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和谐心理契约架起导师和研究生共进的桥梁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春根 夏… 参加讨论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在他看来,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1]换言之,心理契约是一种心理约定,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
    心理契约是一种期望和承诺,这种承诺一旦确立,就成为一种被感知的责任,它让人们相信能从这种关系的互动中获益。[2]在研究生教育中,需要导师和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不仅要在行为上互相沟通、协调,而且还要在心理上实现互动,通过两者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互相影响,达成心理上的默契,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而心理互动最有效的形式则是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影响着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及高校的名誉和发展。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心理契约能成为一种责任准绳,规范导师和研究生的自身行为,明确各自职责;另一方面,它能成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引导导师和研究生达到教学相长、不断进取、共同进步的目的,最终形成和谐共进、协同创新的师生关系。
    和谐心理契约促使导师和研究生相互间的期望能起到明显激励效应。导师对研究生的某些期望一旦被学生接受,不但会转化成师生心理契约中的学生责任,而且在学生内心也会确立相应的行为目标。当导师和研究生彼此关心并重视对方的心理期望,最大限度地推动彼此心理契约得到满足时,心理契约就会产生明显的激励效应。
    和谐心理契约关系促发研究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共同作用,决定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它构成了学生心理契约的重要方面。一旦导师在管理学生实践中充分重视并满足了学生这一心理期望,就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并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和谐心理契约关系促进导师和研究生间心理和谐互动。心理契约将对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行为约束由单一的行为层面引入心理层面,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动态、和谐的心理约束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心理契约关系的构建以“期望+责任”的理论模式作用于导师和研究生双方。我国现阶段构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除受传统文化影响外,市场经济新环境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常见“心理期望”和“责任”错位的现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导师和研究生和谐共进、协同创新,可以把师生间和谐心理契约的构建作为起点,主要从观念、学校、导师、研究生等几个方面着手。
    树立新型教育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建立师生平等交往理念,即在民主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交往活动。民主平等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师生交往理念,提倡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创造,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的主导性与主体性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师引导研究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其次,加强师生互动观念,一方面,导师要主动关爱研究生,包括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了解研究生的最新生活、学习动态,引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与探索,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另一方面,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进行交流,形成学习的主动性,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主动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最后,在师生平等互动沟通中促使导师和研究生准确而充分地表达、交流和调整各自的相互期望,推动师生之间心理契约的最终达成和履行。
    导师提升自身素养、责任意识的同时,尊重和理解研究生个性化特征。首先,导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是和谐心理契约关系的开端。其次,导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严于律己。导师要明确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恪守导师信条,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
    导师尊重、理解、欣赏学生,是和谐心理契约构建的开始。尊重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导师和研究生的交往当中。导师应尊重研究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尊重学生的思想、选择、应有的话语权、个性化特征(尤其是学生自己对研究生学习的知觉认识和期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导师指导学生的职责。导师要能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及时正确分析问题,开启学生的信任之门。此外,应懂得欣赏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导师应对不同水平、资质、能力的研究生设定和传递个性化的期望,从而激发研究生实现期望目标的潜能。
    培养研究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意识,合理期望水平。第一,端正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否则难以树立对导师职责的正确认识和期望,影响两者和谐心理契约的构建。第二,培养研究生自我管理意识,形成主人翁责任感。第三,研究生应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让导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思想变化,有利于导师在了解自己心理预期的情况下,开展进一步的学术指导工作。
    高校创新、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促使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共同信守契约。组织文化被称之为管理科学的“第四次革命”。校园文化作为教育机构的组织文化,影响着教育主体心理契约的存在方式和实现程度。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能加强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念,促使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共同信守契约,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承认并满足研究生的合理需求,尊重并容纳研究生个性,重视并实现研究生价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导师密切相关,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注释:
    [1]刘佳龙 论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5).
    [2]蔡毅强 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和谐共振——论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
    (作者李春根,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夏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Tags:和谐心理契约架起导师和研究生共进的桥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