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学、郭冠清: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遵循
学者简介:杨春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同时也研究某些现实问题,总体上侧重于对个人行为与制度之间关系的有关理论。郭冠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文章,要真正能精确地道出其话里行间所包含的综合性经济战略思想,且挖掘出其中丰富理论含义。
“中国梦”包含的总体战略思想
从表面上看,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释,表达的是一种愿景、一幅发展蓝图,实则已经把这一概念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理念层面。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再到“勤于圆梦”,逐步细化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理念,凝聚了改革的新共识和力量,指明了制度改革的战略方向,以图让中国再次拥有财富、光荣和实力。
对于什么是“中国梦”的问题,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满怀激情地讲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表达的是他基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景象和教训而提出的“强国”发展战略思想,传送的第一类信息是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仍需艰苦努力。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的同时,也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对“三个机会”的强调,涉及的是“人的发展”的深层问题,把人的幸福之维度从人的物质富足拓展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传达出了他关于“中国梦”思想的第二大类信息:制度改革和制度安排,要以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作为具体的指南,“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制度上托起“中国梦”。这对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利益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让弱势群体很容易通过比较而产生一种权益被剥夺的心理感受。习近平在2012年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明确了自己的基本态度:通过法律制度的具体安排,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表明了“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的“路”如何构筑的制度改革方向。
“新常态”观的经济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上都在10%以上,正是这种强劲增长使中国经济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3年之前,只有三次连续2-3年的增长率低于8%,分别是1979-1981、1989-1990、1998-1999,都有特殊的原因。2013年,中国GDP增长7.7%;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提出今年的增长目标是7.5%,2014年第一季度的实际增长率为7.4%。于是乎,有些已经习惯过去那种超高速增长的人士、企业和机构看到这些事实时,心生悲观的情绪。
如何看待这些基本事实?习近平以“新常态”来回答这一问题: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速度的换挡期,7~8%的增速将成为未来的正常状态。这些看似简单的解释,实则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种冷静而准确的评估(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和崭新的认知,包含着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根本性转变。第一,“新常态”是一种超越GDP增长的新理念。“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是一种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现象。增长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某些根本性的变化,投资效率低下、出口拉动无力、居民消费增长有限,一味维持超高速增长势必带来极大的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压力,是不可持续的;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各类社会经济问题,亟待腾出时间和精力来给予解决,例如,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等。我们要淡化GDP增长率,重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要向惠及民生转换。第二,“新常态”确立了一种新的政策思想和基调。习近平强调,只要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就不要再为速度而纠结,要放眼长久发展。这种“新常态”观使政府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保持定力,可以容许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调整各项政策的增长导向。在“新常态”中,宏观政策将以微调、预调为主,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放弃传统的刺激经济增长方式,避免频繁的宏观调控削弱市场调节的作用,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治疗市场参与者养成的宏观调控依赖症;微观政策将使政府从偏爱“微观勇参与”转向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政策将加大“增长分享”的力度。第三,“新常态”不是一种悲观的态度,而是一种直面各种挑战充满信心的姿态。习近平强调,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是主动调整的结果,目的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这可从他在“峰会”上所讲的关于“新常态”面临的机遇中清楚地看出。他讲道: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常态”的经济战略和战术思想正在改变着政策制定者和各级政府官员的思维方式。“新常态”的共识使得政府可以容许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GDP竞赛式的增长,而是习近平所强调的“一切改变为人民”、“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经济增长,考核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率,而且还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效益在内的“民生”指标。改革战略思想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这种环境中,如何推进改革?习总书记的战略思想是以“顶层设计”,突破改革的阻力;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吸取民间的改革智慧;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方式,实施改革的具体方案,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尊重经济规律的治理机制。第一种是战略思想,后两种是战术思想。
根据习近平的战略思想,中国的改革首先是由政府制定改革目标,然后从顶层开始作全面设计与规划,自上而下的全面推动,最后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实施。在对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他指出,“顶层设计”要注重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通过顶层设计,“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整体谋划,强化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成功的改革所需要的知识总量,绝对不会完全以完整的知识形态存在,相当一部分是由居住于不同地方的不同个人所掌握的特定时空的“本地知识”构成的。这类知识几乎都是以零星的、不完整的形态,分散存在于个人的心智和脑海之中,带有很强的经验知识的性质,甚于带有只可心领神会、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的性质。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甚至任何一种机构,都无法摆脱对这类知识的无知。“摸着石头过河”是利用这类知识的好方法。当然,“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形式有它自身的利益局限。它带来的结果不一定符合全国的整体利益,需要用“顶层设计”规范之,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同时,“顶层设计”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吸纳“摸石头过河”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反思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再好的改革方案和政策,如果得不到执行,那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节选自《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遵循》,原文载于人民论坛,作者:杨春学、郭冠清)
Tags:杨春学、郭冠清,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遵循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