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年度书单|陈达飞:11个专题,73本经典作品:货币、经济、文化、国际政治、传记……
学人按:本期荐书人是著名经济学家韦森先生的高足陈达飞,这份书单展示了达飞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功底,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特推荐给广大读者。本书单由作者授权学人scholar发布,载公众号为:一瓣,ID:yibanshuping。
目录:
一、货币:理论与历史
二、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三、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四、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五、宏观经济与市场分析
六、危机:理论、实践与政策
七、金融科技
八、文化与文明
九、国际政治与中美关系
十、美国专题
十一、人物传记
一、货币:理论与历史
“货币”主题的书,笔者在一瓣上推荐的比较多,数量应该在50本左右,一方面因为这个主题重要,另外也与笔者的研究领域相关。这次推荐的书目中,除了以往屡次推荐的之外,还新增了一些书目。既有货币理论,也有货币史和货币制度史。本领域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经典书籍,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实务领域,也欢迎读者推荐。
1《货币制度理论》
作者:劳伦斯·怀特
“市场力量促成了货币的出现及其表现形式的早期发展,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货币表现形式先后经历了商品货币和自由银行发行的货币,其中自由银行发行的货币,即银行券的背后通常有金银或者硬通货作为准备。只是在经政府授权或者直接由政府设立的通货发行垄断者——中央银行出现以后,由国家信用担保并强制流通的不兑现货币才走上历史舞台。怀特着力解释现代不兑现货币的出现和有关于它的机构和政策操作。在中央银行的五项功能中,只有垄断通货发行和执行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定义性特征,私人清算所完全可以行使其他的功能。通过检验货币的公共产品特性和银行业的产业特征,怀特反对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和干预银行业。此后,怀特还介绍和讨论了有关不兑现货币制度运行的几个重大问题及其相关理论——铸币税、中央银行的官僚机构性质、政治性经济周期和相机抉择及其带来的动态不一致性。作者还认为,货币规则、竞争性的不兑现货币、“无现金”的支付体系是替代现行不兑现货币制度的选择方案,而且它们与经济学大师的名字——弗里德曼、哈耶克、法马和耶格尔等——联系在一起。怀特在介绍这些方案的同时,也介绍了对这些方案的质疑。但是如怀特所言,不论这些建议最后能否成为现实,仅仅去理解它们也是有用的。致力于货币和货币制度改革的思想家们试图通过简化现行货币制度的关键特征,弥补现行货币制度的缺陷,以求改进和完善货币制度。”
2《货币理论》
作者:哈里斯
要论纯货币理论著作,笔者非常推荐这一本书。2017年才出新版,在未出新版之前,出版社已经停印了,我当时是在网上找的电子书打印出来读的。读得实在过瘾。后来我导师韦森教授组织重译,所以我又毫不犹豫的买来再读。
3《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作者:黑田明伸
“本书从古代到现代,以全球的视角提出了全新的历史货币论。”本书只能买二手的了,而且比较贵,平均500以上。
4《货币野史》
作者:菲利克斯·马汀
虽为“野史”,比肩正史。虽然简单,但也是我反复拿起来读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对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以及货币的功能论述的都很详尽。算是一本介绍货币发展史的著作,没有太多货币理论,作者将货币的“功用”嵌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之中,用现实案例阐述货币的“祸害”。
5《黄金简史》
作者:伯恩斯坦
“作为贵金属,黄金见证了从古至今人们经久不衰的贪婪与恐惧、迷恋与困扰。《黄金简史》一书,用黄金的历史作架构,以丰富精彩的内容,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浸染着几千年来人类贪婪本性与文明发展交织融合的历史画卷——从可怜的、为黄金所淹没的迈达斯国王,到每年将与其体重等蘑的黄金拿去送人的阿里·汉;从斯基泰人华丽灿烂的黄金装饰,到南美洲阴冷潮湿的淘金矿井;从犹太人围之起舞的小金牛,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金库;从孟加拉的街市,到伦敦的金融市场……读者徜徉其中,一边阅历着黄金在各种历史时期角色的变换,一边慨叹着人类的睿智和命运,似乎永远超越不了黄金的不朽光芒。”
6《美国货币体系》
作者:威廉·华莱士
本书是作者在北得克萨斯大学多年讲授货币银行学的讲稿的基础上,结合其27年的美联储服务经验写作而成。本书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货币从金属到纸币的变迁,以及形成当前世界金融体系背后的驱动力,内容涵盖了欧元的诞生,美元作为世界贮备货币,金融市场变化的驱动力,资本流动以及影子银行业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银行业的监管问题,涉及到了银行资金的来源,银行资金的运用,以及银行的安全性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管理,主要介绍了金融系统运转的机制,美国银行业的融资,以及主要的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第四部分介绍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例如,联邦储备系统的目的与功能,美国货币政策是如何制定以及怎样影响全球经济等问题。
7《货币哲学》
作者:西美尔
这本书笔者也是看得断断续续的,很难一鼓作气看完。西美尔是从哲学层面(含涉了经济学)讨论货币对整个社会精神的塑造效果,实际上是一种“货币文化哲学”。他谈论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的拜物过程之中,货币从纯粹的手段成长为最终的目标,货币成为了现代社会新的神明。这一点也被许多实证证据证明,人们的幸福感与财富似乎也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多无益。是这样吗?
