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我在博士期间开会的经历和体验——包特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学家茶座》 佚名 参加讨论

    开会是学术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学术活动之一。据我和很多做学术的朋友聊天来看,绝大多数人也把它看成学术工作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毕竟大部分学者的主要工作都是独坐在书斋里做研究,外出开会不但可以和同行交流,推广自己的研究,而且还增加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可以作为平衡生活方式的一种良好调剂。
    笔者博士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具体研究方向是实验经济学和行为金融。也许是因为博士在荷兰大学里被看作雇员而非学生的缘故,学校对博士出国开会的资助还是相当慷慨的。一般来说,每个博士生每年都从研究生院那里获得大约一千五百欧元的差旅预算,这部分钱可以用于开会,也可以用于参加暑期学校,如果是用于开会的话,一般要求博士生必须有论文在会议上报告。在此之外,每个人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申请额外的开会经费,或者用于出国访学的特别资助。我在博士期间一般每年会参加六个学术会议,其中既有大型的,如报告人数以千计的计量经济学会世界大会,也有报告人只有十几个的小型实验经济学专题会议。当然,这些会议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所以很多信息并不需要我在这里重复。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想分享一些对博士生或年轻学者开会可能比较实用的信息和体会。
    要参加学术会议,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寻找这些会议的信息。我所采用的信息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1)专门的会议信息网站,如设立在德国的面向经济学家的会议和就业信息网站Inomics(www.inomics.com),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会议采用conference maker这一网络投稿和注册系统,由于这个系统本身的首页一般也会列出很多近期采用这一系统的会议,所以经常登陆进去看一下,也会找到不少好的会议;(2)各大协会网站,这些协会可以是一般性的大协会,如计量经济学会,美国经济学会,欧洲经济学会或者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或者专题领域性的协会,如博弈论学会(Game Theory Society),实验经济学会(Economic Science Association)等。其中计量经济学会每五年会举行一次世界大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学会议,最近一次是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在两次世界大会之间,计量经济学会的会议一般都是以洲际会议的形式举行,主要包括一年两度的计量经济学会北美会议,分别在冬季和夏季举行,一般与美国经济学会冬季/夏季会议合办,计量经济学会欧洲年会,一般与欧洲经济学会年会合办,以及计量经济学会亚洲年会,这些一般都是当年各洲规模最大的经济学会议;(3)一些学会可能会有自己的邮件组或者讨论版(如实验经济学会的Gmail邮件组),很多小型专题学术会都会由组织者以群发邮件的方式在这里发布。
    找到了这些信息,下一步就是投稿了,各个会议的投稿接受率差别很大。不过一般来说,会议的投稿接受率还是要远远高于期刊,据我所知,世界上最难投的会议,如计量经济学会世界大会和美国经济学会冬季会议的接受率大概在三分之一左右,计量经济学会洲际会议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年会的接收率一般在三分之一到一半之间,更有一些会议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接受,而相比之下,大多数普通经济学期刊的投稿接受率都不到十分之一,至于世界顶级期刊《美国经济评论》等,接受率大概都只有百分之一左右了。虽然对经济学家来说,论文被会议接受一般并不列入发表纪录,但能让自己的文章被知名国际会议接受还是一件对发表有重要意义的大事。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会议上报告文章一来可以大大增加这篇文章进入未来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法眼”的可能,二来会后写在文章题注里,也可以作为一个显示文章高质量的不错信号。至于什么样的文章更可能被会议接受,一个一般的说法是,最重要的,是你最好投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就是说,即使一些会议网站上的说明是可以接受摘要,但一篇写完的文章还是比一篇没写完的文章或者摘要更可能被接受。其次,由于大多数经济学会议的论文是会议组委会的成员处理的,如果有必要,选择一篇与某个组委会成员研究相近的文章,或者在自己文章中引用组委会成员的文章也可以增加论文被接受的概率。另外,如果文章的合作者比较有名,一般也会增加被接受的可能。
    不同的会议能带给参与者的帮助和信息是不一样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如果是想从著名经济学家身上学习最新的前沿,还是去大型会议比较好,因为这些会议的主题报告或者主席发言一般都会由世界顶级的经济学家来介绍自己的研究;但如果要是想得到关于自己文章的有用建议,有时候一个参加者都来自一个领域的小型会议会更有用。另外,从社交的角度,去大型会议可以开阔视野,结识新朋友,特别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人数不太多而且凭面孔就可以识别,一场大会下来,大家都互相打过一遍招呼的情况也很常见;而去小会的好处是这种会议的社交活动(如晚餐,酒吧和家庭聚会等)通常都比较丰富,参与者互相交流的机会更多,而且也很容易拉近距离,所以相比大会,小会产生老朋友和好朋友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对于博士而言,一个特别关心的话题当然就是如何尽量节省花费,以达到用有限的经费参加尽可能多的会的目的。这里单独说一下:其实很多会议都有可能提供很好的资助和补贴机会。对于大型会议而言,提供的方式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的差旅补贴,我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就是计量经济学会世界大会可能会给参加的远途博士生参与者一千美元的补贴,特别是上一次在上海召开的时候,我了解到来自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参会并报告的博士生都拿到了这一资助;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一般会给参会的几乎所有博士生四百至五百英镑的费用报销,这一资助一般可以覆盖开会的注册费和会议提供的住宿,参会人只要负担往返机票即可;欧洲经济学会也有面向博士的差旅补贴,但据我所知,由于参会的学生较多而经费总额较少,所以每个学生得到补贴的几率会远远小于其他两个会议。对于小会而言,因为欧洲很多小会是主办者之一用自己申请到的经费补贴的,所以可能会给与参与者从免除会费到免除会费加提供住宿的优惠。比较有趣的是,这种优惠一般都发生在一个会议刚刚开办第一届,比较需要营造声誉和口杯的时候,如果这个会议以后定期举办,优惠程度可能随着会议知名度的扩大,愿意慕名而来的参加者越来越多而慢慢下降。所以要寻找提供优惠的小会,“首届”可能会成为搜寻的一个关键词。
    另外,一个可能相对并不是那么重要的细节就是会议召开的地点。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大会在名校召开,能请到的主题报告人会相对更加知名一点,但因为名校一般会同时召开很多重要会议,所以学校对会议组织工作的重视可能反而不如在相对没有那么知名的学校召开的时候。如果一个会议的会场在旅馆里,一般容纳规模可能相对较小(除非同时把几个旅馆作为分会场),住在这个旅馆和周围旅馆的参与者来回会比较方便,如果一个会议的会场在校园里,一般容纳规模会比较大,交通可能会不便,但由于节省了场地费用,所以会费可能会比较低廉,或者在同样会费的条件下,提供的招待更丰富。
    (原载《经济学家茶座》59辑)

Tags:我在博士期间开会的经历和体验,包特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