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波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沁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在中国经济和外国经济构成的世界经济中,汇率变动的相对价格效应通过引起需求在国内外的转换而对中国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货币金融角度讲,汇率应当成为国际金融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变量。本文从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入手,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导向,探讨了汇率与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之间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关系,并对所涉基本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国情,国际金融学,汇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此使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等国际金融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少数人关心的“高雅艺术”,变成了与千家万户的饭桌和钱袋密切相关的大众问题。汇率、国际收支、跨国资金流动以及外汇储备等国际金融问题,成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问题成了媒体关心的焦点。在此过程中,各种研究呈现出争论迭起、众说纷纭的景象,这就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金融研究,使我国国际金融研究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一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学科研究水平的明显提高,都需要从基础做起,其中,大学教育和大学教材是基础的基础。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首先从我国现有的大学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和教材入手,来探讨国际金融学教材质量的提高以及汇率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的发展简述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起源于西方的新兴学科,它的发展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发展、国际资金流动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而它的主流研究课题,总是以解决特定时期主要国际现实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和导向的。国际金融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体系和教材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国国际金融学研究和教学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走向繁荣。以我国国际金融学教材的发展为线索,可以将迄今为止的教学体系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
(一)从1981年到1983年,为国际金融学教学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我国的经济改革还主要在农村进行,国际收支、汇率等经济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改革开放使专业外贸公司和侨眷侨属等少数人开始关注国际金融问题。198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合编的《国际金融基础知识》标志着中国第一本国际金融学教材的诞生。该教材涉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调节、国际结算、国际储备、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起到了一个向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士介绍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这个时期中定位于基础知识和简要介绍的教材逐渐不能满足需要。
(二)从1984年到1998年,为国际金融学教学初步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扩大,外汇短缺问题、汇率问题、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问题在此阶段陆续成为热点,国际金融开始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金融学专业,出现了大量国际金融教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银行对我国国际金融学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阶段的教材涵盖了国际金融学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理论、实务、政策、国际金融组织等在内,其深度和广度都比上一阶段有所提高,完成了向国内介绍比较完整的国际金融学知识的任务。但是,这一阶段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仍不够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没有对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变量进行明确定义,进而导致内容过于繁杂,不少内容和其他相关课程重叠;2.没有把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的国际金融问题做明确区分,在同一本教材之内会出现分析范式的跳跃;3.在知识编排上采用板块式分布,缺少串联各种知识点的线索;4.在内容上大多是引进的西方国际金融学知识,对本国国情的理解和应用不多,并且一般主要限于现象介绍。
(三)从1999年至今,为国际金融学教学发展的中级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和教材的质量,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委托下,复旦大学牵头于1996年起开始探索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的改进。在征求全国几十所大学的意见后,于1999年出版了《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材。相对于过去的国际金融学教材而言,这本教材的进步在于:1.它明确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即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一门学科,并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把宏观和微观角度的国际金融学分离开来,区分了国际金融学的宏观属性和国际金融管理学的微观属性;2.在内容编排上.它改变了以往条块分离的板块式结构,以内外均衡的实现为主线安排知识点,使教材在逻辑上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可读性。正因为具备以上两个优点,所以该教材在国内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借鉴。
然而,该教材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它所涉及的大多数内容还是从西方引进的,虽然在对象、体系及内容编排上有一定的特色,但仍然缺乏对中国国情基础的关注和独立的理论创见;其次,它没有明确指出国际金融学的核心变量,并应用核心变量构建起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框架。这两点不足之处,也是这一阶段国内国际金融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激励了我们对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探索。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改进的核心要求
在明确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后,可以看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金融学教学质量,并让学生对现实有更真切的理解,未来我国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和教材的改进升级应当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新的教学体系和教材应当充分考虑和反映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应当在国际金融学教材中,融入对中国国情的照应,使理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基础相符。
其次,新的教材应当有自己的理论架构,要把我国国情和经济学经典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找出适当的核心变量,围绕它进行理论建构,形成本土化的、有助于解释和指导我国特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国际金融理论,作为全书的工作母机和分析框架。任何一门成熟的课程必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从而必定有自己的主要核心变量,以及由这些核心变量构建的、贯穿全书的分析框架。譬如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变量是价格,并以价格为核心变量构建了消费者和厂商均衡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变量是总需求,并以总需求为核心变量构建了贯穿全书的AD—AS模型和IS—LM模型,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变量是物价和货币数量,并以物价和货币数量构建了贯穿全书的货币市场均衡模型等等。
除此之外,在对内容升级的同时,还应当将原有知识点和中国国情下特有的新知识点融合起来,并考虑到国际金融知识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将所涉及的理论用适合教学的、分不同层次的语言和形式表述出来。
三、基本国情与核心变量的选取
根据上述设想,构建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国情特点和核心变量的选择。中国的国情特点成千上万,国际金融学中涉及的变量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何进行选择就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有如下的想法。
(一)我国基本国情的筛选和描述
中国经济和外国经济共同构成世界经济。由于中国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发展和增长,因此,我们只能以发达国家作为外国的代表。通过中、外对照比较,来寻找我国的国情特征。基于这一前提,我们从中国纷繁的国情特征中筛选出以下几条,作为需要在教材中集中体现的内容:1.中国的经济总量、运行状况和宏观政策对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中国的人均收入较低,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3.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人均资源状况紧张,未来资源供需形势严峻;4.中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5.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外延型增长为主,效率不高;6.中国经济与外国经济有机统一而又相互独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经济交流。
(二)基本国情对国际金融学研究目标的要求
上述国情对我国国际金融学的研究目标提出了一些特定的要求:1.内外均衡应当以经济增长为条件,内外均衡的政策分析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2.在教材中应当对国外资源利用和国内资源节约有所涉及,将其设定为一个政策目标;3.对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调整需要考虑到就业水平的维持,可容忍的失业率应当成为一切调节政策的边界;4.追求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时,应当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所考虑,要考虑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5.在政策分析中,不仅要考虑国内的需要,也要考虑维护和珍惜一个有利于我国的世界市场环境的需要。
(三)核心变量的选取
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在中短期内,从货币金融角度讲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需求变动,而需求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需求的转换,需求转换的原因则是国内外的相对价格变动。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在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之间的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汇率水平是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点,各种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或政策调节路径要发挥作用,或者需要假设“汇率不变”为条件,或者本身就以“汇率发生有利于收支调节的变动”为路径。因此,我们尝试使用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即汇率来作为课程核心变量。
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发现,汇率决定具有比价(被动)属性和杠杆(主动)属性。所谓汇率决定的比价属性,就是指汇率的水平由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物价、产出等等)的变动所决定;所谓汇率决定的杠杆属性,就是指汇率水平变动会带来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进而,汇率会对内外均衡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源节约和利用以及国际经济交流中各国的相对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产生影响。汇率决定的这种双重属性,是把汇率作为核心变量时要加以注意的。
(四)本土化的理论框架构建
在明确了基本国情和核心变量后,就要以核心变量来构建贯穿全书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出,分析框架的构成要素是:以国际金融学的研究目标(内外均衡)为导向,以货币金融为视角,以经济增长为主线,以国情为基础,以汇率为贯穿始终的变量。接下来我们就分析框架的构建谈一些初步的想法。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