货币理论博大精深,大多数都是笔者2017年所读的,再加上很多都写过书评,所以写这些推荐语也算是信手拈来,不费什么功夫。接下来还要给大家推荐一组书,这些书的专业性更强一点,所以主要是推荐给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读的,而且更多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本科生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尝试,不过推荐从上面这一组开始。
8《美国货币史》
作者:(美)弗里德曼,(美)施瓦茨
这本书应该不用笔者过多的推荐了,我想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必读书目。只是现在,货币数量论解释世界的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我的看法是,理论一定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产品在更新换代,经济理论自然也会随着经济与金融现实的变化而迭代。所以用现在的实践去批过去的理论,实在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9《货币的祸害》
作者:[美]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毫无疑问,这本也是必读书目。这本书算是《美国货币史》的姊妹篇了吧,但是可读性要甚于前者,毕竟,篇幅就小了很多,但是这本书写的真精彩啊,弗里德曼的文笔绝对是经济学家里面的代表,这一点就连Prof. McCloskey都竖大拇指。货币数量论的流行,与弗里德曼这个顶尖的“推销员”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这本书我也写了1.3万字的书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详情可参考书评。
10《现代货币理论》
作者:【美】 L.兰德尔·雷
这本书中的观点可能会颠覆你的一般看法,比如货币是又税收驱动的,以及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开销是没有边界的等等,也就是说政府从负债上来说,至少比私人部门安全等。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其方法论可能对于理解现实经济的困局有帮助。具体内容,我也写了一篇书评,供大家批评。
11《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作者:(美)格利(Gurley,j.g.),(美)肖(Shaw,E.S.)
这本也是经典作品!
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运用由简入繁的抽象思维方法,先从一个“初始模型”着手,然后逐步增加新的变量、进而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货币、债务以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把经济社会分成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即货币系统)三个部门,以及当期产出品、劳动力、货币及*四个市场。从上述三个部门收入和支出的数量关系,推导出上述四个市场共同达到均衡状态的必要条件。他们通过这个增长模型表述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在一个增长的经济中,
各个部门可以在收入 产出账户上保持持续的赤字或盈余,这些赤字或盈余有其对应的金融流量。于是,货币流量的变动,无论是为购买商品或*,还是为转移性支付,对产出规模和产出配置都将产生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12《全球化的悖论》
作者:罗德里克
近年来,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将全球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人们开始思索,全球化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全球化真的有利于世界的发展,能够实现全世界共同发展的目标吗?《全球化的悖论》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全球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推动全球化的方法,错的是我们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每个国家都各有其特点,适用于某一国家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想要用一种方法在各国实现全球化是不可能的。此外,一味地拒绝全球化,各国之间会存在难以逾越的壁垒,不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而过分推崇全球化,会将某个地区的危机无限放大,最终变成世界性的灾难。所以,《全球化的悖论》要告诉我们的是: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恰当的方法推动全球化;要推行适度的全球化,充分发挥出全球化的优势。
13《贸易的真相:如何构建理性的世界经济》
作者:罗德里克
作为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领域最有思想和远见的学者之一,丹尼?罗德里克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全球化不可能三角”,预判了当下的现实。在《贸易的真相》中,他着眼于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用一以贯之的逻辑,冷静分析曾备受推崇的“超级全球化”如何扩大收入不平等、导致过早去工业化、加剧国内社会分裂、威胁金融稳定。该书不仅澄清了关于贸易的种种谬误,还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技术革命和工业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强调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扩大政策选择空间,突破既得利益束缚,重建理性的世界经济。
14《今日自由贸易》
作者:巴格沃蒂
巴格沃蒂探索了贸易政策制定的真实世界,将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对实际情况的敏锐洞察相结合,论述了最近兴起的对于国际贸易的社会、道德和经济影响的关注。笔锋犀利,风格简洁优雅。
15《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
作者:希斯考克斯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关于政治冲突中到底是阶级冲突,还是行业集团竞争起主导作用的辩论由来已久。对此,本书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新观点。
本书概括了在何种情况下,哪种政治冲突会比另一种政治冲突更有可能出现——这比目前为止这一领域的所有研究都要更加深入和进步。迈克尔·希斯考克斯关注到了一个影响到人们对自由贸易态度的关键性因素——要素流动程度,或者说生产要素(土地、劳动或资本)的所有者在行业间转移要素的能力。他指出,在贸易冲突中到底会形成什么形式的政治联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素在行业间流动的程度。希斯考克斯证明了——当要素流动程度高的时候,阶级联盟更容易出现;而当要素流动程度低的时候,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联盟则会成为主流。
本书还以近两个世纪以来六个西方国家贸易政治历史的系统性证据作为理论的支持,并将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开辟了研究的新天地。本书针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力量得出了全新的结论——这些结论对我们研究全球贸易体系——特别是美国贸易政策的可能演化方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一书是对学术界的一个巨大贡献,所有有兴趣了解和预测贸易政策发展方向的人们都应该读一读。
16《全球贸易与国家利益冲突》
作者:拉尔夫·戈莫里 ;威廉·鲍莫尔
在这本著作中,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将古典贸易模型运用于分析现代世界经济,即一个以制造品、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以及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它有别于以收益递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
戈莫里和鲍莫尔的分析表明: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一国生产能力提高到一定点后通常会损害他国的整体福利,因此国际贸易有可能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重大利益冲突,而非全面提升各贸易国的福利。作者不仅阐述了这种可能的均衡结果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在什么时候出现;而且还说明为什么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中,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有可能面临致命的威胁。
三、经济增长
17《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
作者:W.W.罗斯托 (W. W. Rostow)
“本书首先介绍了1870年之前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者,作者比较了休谟与亚当?斯密,马尔萨斯与里卡多,约翰?密尔与马克思。接着作者介绍了1870年至1939年的经济学理论家,包括熊彼特、科林?克拉克、库兹涅茨和哈洛德,并且分析了战后经济增长的三种模式。作者以权威的论点阐释了经济增长领域中未解决的几大问题,并描述了未来几十年中可能出现的五种经济领域的任务。本书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至今仍构成对当代经济学家的挑战,很有前瞻性。”
18《经济发展理论》
作者: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对资本主义的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但极具特色和引人注目的是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这是他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19《经济增长理论》
作者:刘易斯
刘易斯秉承自亚当·斯密以来伟大经济论著的传统,即全面系统地阐述落后经济体发展的动力、条件和过程,而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的领域或行业,从而帮助读者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林林总总,试图为学习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有指导意义的发展地图。
20《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德隆·阿西莫格鲁 詹姆斯·A·罗宾逊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回答了困扰专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国家为什么按照富裕不富裕、健康不健康、食物充足不充足来划分?是文化、天气、地理特征还是不知道正确政策?
