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治晖: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作者: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环境保护司副司长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和现状,发达国家已先行一步,污染得到治理、生态基本修复,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仍未见好转。分析和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研究其中的规律和原则,对于科学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经验
清洁生产。控制工业污染,规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企业限期达标改造,否则强制关停或清退。
清洁能源。生产生活都需要能源,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粗放利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均尽量利用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水电开发率基本都超过80%;再生清洁能源不足的,利用核电解决电力供给;必须使用化石能源的,通过立法要求使用除硫脱氮后的加工煤和无铅无硫汽柴油,倒逼煤炭、石化以及汽车、电力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降低成本。
清洁生活。发达国家城市化率高达80%,生活污染集中在城市。通过立法明确污水垃圾必须收集处理和处理标准,产生的污泥、灰渣必须就地处置为无害物质等等,倒逼节能环保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降低成本。
生态保护。划定森林、河湖、草场等生态功能区予以保护;对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使用上述区域的,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均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生态修复。对已破坏的森林河流等实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及水系改造等修复措施。因历史原因,人口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大城市及城市群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过度取水造成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及水质恶化等生态问题,为此普遍建设了引水工程甚至是跨流域的调水工程。目前世界上有40个国家建成了346项调水工程,年调水总量达60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国家。
不断总结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历史,为我们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提供了借鉴。其经验说明,首先要求经济和技术高度发达,有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在保证城市、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以及农田等维持现代社会的基础条件下,全面保护山林、草原、水流等生态资源。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和顺应自然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独享的,发展中国家做不到,全球生态破坏一样会波及发达国家,因此生态文明需要全球共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提出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同维护全球生态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
持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学自然界的辩证法。既要杜绝为所欲为开发利用资源,也要防止把生态保护绝对化;既要留出山水林草等生态空间,也要给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保证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和农田等基础设施。
坚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土地、林草、水和矿产等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负效应。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与资源科学利用结合起来,避免就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这种处于被动局面的末端治理模式。科学开发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减少利用化石能源造成的雾霾和温室效益对自然界的伤害。站在更高层面统筹,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
自觉顺应自然、积极修复生态。顺应自然就应尽量减少对山水林草等生态功能空间的侵占,生产生活污染物尽量无害化处置避免伤害自然。对已侵占和破坏的山水林草,以自然修复为主,必要时进行人工修复。按照资源承载力控制人口增长,对人口规模已经超出资源承载力又无法疏散人口的,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通过调水工程、水系调整等措施修复生态。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共建共享,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发达国家应在资金及技术上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资源环境容量主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与环保技术,逐步走出经济落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不良循环困境。
Tags:范治晖,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