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不仅见到了未来的汽车,还坐到了驾驶座上。他为何信赖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和一位喝下了自家生产的电瓶液─这不是开玩笑─的首席执行官?
作者:Marc Gunther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因创建其投资准则而闻名天下。比如,如果让一支才华出众、名声卓着的管理团队来经营一家经济状况糟糕得出了名的企业,结果一般都是那家企业的名声不会改变;你应当投资一家连傻子都能经营的企业,因为总有一天经营者会是个傻子。也许其中最有名的一条是:决不投资一家自己搞不懂的企业。
于是,当巴菲特的老朋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里一位长年合作伙伴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去年年初建议两人一起投资比亚迪公司(BYD,一家生产电池、手机和电动汽车的名气不大的中国企业)时,大家也许早就料到巴菲特会援引上述第三条准则。毕竟,他在上世纪 90 年代一直对欣欣向荣的美国高技术产业退避三舍。
谁知,现年 78 岁的巴菲特竟然对芒格描述的那位比亚迪公司创建人很感兴趣;此人名叫王传福,芒格是经人介绍认识他的。“这家伙,”芒格对《财富》记者说,“集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和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前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译注)于一身─解决技术问题时像爱迪生,为了实现目的时则像韦尔奇。我以前从未见过这种人。”
只要是芒格说话了,那就非同小可。85 岁的芒格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他脾气乖戾,大多数投资项目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每当我有了主意去找查理商量时,”巴菲特说,“他如果说‘这真是个蠢主意’,意思是我们应当把净资产 100% 地投进去。如果他说‘这是我听到过的最蠢的事’,你就应该把 50% 的净资产投进去。只要当他说‘我把这事全交给你了’的时候,才表示他真的不喜欢这个主意。”这一回,巴菲特让他另一个信得过的合伙人戴维·索科尔(David Sokol)专程去中国,对比亚迪公司进行更彻底的考察;索科尔是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一家公用事业公司─中部美国能源(MidAmerican Energy)的董事长。
人力资本 比亚迪首席执行官王传福用农民工取代机器,生产出了比日本产品更便宜的电池
去年秋天,伯克希尔公司出资 2.3 亿美元买下了比亚迪 10% 的股份。这笔交易目前正在等待中国政府的批准,当初双方成交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成交的消息是在去年 9 月末对外宣布的,当时全球金融市场正步履蹒跚,走向深渊。但是,巴菲特和芒格乃至索科尔都认为,这是一宗非常大的买卖。他们认为,比亚迪除了想当发展迅速的太阳能业龙头老大之外,还一心成为世界头号汽车制造商─主要靠销售电动汽车。
王传福于 1995 年在中国深圳创办了比亚迪公司(BYD 是公司中文名称拼音的首字母)。他以前是官办研究所的一位化工研究人员,当初从亲戚那里筹集了大约 30 万美元,租了一处 2,000 平米左右的厂房,开始生产可充电电池,要同索尼(Sony)和三洋(Sanyo)制造的进口电池一争高低。到 2000 年前后,比亚迪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接又开始为摩托罗拉(Motorola)、诺基亚(Nokia)、索爱(Sony Ericsson)和三星(Samsung)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及配件。
王传福在 2003 年买下一家废弃的国营汽车厂,从此打入了汽车制造业。他对汽车生产几乎一无所知,但学得很快。2006 年 10 月,一款名叫 F3 的比亚迪轿车成为中国最畅销的轿车,超过了大众捷达(Volkswagen Jetta)和丰田卡罗拉(Corolla)等着名品牌。该公司还开始销售一款备有汽油发动机的插电式电动汽车,此举使它走到了通用汽车(GM)、日产(Nissan)和丰田(Toyota)的前面。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名叫 F3DM(表示“双模式”之意),每次充电后的行驶里程为 62 英里,超过了其他电动车,售价为 22,000 美元,低于计划在 2010 年下半年上市的插电式“普锐斯”和大受吹捧的“雪佛兰 Volt”的预期售价。简言之,这个无人知晓的后起之秀已经在生产廉价电动汽车的竞赛上加速前进,超过了规模比它大得多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