简单说,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确定的或注定的。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士?罗宾逊令人信服地表明,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经济成功(或经济不成功)至关重要。在15年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整理了罗马帝国、玛雅城市国家、中世纪威尼斯、苏联、拉美、英格兰、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大量历史证据,建立了一个跟当今社会下列重大问题高度相关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
中国会以如此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吗?能够超越西方吗?美国的好时光过去了吗?我们正在从限制精英人物扩张权力的良性循环走向使少数人致富和扩张权力的恶性循环吗?什么是帮助数十亿贫困人口走向繁荣的最有效方式呢?是来自西方富裕国家更多的慈善援助?还是学习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创造性观点得出的关于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相互作用的经验教训?
21《战争、枪炮与选票》
作者:保罗·科利尔
为什么在极端贫穷的社会里,政治暴力如此普遍?要如何才能遏制它?在全球最贫困10亿人的地区,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其部落传统造成人民无法形成国家认同,选举也无法扼止部落间的战争。这些地区的国家结构性缺陷,也导致经济无法正常发展,人民只能仰赖国际援助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然而贫困的小国政府对主权的激烈捍卫,再加上领导人的软弱和冷漠,彻底限制国际行动实际上能达到的效果。
在《战争、枪炮与选票》中,保罗?科利尔关注权力,深入探讨为什么政治暴力在最底层10亿人的社会里如此普遍,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它。在世界经济最底层的国家里,暴力一直是通往权力的主要途径。政治暴力本身是祸根,同时也是建立负责任的、合法的政府的障碍。他破除“选举迷信”,建议通过国际社会与极端贫困社会的“共同治理”,使国际社会只需要较小的干预就能控制最底层10亿人的国家内在的政治暴力。这股迄今为止如此强大的毁灭性力量才能被驾驭,从而转祸为福,把民主体制的破坏势力变成其捍卫力量。
保罗·科利尔结合扎实的实地考察研究及严谨的统计研究分析,跨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边界,以宏观的视角,推导政策建议,给全球最贫困的10亿人开药。
本书对于国人了解全球最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暴乱困境以及当前国际上有关干预的各种建议和措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指导意义。
四、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22《西方经济思想通识》
作者:梁捷
本书是一部介绍西方经济思想史的通识著作,内容涵盖了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来至今两百多年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家,是一册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理想指南。作者在西方经济思想领域用功颇勤,熟悉思想演变的脉络及各种细节,尤其关注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本书既按照问题进行讨论,又按照作者进行讲述;既吸收了大量经济学界的最新成果,又综合了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相关成果,对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做了全新的阐释,这种通识类的写作方法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悟经济学巨擘们留下的思想遗产。
23《明斯基经济思想研究》
作者:李黎力
本书系统性地研究了明斯基的经济思想。除了导论外,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六章,在界定了思想的构成之后,依次对明斯基的经济思想展开溯源、描绘、阐释、重建和评判。首先,第一章借鉴熊彼特对科学的程序的理解,讨论了思想的形成和构造,将经济思想分解为“图景-理论-框架”三个步骤和相应的三个部分,为接下来考察和重建明斯基的经济思想提供逻辑基础。然后,第二章开始考察图景的形成,追溯了明斯基的思想缘起、轨迹和渊源,探讨了明斯基思想孕育的时代背景、演变的学术历程和发展的渊源源流,具体识别出并详细论述了兰格、西蒙斯、熊彼特和汉森这四位老师,以及凯恩斯、卡莱茨基和费雪这三位巨人对明斯基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还原了明斯基所设想的经济图景或世界观,通过货币生产型经济,积累过程,融资过程,现金箱状况,周期性视野,脆弱性、不稳定性和危机,以及金融结构、通货膨胀、就业和政策这七个要素,描绘出明斯基所构想的宏大的“华尔街图景”,并归纳出明斯基为阐释这幅图景所采取的方法论,具体包括制度的、历史的和演化的方法,反数学形式主义的叙述性方法,辩证法,非均衡分析方法,参与观察法与现金流分析,广义理性行为假设和宏观-微观-宏观范式七种研究方法。接着,第四章基于上述明斯基的图景要素分解,归纳并阐释了明斯基八大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理论学说——经济周期理论、投资的金融理论、货币与银行理论、内生不稳定性理论、经济长期演化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贫困与就业理论以及政策理论。随后,第五章从明斯基的宏大图景出发,在上一章所剖析的明斯基的主要理论的基础之上,尝试重构了一个统一的宏观不稳定性经济理论框架,并以“广义金融不稳定假说”的名义,从金融不稳定性的来源、路径和后果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地阐析了明斯基这一理论框架。按照以上三个步骤和部分完成对明斯基思想的重建之后,最后第六章对明斯基思想予以总结和评价,并探讨了它对我国所具有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4《重新思考凯恩斯》
作者:古德斯皮德
本书为“现代货币理论译丛”(韦森 主编)中的一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思想的一场大交锋,传统的叙述往往一边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边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并把两人的理论体系相互对立起来。这种截然的二分法在很多方面都是极为肤浅的。古德斯皮德的这本新作认为,凯恩斯和哈耶克均是在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赛尔的传统之下各自发展其中的若干面向,共同的思想谱系使得他们作为对手的表面假象不攻自破,两人之间在理论上的相似性是极显明的。这本书从思想史的视角出发,向我们厘清了这一经济学说史上的著名争论,廓清迷雾,还原理论和历史的真相。对于理解经济周期理论,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发展与演进,都有极大的帮助。
25《经济学与伦理学》
作者:韦森
