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留给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并不多
拖沓已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何时能够最终完成,各方观点不一。早在今年年中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S&ED)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便表示,感觉中国的最高层领导对改革有紧迫感,认为利率市场化在两年内可以实现。而在近日举办的金融街论坛上,申银万国董事长李剑阁则表示,在加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改革也必须同步进行,并且要尽快到位,否则两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的任务是有困难的。
严格说来,两位金融高官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上,并不存在明显分歧。李剑阁的保守表态,是对央行行长观点的补充,二者给出的时点都是两年。但问题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真的能够在两年内取得质变吗?结合现实分析,恐怕没有那么乐观。
从制度层面上看,存款利率的放开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安排提供支撑,其中包括存款保险和适用于金融机构的破产法。利率市场化改革若要在两年内到位,这些法律条款需要在更早些时候推出,以为实操积累经验。但截至目前,今年只剩下最后两个月了,这两项盛传将于年内推出的制度安排仍不见踪影,甚至近段时期出现偃旗息鼓的迹象--央行在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措辞仍然是"加快建立",暗示短期内不会推出。这样的进展令市场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些基础性制度的推进卡在了哪个环节,利率市场化改革还能否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推行。
在金融实践层面上,中国政府对"稳增长"的要求,以及广泛存在的财务软约束企业,都是阻碍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绊脚石,二者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传统的发展思路,经济"稳增长"主要依靠国企与地方融资平台的"稳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后两者则借助"稳增长"在政治上的支持,无视财务约束、无限制地吸纳市场上的资金,并使得深化改革流落于空谈。近年来,各主要央企及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率节节攀升,但在国家信用背书的情况下,它们的融资成本远不能反映出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与此同时,出于对融资利率及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的担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被迫放缓,遭遇到了梗阻。
令人关注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若像这样以"拖"字诀继续下去,很有可能会错失机遇窗口期。李剑阁在分析当前利率改革环境时指出,中国老百姓的存款储蓄率世界最高,资本供应充足,贷款利率本不应该高企。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经济体中,占比相当高的国有经济对贷款利率不敏感。以此推论,当前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财务软约束企业,对于社会融资而言仍然是一项降成本的工作。
但若再"拖"几年,这样良好的局面恐怕将不复存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将使得储蓄率快速下滑。宏观意义上,老年人不存钱,而是社会储蓄的消费者,再加上新一代的年轻人普遍具有提前消费的意识,届时储蓄率下滑的速度可能超出市场预期,资本由充足变为稀缺,实际利率中枢快速上扬,利率市场化不仅无法降成本,还会使得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到那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就将变得十分被动,因为不仅要解决财务软约束企业的无限需求,更要应对资本稀缺的局面,徒增问题的复杂程度。从新出生人口推算,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19-2022年期间陡然加速,距离现在已经不剩多少时间了。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地方融资平台动手,切断中央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用背书,但要取得成效仍需一定时间。央企的财务软约束需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财政管理框架,通过预算法加以约束。这一方面,今年8月底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已做出原则性的安排,但在厘清政企关系、减少中央政府对央企的信用背书上,在观念和市场实践上,仍有相当大的改革空间。
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留给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并不多。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合着对财务软约束企业的改革一同深化,存款利率的放开只是其中一步,通过利率杠杆修正各经济主体的行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是改革的关键。这一方面,中国政府仍有相当多的功课,但进度并不乐观。
Tags:安邦,留给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并不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