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庆
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还在继续,其所带来的影响还在全球经济中发酵。人们的一个共识是,此次危机不同于以往,包括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美国本土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通过一体化的全球金融市场,转变为全球共同的问题。这次“次贷”危机的核心点在于,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金融衍生品规模空前,投资者持有大量的美国市场衍生出来的“有毒”金融资产,危机爆发,投资者不知道如何对这些金融资产再定价,更无法及时脱手,这造成全球流动性突然干涸,金融市场接近崩溃,最终通过财富效应、消费渠道、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等途径,冲击全球经济,引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曾经风光无限的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开始备受责难。一定意义上,这是一次以金融衍生品为特征的过度金融创新引发的危机。
打一个并不十分贴切的比方。美国迪斯尼以动画电影起家并大获成功,其中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形象风行全球,并衍生出了主题公园、玩具、图书、服装、电子产品等诸多产业。这些“衍生品”都有一个基本的来源,即迪斯尼动画,都没有离开这些经典的动画形象。但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就不是这样。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游离在其“基本”产品之外,也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以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它是一种风险分散、利益共享的金融创新机制。但如果这种简单的产品经过多重证券化和打包,形成复杂的所谓担保责任凭证,你已经不知道它的源头是什么,你持有的只是一份资产证书。当然它有评级签字,但这又能说明什么?个中所有环节的监督标准是否明确并能得到有效执行?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是金融风险管理和提高金融效率的现实需求,没有金融创新,“资金”就很难转化为“资本”;没有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就难以实现有效缓释。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家负责任的行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一样,应该得到提倡和尊重,只要我们不漠视、忽视、无视过度金融创新的杀伤力,就像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充分演绎的那样。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兴利除弊。在鼓励合理、适度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过度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什么是金融创新,有何特点,原因和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过度的金融创新,其根源何在?如何有效或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危害程度?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书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参与主体为适应变化了的经济金融环境,面对新出现的市场机会和风险,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在制度、组织、业务、技术、产品、交易等多个方面进行变革的过程,它具有杠杆化、流动性、复杂性、逐利性、虚拟性和集中度高等特征。
本书认为以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客观产物,是历史的必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得以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大背景下的产物,是对新出现的风险和机会的反映。金融创新暂时掩盖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但正因如此,金融创新也在不断累积着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至今已发生百余次金融货币危机的原因。因此,金融危机的根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我们需要从更深更宽的视野来审视金融创新,如果仅仅从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次危机,而不考虑进行重大的制度创新、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很难避免危机重演的。
金融创新在我们这个世界仍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任何金融创新的作用都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其化解或掩盖了既定风险的同时,也存在突破现有可控范围而产生更大风险的现实性。对于金融创新的价值,我们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的关系,我们也需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金融创新的这种规律,才能有效地加强监管,建立良好的可持续的金融文化,从而使金融创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正如《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文为《金融创新—理性的思考》前言,略有删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