本书初步尝试探究社会制序以及制序化的伦理方维及市场的道德基础。本书作者认为,返观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都还只是一种“审慎推理”因而还没有涉及“道德推理”。这亦即是说,当代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到目前为止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建构,还都没有涉及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也自然没有探及制序、制序化以及制序变迁的伦理方维。作者认为,研究人们社会活动中的秩序的型构、驻存、演化,以及各种制度约束的形成、制定和变迁的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即目前中国学界所常说的“制度经济学”),不能忽略制序及制序化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并主张现代经济学与现代伦理学应当恢复对话与沟通。
任何制度规则和制度化本身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伦理方维。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实施,均有一个“合法性”(legitimacy)问题,一系列制度以及一组事态的制度化要“合法”,它们首先必须是正义的,人们才会认定它们是合乎情理的和合法的,才会有人遵守。而正义本身,就是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西方社会历史上,把公正或者说正义视作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社会制序的基石。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公正或者说正义成为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哲学三大学科聚焦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正是在这一轴心问题上,伦理学家、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在同一个层面和同一个聚焦点上进行对话。但不无遗憾的是,在这一跨学科的对话中,少有经济学家参与这一对话。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以经济学的制序分析为使命但与新古典主义的分析精神却一脉相承的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到目前为止却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制序的正义维度。事实上,从古希腊哲人到启蒙学者以及到当代思想家罗尔斯,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以及古典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关注社会经济制序的伦理基础问题。尤其是在东方,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其他社会则是典型的伦理社会。较之西方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法理社会而言,社会的伦理之维在传统中国社会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制序基体中有着更加强韧的原生模板和维系作用。鉴于社会伦理维度在社会制序基体中的重要作用,本书作者强调,从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的维度探究制序化以及制序变迁的路径,不仅是作为一门理论社会科学的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的“假言命令”,也应当是它的“定言命令”,即应该无条件地这样做。
作者希冀通过对自己近年来的研究进路的梳理,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关节点,引导关注着同类问题的学术界人士共同反思: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繁荣,当下和未来中国对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的主要“召唤”是什么?时代和我们的国家最需要经济学人弄清什么理念和问题?
26《教堂经济学》
作者:赖建诚 等
《教堂经济学》利用厂商竞争理论,将教派间的竞争行为与策略,化作精彩的商业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对宗教现象的分析,经济学有多么大的解释力;而任何教派的发展与兴衰,又如何与金钱和权力紧紧纠缠。
几个世界级的大宗教瓜分今天世界宗教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与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高度相似,这并非偶然。三千年前犹太教的经营策略,跟现代快餐店的加盟模式如出一辙。降低入教门槛相当于降低了宗教产品的“价格”,是新兴教派的竞争利器,基督教同犹太教、新教同天主教的竞争都用到了此法。欧洲各地建造高耸入云的教堂,其实是教会掌控地方经济资源、创造就业机会的途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国教地位、教会的婚姻管制、十字军东征、教会贩卖赎罪券,其实质都是在利用市场势力赚取超额利润。而那些严格的教义规范,与壁垒分明的他我之别,则是维持垄断地位的“必要之恶”。
27《荣衰互鉴:中国、俄罗斯,以及西方的经济史》
作者:弗拉基米尔·波波夫 (Vladimir Popov)
在经济史的轨迹中,东西方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大分岔”问题一直吸引着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研究者持续不断地探寻其答案的热门问题。同时,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苏联和中国所进行的经济改革,是缩小东西方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经济史事实。波波夫教授通过挖掘西方创富的历史史实,从制度层面解密了“李约瑟问题”。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却只有少数的国家实现了经济上的“赶超式”发展。其中,苏联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模式极具典型性。同为通过暴力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苏联是短暂的经济繁荣后便走向国家解体的命运,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且社会秩序稳定的命运。
对比两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创造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所深思。在西方话语权占主导的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相对“与众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一揽子改革路径,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是个相当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本书的作者波波夫教授对以上问题都给出了逻辑严谨、内容详实的解读。《荣衰互鉴:中国、俄罗斯以及西方的经济史》不仅是一本对发展经济学学者开卷有益的学术参考书,同时对于那些喜欢中俄及西方经济史的读者也是一本不错的手边书。
