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别策划之一
2017:阶段性底部日趋显现 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
![](/uploads/collect/201803/05/W02017031438630403519631.jpg)
编者按: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国内外经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30多位记者围绕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此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该文为调查问卷总报告。
■中国经济时报“百名学者前瞻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课题组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30多位记者围绕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对于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五成受访者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6.0%—6.5%的区间内。持谨慎乐观态度者占大多数,超过八成,比去年有所提高。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我国经济改变下行趋势进入增速趋稳的新常态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对于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八成学者寄望于深化改革。对于今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学者们比较看好“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养老产业”等。受访者最为担忧“金融风险加大”和“房地产泡沫风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挑战。学者们认为,“国企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是今年我国最应推进的改革。对于今年我国推进简政放权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放管脱节,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和“中间梗阻”。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税费太高”首当其冲。“加大减税力度”“强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等是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一、对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判断存在较高共识,超八成受访者持谨慎乐观态度。
对于今年的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84.1%的受访者持谨慎乐观态度;11.5%的受访者表示“悲观”;“非常乐观”和“非常悲观”的选择率很低,仅为1.8%和0.9%;“说不清楚”者占1.8%(见图1)。
![](/uploads/collect/201803/05/W02017031438632303301331.jpg)
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持谨慎乐观态度者比例有所提高,从去年的占七成以上上升为今年的八成以上;悲观者的比例明显下降,由去年的20%降为11.5%;非常乐观者和非常悲观者的比例变化不明显,所占比例均很低。这表明,对今年我国经济形势的看法要相对乐观的学者在增加。
1.持乐观态度的学者们认为,2017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基础,表现为供求关系改善,先行参数反弹强劲,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巨大。一是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正在形成,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将加快;二是以“双创”“放管服”为代表的一系列简政放权、释放活力的措施将逐步见效;三是多极支撑、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支撑。
2.谨慎乐观或悲观者则担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太牢固,经济下行的压力和风险依然存在。首先,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显不足。比如民间投资不振,资金“脱实向虚”,由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长难以为继等。其次,化解结构矛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防控风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第三,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深层结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很难从根本上走出低谷;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主政、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生,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