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在曼哈顿上西区人类家庭长大的黑猩猩的生命传奇
作者:Daniel Okrent
看书的时候,偶尔会遇到重要情节言而未尽、关键疑问悬而未决、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的作品,而书的作者试图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架势,却按捺不住强烈的偏见。
事实上,我遇到这种书的几率很多,而且几乎都会很快合上不看。但是,当我碰上(Bantam出版的)《尼姆•奇姆斯基:一只将会变为人类的黑猩猩》(Nim Chimsky: The Chimp Who Would Be Human)一书时,却迫不及待地从头至尾一气看完,因为它是如此的新奇、如此的动人、如此的引人入胜,以至于让我原谅了它的瑕疵,并让真情随着经历的变化而流露。
我知道这是一番溢美之辞,但是伊丽莎白•赫斯(Elizabeth Hess)的这本书不枉此言。1973年,为了证明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美国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译注)的语言学理论存在错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赫伯特•特雷斯(Herbert Terrace)开始教授一只黑猩猩学习美国手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这只接受实验的小可爱(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将被作为人类家庭的成员抚养长大,并尽可能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中。
故事的梗概是关于尼姆在全曼哈顿上西区(Upper West Side of Manhattan)都可能算得上是最好的玩伴、最有前途的学生、最聪明的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我对动物不感兴趣,而且认为有必要使用某些物种进行医学研究。)尼姆掌握了惊人的词汇量,也学会了数不清的人类习惯和爱好(由于身处上世纪七十年代,所以这些习惯还包括吸烟在内)。它不仅和人类的兄弟姐妹及父母相濡以沫,还与作为另一物种存在的智人(Homo sapiens)朝夕相处。在某一阶段,当人们让尼姆对一堆人类和黑猩猩的照片进行分类挑选时,它把自己的照片和人类照片放在了一起。尼姆的一位保姆说:“我觉得尼姆对自己是一只黑猩猩根本没有概念。”
对此,赫斯将其解释为潜伏在意愿最良好的动物研究中的不被承认的现实。因为随着尼姆发育得过于庞大和强壮、情绪过于喜怒无常、以至于不能继续作为驯服的手势猜谜游戏对象的时候,它就到了无处可去的地步。但是,尼姆在比大多数用于类似实验的黑猩猩幸运很多,经历多家机构间的辗转之后,落户并终老于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动物保护区的铁笼。在那里,它打发时间的方法就是徒劳地试图用手语和呆望着它的无知游客进行交流。
这并非一个完全残酷的故事;尼姆是一只令人着迷的黑猩猩,生命曾经被它触碰过的人也非常引人注目。(我认为作者对特雷斯的粗暴评价的确有失公允,与赫斯的想象相比,特雷斯的本意和动机更显高尚。)但是,尼姆在离开曼哈顿到德克萨斯定居之前的这段日子,曾经被囚禁在哈德森山谷(Hudson Valley)的一座实验室。那里饲养的黑猩猩被关在低于标准的狭窄、隔离的笼子里,以供人们进行医学实验。尽管尼姆不得不忍受着残酷的生存条件,但却幸免于沦为试验品的下场。然而事实上,那些命中注定要作为实验品而被人们喂养的猩猩,情况却好过尼姆。因为它们从来没有得到过人类的爱和陪伴、然后又被夺去的体会。
赫斯在书中写到,现实的情况是“尼姆研究项目没有收尾计划。”当然没有了:从一开始,尼姆项目的研究对象就不是尼姆,而是选择要研究它的那个物种。
译者:董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