五、宏观经济与市场分析
28《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作者:彭文生
彭文生老师的这本书也非常棒,看完之后,我立马就问彭老师,是否看过后凯恩斯学派的相关理论,特别是Wray《现代货币理论》,因为从框架到相应的观点,都很相近。(彭老师说没有看过。)就我个人的看大来说,因为自己的框架和彭老师的很相似,所以读起来就很舒服。在这儿也安利给大家。
29《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作者:[挪威]拉斯.特维德
详情请见书评:
Lars Tvede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上)
【一瓣·书评】| 驯服经济周期:万科与万达事件没那么简单——评Tvede《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下)
30《预期收益:投资者获利指南》
作者:安蒂·伊尔曼恩
本书是一本一站式指南,提供了全面的工具,帮助投资者从广泛的各类投资中获取市场收益。作者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投资经理、学者、策略分析师、投资顾问和对冲基金交易员。他讨论了如何在不同的参数环境下预测收益。本书鼓励投资者拓宽自己的思维,不局限于狭隘的资产类别视角或者仅仅关注历史业绩。其内容覆盖了各类主要资产(股票、债券、另类资产)、投资策略(价值策略、利差策略、趋势策略和波动率策略)以及底层风险因素(成长、通胀、低流动性和尾部风险)的影响。评价预期收益需要权衡历史收益与理论和当前市场条件。本书总结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实证经验、基于风险和行为学理论的调查,以及业界观点。作者基于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贡献了许多颇具实践意义的观点。
31《The Escape from Balance Sheet Recession and the QE Trap》
Author:Richard Koo
虽然《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的写作目的是警告美国和欧洲读者即将到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但这本书的目的是警告美国、英国和日本的读者即将到来的QE陷阱的危险,这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一个不幸的副产品。
这本书还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角度,用了近80页篇幅讨论欧元问题。尽管从萨默斯到伯南克,美国所有关键政策制定者都读过上一本书,但就这一概念及其含义而言,欧洲人仍然一无所知。因此,他们正在重复日本在过去二十年中犯下的每一个错误。当然,这本书也谈了中国的问题。
这本书目前尚无中文版,但听说中信出版社已经在翻译了。
32《Predicting the Market:A Professional Autobiography》
Author: Edward Yardeni
这本书对于市场分析人士非常有帮助,图表都在这个网站上:https://www.yardenibook.com/resources/
六、危机:理论、实践与政策
33《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明斯基
详情请见笔者的读书笔记:
明斯基诞辰100周年 | 危机10周年祭——评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2万字)
34《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作者:辜朝明
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的集大成作品,从阴阳周期中,行为者差异化的目标函数——阳周期为利润最大化,阴周期为债务最小化——来探讨应对危机的方式。
35《金融炼金术的终结》
作者:默文·金
作者在英格兰银行又20年的工作经历,这本书写于本轮金融危机之后,主要也是围绕金融危机展开的。作者的观点和特纳在《债务与魔鬼》这本书中异曲同工,认为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长期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其实执此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比如伯南克就提出了"全球储蓄过剩“理论。这本书笔者写了一万多字的书评,在此笔者就不多赘述了,将链接置与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
Mervyn King | 揭开老妇的面纱——评《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上)
前英格兰银行行长 | 货币、银行、国家于囚徒困境——评《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下篇)
36《债务与魔鬼》
作者: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
从书名中就能透视作者在本书中的主要观点了。从过渡负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危机爆发后债务杠杆的继续增长,成为近十年来宏观经济学“炙手可热”的话题。特纳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临危受命,担任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主持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在这本书中,他结合自己的时间经验,谈到了自己对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理解,并对如何防止发生类似危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核心观点是批判以信贷(债务)扩张的方式刺激经济所带来的金融不稳定。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太快了,所以他主张应该“少一点金融活动”。对金融发展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美国最早在60年代末就开始了金融扩张的活动了,最早是从银行领域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进行主动负债管理开始的,这也标志着银行从被动的资产管理模式向主动的负债管理模式转变,再加上监管机构的宽容的态度,描述金融规模的各项指标都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这本书与《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这本书有许多重叠的地方,我当时是先看《金融炼金术的终结》的,后面看这本的时候,就看的比较快了。大家视情况而定,有兴趣也可以都买,都是不错的书。
37《断层线》
作者:拉詹
08年危机的三大断层线:美国国内不断扩大的的贫富差距;国际失衡;失业型复苏和低利率的刺激政策;
通货膨胀、经济萧条、贫富分化、泡沫越吹越大,全球断层线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全球思想家最信赖的经济学家将会告诉你:保护你的财富,首先要从修补断层线开始。拉詹警告世人:我们的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修补,那么一场潜在的更具毁灭性的危机正在等着我们!作者同时认为,中国断层线如果不及时修复,中国经济将会面临重大挫折。修补断层线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你想登临世界上最聪明人的“思想海拔”,首先应该从阅读《断层线》开始!
