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数据网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数据网 >> 报告、规划 >> 正文

中国制造:过去、现在与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18/3/6 《国企》杂志 佚名 参加讨论

    群策·专家说
    编者按:顶着“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光环的中国,如何转型升级向制造强国转变,且看业内专家学者的说法。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取得成功依赖的是“勤劳的双手”,而未来的竞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技术竞争”。若想继续成为世界制造业巨头,必须依靠“智慧的大脑”。我们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家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将在今后的制造业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占中
    成为世界制造业巨头要靠“智慧的大脑”
    2012年1月11日,美国一篇题为《为什么说现在是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的文章说:未来20年里,美国将利用新技术挖空中国的制造业,并重新在制造业领域获取“绝对竞争优势”。
    这一论调并非“危言耸听”,也非“空穴来风”。科技界有三种飞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人工智能技术”今后将会进入制造业,辅助人们进行设计、测试和制造,使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机器人技术”将在人工成本和易操作性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机器人不用睡觉,不用休假,也不会要求加薪,美国的机器人也许不久就将与中国的劳动力直接展开竞争;“数字制造技术”是指一系列的技术能力,包括对新产品进行构思、利用模拟器进行测试的能力;如果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于制造业,那将绝对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革命”。
    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排名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便决定了我国企业往往只能在引进技术上进行局部的改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早在2006年韩国三星依托政府的巨额研发投入,动用166.6亿美元建设世界最先进的TFT-LCD生产线。抢占技术制高点后,三星就在液晶电视领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显然,如果不致力于推动能使我国制造业“独领风骚”的核心技术创新,将最终导致我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技术跨越”,更遑论引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采取过去那种“引进设备”、“扩大产能”的传统发展模式,仍在重蹈传统产业“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覆辙。原有的“路径依赖”将可能成为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巨大隐患。企业如仅仅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先进设备,而不是自己进行研发投入,在技术路径不明确的新兴产业中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一旦产业技术升级,前期大量的固定投资将迅速成为不良资产,使得新兴产业面临比以前传统产业更大的发展风险。
    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致力于完成由“加工代工型-技术模仿型-自主创新型”的产业转型和跨越,缺乏核心技术的模仿创新将无法扭转我国制造业竞争的弱势地位。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虽也常有技术上的革新,但与其国外同行相比,大多局限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工艺创新,缺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先天不足所致,但更重要的是,我国企业缺乏明晰的研发投入体制,研发经费的资助缺少持续性与稳定性,对于需要庞大经费支出的核心技术开发,由于缺乏研发后的保障而惮于尝试。
    2013年4月,《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发布;
    12月,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发布;2014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工业4.0称作是“一个里程碑”。德国不遗余力地推动工业4.0,背后有何战略用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Tags:中国制造:过去、现在与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数据列表
没有相关数据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数据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数据
经济数据网栏目导航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