测”乱象。由此,高校体质测试遭到广大学生的“口诛笔伐”,“弄虚作假”“成为鸡肋”,矛头直指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存废。
诚然,高校在推行体测中出现了各种荒唐现象,原本让学生重视体育课,加强体育锻炼的初衷落实得并不完美,甚至由此造成意外伤害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废除体测对高校来说,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伤害责任的问题,避免体测时的“无限担责”;对学生而言,也可以从体测造成的压力解脱出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一言以蔽之,废除体测可以让双方皆大欢喜。
然而,这样的皆大欢喜并非真正的“皆大欢喜”,看起来很美的事情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当前大学生体质素质偏差是基本事实,《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总体不如中学生。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点,主观上,大学生的健身意识比较薄弱,从小学到大学,重视的是应试体育而非锻炼习惯的培养,健康生活的观念并未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深处;客观上,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运动设施和场地等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此情况下,如果连强制性外力的体质测试都不存在了,学生锻炼的理由可能会进一步减弱,身体素质会变得更差。现在要做的应当是,改变考核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一步彰显考核的价值导向作用,而不是废除了之。比如,在一些高校推出的“免费早餐工程”,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吃早饭、勤锻炼,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强制手段。比如,进一步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锻炼活动。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参加体质测试时发生的悲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体质素质差是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比如,测试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运动技巧掌握不娴熟。再比如,被测人员患有隐性疾病,自己往往没有意识到,学校更是难以掌握确切情况,因而造成了悲剧。这些情况说明,科学锻炼十分必要,任何盲目地锻炼都有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接二连三的大学生体测猝死事件确实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于此而言,没有了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没有了健康生活的意识,再合理的体质测试充其量只能发挥外力的强制作用。而一股脑地将责任推给大学生体测显然既不科学,也难有说服力,有关其存废也不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