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 正文

中国工业创新效率、模式与制约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当前世界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工业创新效率低将会阻碍中国经济的转型步伐。因此,找到工业创新效率低的根源与“症结”,并“对症下药”,对于提升工业创新效率、加快我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要寻找工业创新效率低的根源,首先需要认清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技术创新是由多个阶段的子过程构成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总和,创新过程中某个子过程的失效将导致整个创新活动失败。据此,整体效率低的“症结”暗藏在创新的各子过程中,那么揭开创新过程的“黑箱”并测算各子过程的转换效率便成为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创新生产过程: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将创新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总结为三点:一是创新过程的多阶段特征,二是创新要素的价值链传递特征,三是创新过程的网络非线性特征。从生产视角看,技术创新是从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产品产出的一个多阶段、多要素的价值链传递过程,包含总投入、中间产出与最终成果三个主要存在形态。其中,技术创新总投入由研发资金和科研人员等要素构成,是一种创新资源的流动形态;技术创新中间产出由专利等知识性产出构成,是一种创新知识的凝结形态;而技术创新最终成果则由新产品的社会价值来体现,是创新成果的实现形态。这揭示出创新过程中存在两个重要转换阶段:第一阶段为流动形态向凝结形态的转换,即“创新资源转换”阶段,第二阶段为凝结形态向实现形态的转换,即“创新知识转化”阶段。在“创新资源转换”阶段,主要涉及研究、开发与测试等知识创造性活动,是新知识诞生阶段,技术含量高,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较高。而在“创新知识转化”阶段,主要涉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推广及商业化等经济活动,是新知识的扩散与价值实现阶段,与产品市场紧密衔接,而对核心技术与人力资本的要求不如第一阶段高。由此可见,创新过程中两个重要转换阶段之间的技术特征与转换特点并不相同,因此两个阶段对整个创新过程总体绩效的影响也会不同,需要在关注整体转换绩效的同时对各个阶段的转换质量分别进行考察。
    二、实证分析:中国工业创新效率、模式与制约
    基于建立的理论与效率评估模型,本文研究采用中国29个省市2001-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样本期间各地区的工业创新过程整体效率以及“创新资源转换”和“创新知识转化”阶段的效率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将围绕对工业创新的模式、制约和收敛性的分析展开。
    1.工业创新过程的四种模式
    通过计算工业创新过程第一阶段“创新资源转换”与第二阶段“创新知识转化”效率的年份均值,绘制二维坐标图,从而得到各省市工业创新过程两个阶段效率的地区分布概况图。同时以两个阶段效率的地区均值为基准,划分为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揭示了工业创新过程的四种模式。
    (1)粗放式低效率工业创新模式———Ⅰ类地区。这类地区在“创新资源转换”与“创新知识转化”两个阶段的效率都低于平均水平,表现为在创新资源转换阶段,较为充裕的R&D人员与R&D经费并没有转换成相应的科技创新成果,只注重投入而不注重效率的粗放式创新,包括甘肃、湖南、江苏、山东、新疆、河北、河南、陕西、黑龙江、青海、宁夏等11个省市,为四类地区中最多。这类地区在加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时,应注意合理规划创新规模,切忌盲目投资,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
    (2)高开发低转化工业创新模式———Ⅱ类地区。这类地区在“创新资源转换”阶段效率较高,而“创新知识转化”阶段效率较低,表现为实验室诞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与项目,而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显得不足。这类地区包括广东、四川、重庆、安徽、贵州。
    (3)集约式高效率工业创新模式———Ⅲ类地区。这类地区作为集约式高效率工业创新模式的代表,在工业创新过程的两个阶段皆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是其它地区学习的标杆。这类地区包括天津、上海、广西、山西、江西与浙江6省市。
    (4)低开发高转化工业创新模式———Ⅳ类地区。这类地区在“创新资源转换”阶段效率较低,但在“创新知识转化”阶段效率却较高,呈现出一种低技术开发高成果转化的工业创新模式。这类地区包括北京、辽宁、吉林、福建、内蒙古、湖北、云南。
    2.工业创新过程效率的制约
    为探寻工业创新过程效率的制约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1)从工业创新过程效率变化的趋势图可看出,2001~2006年我国工业创新过程整体效率虽然有一个微小幅度的上扬,但提升程度并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者所观察到的现象一致。整体效率最高的2004年其效率值仅为0.576,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效率变化趋势看,第一阶段“创新资源转换”与第二阶段“创新知识转化”的效率表现明显不同,第一阶段效率波
    动幅度大,而第二阶段效率相对平稳。(3)除2002外,其余各年的第一阶段效率值均远高于第二阶段,那么从直观上看,作为工业创新过程的关键环节,相比于“创新资源转换”而言,“创新知识转化”效率不足是导致工业创新过程整体效率低的主要因素。(4)将中国各省市按照八大经济区进行划分,整体效率表现较好的为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相对落后,这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而第一阶段效率却没有这种区域分布特征,相反,整体
    效率较低的长江中游及大西南地区,其第一阶段效率良好,高于北部沿海及南部沿海。另外,第二阶段效率表现出与整体效率相似的地区分布特征。
    3.工业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工业创新过程整体效率,还是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这意味着各省市的工业创新效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间存在良性的技术外溢,创新效率出现追赶、趋同现象。
    作者:庞瑞芝、李鹏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摘自《产业经济研究》(南京),2011.2
    原题《中国工业创新:过程、效率与模式———基于2001~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

Tags:中国工业创新效率、模式与制约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