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 正文

把激励搞对,促进经济增长——评《经济增长的迷雾》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参考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著作简介:《经济增长的迷雾》,威廉•伊斯特利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该书作者根据他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剖析了自二战结束以后经济学家在欠发达国家推行其政策建议的成败案例,破解了经济增长之谜,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所有经济主体,不管是普罗大众、企业、政府官员还是援助机构,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成功的经济政策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理。
    在过去的20年中,经济增长再次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热门研究课题。在理论上,“内生增长”理论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经验实证方面,新的思路、新的数据和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将对增长的实证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比如,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传统变量外,经济学家也把有关地理的、开放的、制度的、法律的、政治的,甚至文化的变量包括在增长模型中。又比如,在数据分析中使用工具变量方法用以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应该说,今天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知识比20年前大大提高了。
    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学领域无论从关注的问题到研究的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经济学的热点研究方向是发展战略,思路中政府干预经济的色彩浓厚。后来这些“大战略”多在实践中失败。这导致80年代后,发展经济学转向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微观问题。比如农户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信贷市场的失灵和补救等等。虽然在研究方法上小心求证,结论更为严谨,但多与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关系不大。在90年代以后,部分地受到转轨经济的影响,发展经济学重新回到研究重大问题,比如制度、政府和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迷雾》这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研究成果。它研究的是穷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本书所引的经验证据表明,一国的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重要推动力。GDP增长并非像一些人批评的那样——是一种神话,GDP不仅对一国的发展有益,对减贫也非常重要。
    在这一前提下,本书展开对穷国的经济增长的分析。由于作者长期在世界银行——世界上最大的以扶贫为目标的国际组织——工作,对国际上主流的政策思路和实施有着直接的了解。同时作者又是这些政策的批评者,这更增加了本书的分量。除了通俗易懂外,在使用的方法上这本书有两大特点:第一,全书紧扣增长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概括了几乎所有重要的贡献。从50年代古典增长理论的索洛模型,到9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的罗默模型,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对其主要思想结合穷国的现实做了讲解。无论是批评还是褒扬,作者都是以准确地理解理论为出发点的。第二,作者引用大量的经验实证分析的结论,用数据论证这些理论的适用性。不少理论推出的政策性结论被事实推翻。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新的数据的搜集,对数据的仔细分析形成近年来研究增长和发展的主题。本书在方法上的这两方面都会对我国的读者有启发。相比之下,我们的研究在这两方面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一些研究往往对理论不深究,浮于表面,对理论的逻辑推理,不够准确。在事实检验上,我们有的研究不看数据,有的研究即使用数据,也常流于简单的数字,缺乏对数据仔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分析应有理论,理论要有检验。
    本书用理论指导,让事实说话。它有两大主线。首先,本书尖锐地批评了一个又一个的所谓启动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这些药方大多是从经济理论中推导出来的政策。但事实证明,它们大多在现实中是无效的。本书对这些药方,包括增加外国对穷国的援助、增加国内投资、提高教育水平、减少人口、与改革挂钩的外国援助、外债减免等等做了分析。从对数据的分析上看,它们都没有起到提高穷国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经验问题。
    为什么呢?作者认为这不是经济学的失败,而是没有很好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失败,这就是有关人的激励问题。这构成本书的第二条主线。作者认为,激励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的激励。如果外援落在一个腐败的政府中,它当然不会提高增长。如果外债减免给予政府今后可以得到更多贷款的激励,这种减免也不会对增长有益。其次是私人部门的激励。如果私人部门从“寻租”中获得的好处大于从生产中获得的好处,那么这种激励将指挥他们致力于重新分配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在不少国家,表面上看似对穷人有利的福利政策,反而成为对穷人努力的惩罚,因为一旦他们经努力脱离贫困,便失去了福利。第三是援助者的激励。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它们往往有其他的目的(政治目的、生存目的等),并不同受援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完全一致。这就使得援助的效果受到影响。
    从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作者的结论是没有“把激励搞对”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那么“把激励搞对”是不是又一服灵丹妙药呢?作者认为它只是一个经济学原则,而不是一剂处方。把这一原则付诸实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实施。这正是本书作者认同的所谓“增长共识”。经济增长和扶贫问题具有全世界的共性,具有一般性的规律。中国自然也在其中。“把激励搞对”既是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没有“把激励搞对”也是目前许多问题的症结。
    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坏政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杀手。那么什么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坏的政府呢?作者发现多利益集团下的弱政府往往导致“公地悲剧”,因此产生坏政府。这是因为缺乏共识,多元化集团组成的松散联盟更可能采取“杀鸡取卵”的经济政策,摧毁私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本书通过事例说明,这种情况在多种族的国家和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国家更容易产生。
    对关心增长和减贫问题的读者,《经济增长的迷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它没有分析中国的情况,但由于中国面临类似的问题,它对我们非常有启发。阅读这本书,使我们可以领略经济学理论的魅力和经济学家对数据的实证分析的力量,从而理解政策制定的初衷和结果之间的真正关系。我希望这本书对思考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减贫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节选自《把激励搞对,促进经济增长——评〈经济增长的迷雾〉》,原文载于《经济参考报》,作者钱颖一)

Tags:把激励搞对,促进经济增长,评《经济增长的迷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