38《镜厅》
作者:埃肯格林
1929-1933年”大萧条“与2008-2009年”大衰退“互为镜鉴。(BTW,埃肯格林的书,对笔者而言,是必读书目。)
39《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主编:刘鹤
与《镜厅》同一题材,由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编,详情请见笔者读书笔记:
【一瓣·书评】| 莫言“世间已无明斯基”——兼评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40《压力测试》
作者:盖特纳
美国前任财政部部长盖特纳,“救火”回忆录。
41《这次不一样》
作者:莱恩哈特 罗格夫
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严谨的分析,指出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的相似。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 验,《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珍藏版)》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关于金融危机,更详细的可以参考另外两个书单:
年度书单 | 金融危机15部经典作品:历史、原因、救助、反思与出路
一瓣书单 | 金融危机:雷曼10周年,危机的元年?——10本经典作品
七、金融科技
42《数字货币》
作者:钟伟 等
"人类正经历继农耕和工业时代之后,进入数字地球和数字经济的时代,数字货币指日可待。纵观货币演进史,其沿循信用扩展和载体虚化两大主线,而数字货币基于数字身份系统、数字账户系统和货币数字化三重架构,借力A(AI,人工智能)、B(Block Chains,区块链)、C(Clouds,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发展的不同路径,推动人类货币载体数字化和全球清算体系高效而又紧密的互联。
本书指出,法定数字货币将是未来货币的绝对主角,进而助推超级央行的形成和超级货币政策的出台;资本、风险和技术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三大核心支柱。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幻局并非私人数字货币,各类加密暗网交易更为可疑,应予警惕。
43《账户》
作者:周子衡
这本书基本是原创。笔者读起来,有一种亢奋感的。详情请见朱嘉明老师的序言:
朱嘉明 | 万历十五年,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账户、数字管理和数据主义——评周子衡《账户》
44《区块链:赋能万物的事实机器》
作者:维格纳等
大型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牢不可破。在网络上,人们难以享有隐私权。信用卡诈骗已变成家常便饭。那些传统机构及体系本应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让我们的经济更高效,但现在它们已经难以履行其职责。不过,有一种新型的“操作系统”,它有潜力为我们的经济体系带来广泛的变革。这就是区块链技术。
在此书中,两位作者讲解了区块链技术及其重构我们的数据、资产及身份机制的潜力。通过此书,你能意识到这项技术有潜力将数十亿的边缘人群带到全球经济当中,恢复人们对社会的信心。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项技术在金融、技术、法律和船运等产业可能发挥的颠覆性作用。
作者向我们揭示了,若要用变革性的新技术去绕过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机构,将可能面临很多挑战。此书不仅展示了用区块链所提供的透明度取代图谋私利的中间机构后可能起到的赋能作用,还正视了这样的数字化迁徙过程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特殊利益问题以及可能对社会凝聚力产生的威胁。作者全面分析了这项技术的利弊,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关心区块链技术的走向,让其向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前进。
45《互联网金融9堂课》
作者:谢平
本书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奠基人谢平教授的一本专著。从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模式;金融产品货币化;互联网货币;数字加密货币;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P2P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监管和互联网+的经济学分析等九个角度深度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方法。本书将理论与方法高度结合,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深具洞察力的观点,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必须掌握的金融工具书。
八、文化与文明
46《枢纽》
作者:施展
这本书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了。
47《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作者:张汝伦
在校期间,旁听过张老师讲康德和孔子,深深被张老师的“崇高感”所感染。张老师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揭示了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张老师的结论还是比较主流的:中国的现代性来自中国人自身。这与孔飞力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中的结论基本一致,只是孔飞力更加强调西方文化的“引子”作用。
48《中国文化的展望》
作者:殷海光
一瓣的读者不知可有印象,我曾转过一篇文章——殷海光 | 知识分子的责任:辨是非、明真理、重德操、反权威,这篇文章就是节选自这本书。本书涵盖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殷海光先生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与张老师的书一样,都非常有养分。
49《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作者:弗兰克潘
人是文化的载体,而人的足迹,最早是从陆地上扩散的。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从张蹇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会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而且,弗兰克潘的文笔也是极好的!
50《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
作者:安田朴
本书从宏观上全面论述了中国文化西传欧洲的历史。它论述了从唐代到18世纪(清代中期)期间中欧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反响,重点在18世纪。涉及哲学、史学、宗教、文艺、戏剧、数学、风俗、美学、语言文字、外交关系、情爱、伦理等。
本书分两卷。第一卷内容为西方寻找中国、阿拉伯世界发现了中国、马可波罗与中国、中国的佛教对欧洲的影响、中国的艺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关系、一些传教士和商人到中国后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第二卷介绍了由传教士掀起的“中国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观、欧洲舞台上的中国形象、重农学派与中国、18世纪欧洲教科书和辞书中的中国、欧洲的亲华派和仇华派等。
51《中国与基督教》
作者:谢和耐
这本书研究的并非传统的传教史,而是传教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以此来研究中西文化的特质,全书分为五章:由同情到敌视;宗教态度与同化现象;宗教与政治;中国人的道德与基督教道德;中国人的天,
基督教的上帝。谢和耐在本书中详细分析了明清鼎革之际中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政治、历史、社会、思想、文化,尤其是世界观和伦理方面的异同,主要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比较研究,通过中国人和传教士的自述,对比宗教以及社会形态、道德规范、政治、哲学、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了中西文化在第一次真正接触时所发生的强烈碰撞。
相对来说,这本书的写法偏学术,读起来会艰涩一些。
52《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作者:何伟亚
韦伯说:“典礼可以使权力变得温柔,使服从变得自由。”我补上半句:一旦权力跨越国界,典礼的修饰作用可能会黯然失色!
