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文化是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实践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合,是行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搞好保险文化建设,是凝聚行业人心、提振行业士气的源生动力,更是展示行业形象、提升行业地位的重要手段。站在保险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更广的视野、更宽的胸怀、更高的智慧、更大的气魄来审视、谋划和建设保险文化,是当前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依据行业特征 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
保险业发展需要形成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保险文化的核心,就是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兴业之魂,是保险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保险行业发展方向。保险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也是其核心价值观不断发现、不断修正和不断丰富的过程,贯穿于保险业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
当前最为急迫的是分层次推进保险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完善保险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一是要明确分层次构建保险文化的目标。保险文化是由保险企业文化、保险行业文化和保险社会文化三个层次构成。其中,保险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的总和;保险行业文化是行业共同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总和。而保险社会文化则是消费者和从业者共同创造的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识总和,是社会公众认识保险的主要桥梁、参与保险的重要载体、接受保险的重要依据。二是要推进保险行业文化要素的提炼与完善。大连保监局提出了保险行业文化的“六大要素”,即诚信、责任、合规、合作、大爱、创新。三是要推动保险社会文化的创建与传播。在深化行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保险社会文化建设构想。保险社会文化是对保险文化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定位。它不是保险企业和行业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保险企业和行业文化实践后在社会的外在体现。保险社会文化是保险业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什么样的保险企业和行业文化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保险社会文化。保险社会文化一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行业的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紧贴实践需求 深化行业文化要素
“小胜靠技巧,中胜靠思路,大胜靠文化”。保险业要在市场经济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支撑。
信守承诺的诚信要素。诚信是保险业发展的根基,是行业的生命线。保险产品能否销售得出去,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的信任。合同履行得好、承诺兑现得好,保险市场会越做越大,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广大被保险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行业发展的“载舟之水”。然而,现实中行业误导问题屡禁不止、“投保容易理赔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行业公信力,甚至对保险这个新生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也构成了威胁。某种程度上讲,诚信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仅影响保险业的现实和未来的生存发展,更严重的是因此导致人们对保险事业信心的丧失,进而影响全社会的福祉。
兼济天下的责任要素。保险行业已今非昔比,年超万亿保费已使保险业深入到经济的各个行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业已经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胸怀大局、勇担责任理应成为行业的基本追求。现阶段,责任文化一是体现为对被保险人的责任。在销售时要真正能满足客户的保障需求;在理赔时要切实体现顾客是上帝的原则;在服务上要努力创建一种便捷、亲民的平台和载体。二是体现为对行业的责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行业发展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建设和担当。三是体现为对社会的责任。经济社会是本、是源,保险行业是枝干、是支流,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没有保险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
自觉自律的合规要素。健康的文化是制度有效运行的保障。在一个缺少健康向上文化保障的领域,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异化为“潜规则”。创建一个“法律被信仰、制度被尊重、秩序被维护”的自觉意识和文化氛围,是当前基层保险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践证明,主动、自觉的自律,必须是建立在严密、严格的他律的基础上。
共赢共进的合作要素。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纵观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历程,虽都走过初期恶性竞争的原始阶段,最终都因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保险以大数法则为基础,只有建立在足够大的样本基础上,风险才最低、效益才能保证。当前我国保险工作的主题是合作与发展,表现在无论是市场的培育上、众多空白领域的开发上、还是人们日益多样化的保险需求的满足上都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蕴含慈善的大爱要素。现代保险业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损失补偿机制、社会救助机制。保险文化中深深蕴含着以慈善为内涵的大爱要素。从起源看,保险的诞生源于人们互助的需要,与慈善的关爱异曲同工;从追求的目标看,“互助共济”“雪中送炭”“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渗透着慈善的大爱精神。在灾难面前,保险在积德行善,每当发生灾害和事故,总能看到保险理赔人员的身影。从传递大爱的角度,保险是一种市场化、制度化的慈善事业,所谓“市场化”,源于它按照商品买卖的市场法则运行,没有了人情世故的羁绊;所谓“制度化”,源于保险合同对各种可能事故的赔偿有着明确约定,没有了或然性,事后的补偿有着制度性的保证。
锐意进取的创新要素。中国保险业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唯有超常规的大胆创新。创新应该是也必须是保险行业文化的主要元素。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求变求新,倡导创新精神成为创建保险业文化的关键词。保险行业创新文化是对保险实践发展经验的深化和再造,既为保险行业自身发展提供动力,又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注入生机。