马嘎尔尼是1793年来华的。由于马嘎尔尼使华是崛起中的大英帝国和强大的大清王朝之间的首次正式对话,礼仪纠纷这样的细枝末节,也容易被放大到文明冲突的层次。因为礼仪,一直属于宗教研究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
这本书非常详细的描述了马嘎尔尼使华的全过程,很有画面感。何伟亚的思考也非常有启发。他认为,中英冲突,表面上是由礼仪和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实质却是两种建构在“水火不容”准则之上的帝国体系间的碰撞。双方都是版图宽阔且在扩张中的帝国,统治着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属国或知名地,同时还各自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优于其他国家或民族。所以,中英文明的冲突与权力的冲突是相伴而生的,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话语”,“礼仪的实施本身就会产生权力关系”。要想理解这种文明的冲突,还需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
53《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作者:孔飞力
孔飞力教授的基本结论是:现代国家在中国产生是革命与变革的结果,并受到了外部世界的种种力量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关键,便在于借助于外部势力用以获得物质及社会主导地位的各种手段,来抵御外部势力的统治。要完成这一宏大事业,似乎需要动员人民的力量,重写政治竞争规则,并加强国家对于社会及经济的控制。一般认为,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完成这些目标——这甚至比保存从前人那里继承而来的文化完整性更为重要。对于生活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以牺牲历史遗产为代价来争取权力和影响力,似乎是一种难以逃脱的命运。然而,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现代国家的特性却是由其内部的历史演变所决定的。
54《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林毓生
由冲突,到现代国家的诞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林先生的这本书,也是文化大餐。全书围绕中国思想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分五四运动,自由主义理念、人文重建、台湾当前文化发展、有关当代新儒家等几大部分,体现了林先生多年来对乌托邦主义的反思。
友情提示:本书已经停印,亚马逊可买电子版,孔夫子可买二手。
55《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
作者:康灿雄
如果说,前面的书籍更多的是偏重与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中国文明的“创造性转化”,那这本书则主要讲同种文明——儒家文明——所构建的东亚秩序的稳定性。作者认为,欧洲在1648年构建的威斯特伐利亚秩序所强调的国家主权和互不干涉原则,实际上是形式上的的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均势”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联想到美国的“亚洲均势战略”,有相似之处。
儒家文化圈内的朝贡秩序,与之正好相反,形式上的等级制,反而维持了中华帝国与周边属国之间的和平。按照作者的界定,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朝鲜、越南和日本之间总共就发生两场战争,即中国出兵越南(1407-1428年)和日本侵略朝鲜(1592-1598年)。
总之,非常有意思的观察。对于从文明视角理解亚洲的地缘政治有一定启发。
5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作者:亨廷顿
这本书已经非常出名了,不再赘述,值得反复读的作品。
九、国际政治与中美关系
57《权力与相互依赖》
作者:罗伯特·欧汉、约瑟夫·奈
门洪华(译者)在前言部分提到,该书在1977年的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开始,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石。某种程度上,该理论是国际关系三大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一种复合。
基欧汉与奈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三个命题:构建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国际机制变迁的逻辑和全球主义的治理模式。作者对每个命题都有详细的探讨,并嵌到现实中的国际交往案例,以说明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当然,作者也承认,历史并不一定就会按照其构想的模式运行,所以新自由制度主义阐述的也是一种理想。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军事力量和冲突逐渐淡化,相互依赖与合作共赢式的大国关系是主流。所以,这也是一本提倡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的专著。
58《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作者:布热津斯基
布热津斯基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被聘为肯尼迪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所以,他来说国际关系,是权威的。本书主要着眼于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策略。他认为美国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因为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中国帝国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区域霸权国家。而在美国之后,随着人口流动、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科学界的跨国交流,以及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渗透,世界不同国家,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霸权与全球的这种新型网络关系是不相容的。
中国读者一定最关注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作者把中国视为美在远东地区的“锚”,认为中国在中短期内没有条件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故美国的策略应该是建立与中国的同盟关系。只是,那时候的经济预测错的离谱(预测2010年中国人均GDP745美元,实际为30876人民币)。事后来看,过去20年,美国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上的策略与本书的描述有较高的契合度,只是中国并没有像美国预想的那样缓慢发展。但是我还是认同作者对于未来世界秩序的看法的。不是另一个“单极世界”,而是“更机制化和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详见笔者的上一篇文章:回归常识:全球化不可逆!)
59《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米尔斯海默
米尔斯海默教授是“中国威胁论”的代表人物,《大国政治的悲剧》是其代表作。去年9月23号召开的复旦第三届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邀请了原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他现场推荐的这本书。本书主题非常的清晰,全书紧扣中心思想——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大国之间,战争或是宿命,不同结构下的国际秩序,差别仅在于和平竞争能够持续多久。基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米尔斯海默认为美国一定会遏制中国崛起。中国所谓的和平崛起,是一个不可信的承诺。中国正在寻求亚洲霸主地位,而后也一定会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作者采用的是历史归纳法,每一章的观点都很明确,而后就是丰富历史证据,非常精彩,论证也很是严密。如果对世界史非常了解的话,这本书可能看得会非常快,因为这些历史事件都属于“大事件”,读者一定不会陌生。
笔者在公众号转了清华阎学通教授与米尔斯海默的一个访谈——阎学通对话米尔斯海默 | 大国政治的悲剧。二者均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前者是道义现实主义,认为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会走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二者的争议在于崛起的路径选择,但共同点都是中国一定会崛起。建议大家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联想一下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以及美国重返亚太后的一些动作。不得不说,米尔斯海默教授是对的,阎学通教授也是对的。但未来的世界格局到底如何,实在是说不清楚,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再见分晓吧。(阎学通教授的专著——《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和《世界权力的转移》也可以关注)
60《冷战》
作者:加迪斯
《冷战》,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推动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61《长和平:冷战史考察》
作者:加迪斯
尽管本书距首次出版已有20多年,但它仍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冷战发展的全方位视角。首先,作者全面展现了冷战时期出现的新的体系性稳定要素,包括不干涉内政原则,超级大国如何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对敌我阵营的内部分化的研判和利用,容忍相对安全等。其次,《长和平:冷战史考察》在指出重要的体系性稳定因素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最后,通过反思美苏关系的遗产及冷战时期“长和平”的各种机理,加迪斯事实上指出了当今美国外交失败的核心原因,即一方面放弃了先前长期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当今美国推行民主输出);另一方面放弃了冷战时期得到良好贯彻的容忍相对安全的原则(当今美国追求*安全)。
62《注定一战》
作者:艾利森
详情请见本书序言:
荐书 | 《注定一战》:“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艾利森解读中美关系
关于中美关系,笔者最近读了不少专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本公号前面的文章——白宫幕僚系列。
十、美国专题
63《美国秩序的根基》
作者:拉塞尔·柯克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秩序的根基(精)》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拉塞尔·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笔者非常推荐这套书:恐惧本身+美国秩序的根基+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套装共6册)
64《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套装共2册)》包含《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共两册。《论美国的民主(套装共2册)》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亲自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套装共2册)》上册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
65《美国政治》
作者:亨廷顿
《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简介:这本是一本令人信服的书。作者考察了自由、平等的美国理想承诺与美国政治真实表现之间的持续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美国人对权威的敌视态度,解释了政府运作的真实机理,提出了改革运动形成的新理论。
66《剑桥美国经济史》
作者:斯坦利·L.恩格尔曼等
67《美国增长的起落》
作者:罗伯特·戈登 (Robert J. Gordon)
在1870年至1970年的一个世纪里,一场经济变革席卷美国,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内燃机、电力、电灯、室内管道、汽车、电话、飞机、空调、电视等一系列伟大发明和后续的增量式创新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户外体力劳动被空调环境中的室内劳动替代,烦琐的家务劳动越来越多地由电器设备承担,光明驱走了黑暗,取代隔离的不仅是旅游还有将世界带入客厅的电视。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生儿预期将活到72岁而不是45岁。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能重续这一“特殊世纪”的辉煌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能带来同样的经济改革吗?
此书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既有对历史的生动叙述,也有对经济现象的深入分析,既从普通民众视角考察家庭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节,又以经济学家视角在经济增长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下解释这些细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特殊世纪”的全景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作者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是:1870年至1970年的颠覆式经济变革及其创造的辉煌不可再现。在他看来,美国的生产率增长已经开始放缓,不平等加剧、教育停滞、人口老龄化、大学生债务和联邦政府债务不断增加,都将进一步阻碍生产率增长。走出困境必须找到新的办法。
此书既是对过去一个世纪的彻底变革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更艰难时代的预言。在当前关于经济增长前景的争论中,此书所做的分析不容忽视。
68《美联储》
作者:威廉·格雷德
十一、人物传记
69《休谟传》
作者:莫斯纳
大卫·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建立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本书1954年出版了英文首版,1980年出版了第二版,2001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再次以平装本形式修订重印。半个世纪以来,莫斯纳的《大卫?休谟传》一直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现代) 最权威的传记。本书不仅对大卫?休谟的生平有详细的著述,披露了关于休谟的罕见史实,同时也还原了一个精彩纷呈的18世纪,更探究了休谟所有的智识领域和智识活动,探究了作为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文人的多重面向的休谟,休谟的哲学——作为一种心智倾向,它为自己找到了这些面向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本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新版本中有详细的书目、索引和文本补充,使之成为学者和高年级学生研究休谟、认识论和哲学史的完美文本。它也是对18世纪和启蒙运动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文学学者以及任何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的理想选择。
70《康德传》
作者:库恩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
——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书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并回应他的时代——西方世界发生最重要变化的18世纪。本书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是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71《维特根斯坦传》
作者:蒙克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72《罗素传》
作者:蒙克
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展现了罗素与当时的思想界和英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本质联系。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73《凯恩斯传》
作者:蒙克
关于凯恩斯的权威读本,全书共9篇43章,近百万言,记述了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一生,既包括他的学术生活、政治生活,也包括他的个人生活。本书被西方媒体誉为“20世纪*值得阅读的人物传记”,有着很高的学术品味。作者斯基德尔斯基是一位历史学家和国际问题专家,有着宽阔而深邃的视野,他主张以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相互结合的方法来揭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英国社会历史变迁。因此,本书也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史,尤其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史的很好读本。
Tags:经济学年度书单,陈达飞,11个专题,73本经典作品,货币、经济、文化、国际政治、传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