加强传播转化 提升保险文化社会广度
保险社会文化建设,是提升保险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保险社会文化建设,是对行业从哪来、到哪去,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度认识和广度共识,在社会文化中确认保险文化行业特色和社会的主流地位。推进保险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两手抓、同步推,一手抓内部建设,力促保险行业文化在基层的落实转化,一手抓外部传播,力求保险行业文化在社会的传播创建。
着力推进保险行业文化在基层的落实转化。先进的保险社会文化能否形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先进的行业文化能否在保险企业落地生根。不断提高行业文化在基层的接受度、实用度、执行度是推进行业文化走向基层的必由之路。
不断增强感染力,让文化理念“深得下去”。要充分发挥行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切实增强基层对行业文化的认同。一是要以文化凝心。尝试以保险网络大学和高管培训平台为依托,建设文化教育基地,采取论坛、征文等方式,着力推动文化入脑入心,努力让行业文化理念在全体从业人员的灵魂牢牢扎根。二是要以文化聚神。通过组织文化成果展览等活动,推动从业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绩效观,不断促进全行业对发展目标、服务理念达成一致,不断改造行业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努力促进行业文化要求在基层得到贯彻。三是要以文化正气。通过连续开展文明窗口、百佳明星等评比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弘扬行业正气,不断激励、引领和感召广大从业人员讲诚信、比服务、重品德。
不断激发创新力,让文化实践“用得上去”。文化必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文化只有有效破解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才能真正激发起基层文化实践的活力和动力。一是作用要新,破解困局有力度。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引领行业坚守诚信至上、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回归保障;要充分运用文化的约束力,积极破解恶性竞争、行为失范、转型发展等一系列的新情况老问题。二是角度要新,贴近实际有广度。要结合行业的现状,将文化标准体现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要结合基层的特点,将文化要求分级解读,行业人手一册,成为每人必看、每时必守的共同行为准则;要结合地方的特点,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独有魅力。三是手段要新,潜移默化有深度。结合行业实际,不断推进高管进党校、管理干部进大学、营销人员进网校等创新,不断完善社会责任考评办法、市场评议制度和科学发展指标指导等机制创新,积极支持行业在服务、产品和经营上的自我创新,将文化的创造力转化为行业的综合实力。
不断提高执行力,让文化建设“细得起来”。文化建设貌似“虚”活,但只要目标明确、规则具体、工作务实,完全能够“虚”活“实”做,实现文化的软实力向实践的硬支撑转化。一是目标要明。要明确文化愿景、设定阶段目标,确定“路线图”“时间表”,与时俱进、有条不紊地推进行业文化从“温室盆景”走向“百花园”。二是准则要细。要针对文化内涵要求,围绕文化要素制定出台规则和办法,不断量化考核体系,推动公司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操作性强、实践效果好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标准。三是措施要活。要善于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采用激励和惩戒两种措施,促进被动参与向主动创建转变。尤其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行业要善于借势、勇于造势、精于谋势,推进全社会、全行业文化创建动力源源不断向企业内部转化,形成行业上下文化建设新高潮。
着力推进保险社会文化的传播创建。自发的保险社会文化,主要生成于保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保险社会文化往往是缓慢、肤浅、片面的,甚至背离了保险的价值追求,因此建设先进保险社会文化,不能被动等待,只有立足于当前文化强国的战略大局,只有主动传播、大力宣传,才能让保险的本来光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尽情彰显,不断焕发夺目的光彩。
推进保险文化大众化。努力提高群众保险意识,促进保险文化深入人心。一是要利用好保险服务平台。推动保险服务更加便捷、人性、温情,努力将保险的消费过程变成文化的享受过程,力争将保险客户变成保险文化的第一受益人和忠实传播者。二是要利用好保险教育平台。巩固和完善保险社会教育体系,深入持久开展保险教育进中小学、进大学、进党校、进社区和进农村等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接受保险文化。三是要利用好保险宣传平台。在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开辟固定专栏或专题节目,大力营造健康、科学、有力的舆论环境;整合行业力量,探索保险影视剧等载体创新,多维立体地将保险文化推向社会。
实现保险文化时代化。保险是市场化改革的时代产物,体现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展现时代魅力是保险社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一是要体现时代精神。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险社会文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汲取时代营养,体现时代精神,努力实现健康发展。二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保险唯有加快改革创新、努力自我完善,才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三是要展现时代魅力。近年来,保险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大局和服务意识日渐增强,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地位和形象显著提升,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成为保险的骄傲,保险社会文化应该适时反映行业新变化,展现保险新风采,吸收文化新元素,努力实现协调发展。
促进保险文化开放化。保险进入我国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保险社会文化要善于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兼容并蓄,才能在开放的过程中自立自强。一是借鉴外来文化增强活力。西方保险的专业精神、稳健理念和服务观念,值得我国保险行业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在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西方保险也在日益精进,还要善于继续学习,时时吸纳和借鉴有益营养。二是继承传统文化增加底蕴。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历久弥新,是保险业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的“孝”“和”“责”“义”等文化精髓,更是中国保险业的文脉机理,广大劳动人民的诸如“积谷防灾”的朴素智慧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大胸怀更是保险业的发展根基,传统文化值得行业汲取。三是吸收现代文化增长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险文化应加强学习借鉴金融其他领域的文化精髓,学习借鉴社会各行业先进经验,开阔胸怀、增长见识、增添智慧。
(作者系大连保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