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盛来运;1月4日)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进”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上,“好”体现在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新动能的成长以及质量效益的提升上。但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拦路虎”。从今后一段时期看,虽然潜在生产率仍有下行压力,但由于新动能成长和体制改革的红利等持续释放,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运行。
过去五年,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总体上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从内部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攻关期,下行压力比较大。
面对风险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比较好地适应和把握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其中有五大趋势性变化,需要重视把握和引导。
从增长看,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韧劲在增强
经济增速换挡平顺,“软着陆”成功,预计2017全年实现预期目标毫无悬念。
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9.9%;2013年到2017年平均增速换挡到7.1%。201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9%,连续11个季度在6.7%-7.0%区间窄幅波动。如果把过去近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分成两个阶段的话,我国经济已由原来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至2012年前,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高速增长,是因为那个阶段要素投入成本相对比较低,市场空间比较广阔,由此决定的潜在增长率较高,我们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较高的增加值。
2010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原来支撑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都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刚性上涨,绝大多数工业品供过于求,单位要素投入创造的增加值率下降,潜在增长率趋于回落,所以经济增速连续数年回落调整。
经济发展到转型阶段后,增速换挡有其必然性,发达国家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我国过去几年的增速换挡应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2010年GDP增长10.6%,2011年下降到9.5%,2012年下降到7.9%,2013年、2014年下降到7.8%、7.3%,2015年下降到6.9%,2016年回落到6.7%,波动幅度逐步收窄。
原来不少人担忧经济进入转型期以后,尤其是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受世界经济持续调整及外需萎缩的影响,我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出现,经济换挡平顺,宏观调控有力有度。从近两年季度GDP增速波动幅度不到0.4个百分点的情况看,经过这轮调整以后,我国经济已在逼近或者向这个阶段的潜在增长率收敛。201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9%,比上年同期回升0.2个百分点,从2017年10月和11月的数据来看,2017全年实现预期目标毫无悬念。2017全年经济增长可能迎来七年调整以后首次回升。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韧劲在增强。从今后一段时期看,虽然潜在生产率仍有下行压力,但由于新动能成长和体制改革的红利等持续释放,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运行应该没有悬念。
从生产看,服务业发展呈加快趋势
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协同主导转型,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2013年,我国GDP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46.7%,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到现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比工业要高1个百分点以上,占GDP比重在持续提升。2016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6%,超过了50%,服务业占比上升趋势明显。
面对这一趋势变化,曾有不同看法。2012-2013年拐点出现时,曾有人担心,资源会更多配置到服务业,造成资金脱实向虚,进而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应把工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对立起来,不少服务业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实际上是符合产业成长规律的。一般来说,在工业化中后期都会出现分工越来越细的现象,原来在生产环节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会脱离制造业成为独立的产业或业态。
此外,服务业加快发展对工业转型升级、消费升级大有裨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速,设计、研发、包装、营销、物流等业态发展充分,有利于促进工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有观点认为,华为手机的技术含量并不比苹果手机差,甚至在同款手机中比苹果手机的技术含量还高,但是其价格却是苹果手机的60%-70%。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价值链延伸。
当前我国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在即,在解决了温饱并安居乐业以后,人民群众对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急剧增加,对旅游、体育、养老、教育、医疗保健等生活服务业需求方兴未艾,但是国内高品质的、价廉物美的、安全的服务业严重供不应求。客观上要求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以推动消费升级。我们要顺应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需要发展的领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需求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在改变,正转向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主。
关于我国的需求结构和可持续性问题一直是各方讨论的热点话题。多年来,受计划经济和行政推动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调,进而导致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各级政府也曾作过多次努力,希望把不合理的投资消费关系扭过来,但成效不大。
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要实现需求结构转变,从过去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转向投资、消费、进出口多轮驱动,要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投资仍然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近几年随着投资增速在回落,外贸进出口的形势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持续提升。2016年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2017年前三季度是64.5%,多年积累的坚冰在融化,多年想解决而未见成效的结构性问题在松动。不管是市场倒逼还是政府主动引导,这种格局的变化是现实的、深刻的,需求结构的调整趋势是符合我们宏观调控方向的,也符合我国经济再平衡的方向,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趋势变化意味着,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及消费的升级。
从发展方式看,经济增长新动能持续壮大
依靠外延性扩张的粗放模式在转变,创新驱动的作用在提升,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经济将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
过去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大企业的发展,很多都还是走外延型扩张的路。但从全局来看,这种发展模式正在改变,企业家们已经意识到,不调整、不升级没有出路。因此,都在努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加大对新动能的培育。
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比工业经济增速高4个到6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网上零售额持续高增长30%以上,前两年都是增长50%以上。物流、快递业务平均增速超过50%。大数据、云计算、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不过,尽管新产业发展很快,但是个头还比较小,还难以对冲传统产业所带来的下行压力,所以经济增速还有波动,但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经济新动能的持续壮大,经济将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趋势已经形成,势不可挡。
从发展目标看,更加考虑经济的外部性
由追求GDP增速,正在转向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工业化上升时期,解决“肚子问题”是第一位,所以要做大做强GDP。现在,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速是必要的,但是从发展目标尤其是制定战略的考量目标来看,已转向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因为消费结构在升级,人民群众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对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急剧增加,希望民生事业大发展,就业指标、收入指标、消费指标、社会保障方面的指标受到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考量宏观经济发展有四大指标,即增长、就业、通胀和国际收支。其中,就业指标往往是最优先的,我们也正迈向这一阶段,统计监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国家统计局将从2018年开始,向社会发布调查失业率数据,这也是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采取的创新举措。另外,在工业化上升期,企业很少考虑环境的污染,考虑经济的外部性。随着人们对美好的自然环境,对蓝天碧水的需求在增加,希望人和自然更和谐地发展,环保标准、门槛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各地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绿色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达了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门配合,制订了绿色发展监测方案,并将向社会发布绿色发展指数。
以上这五大变化,是过去五年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深刻变化。正是基于这五大趋势性的变化,我们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进”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上,“好”体现在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新动能的成长以及质量效益的提升上。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过去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际上也是建立在经济领域这五大趋势性变化基础之上的。
结构性矛盾仍是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拦路虎”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顺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时代,高质量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并不仅仅是指企业的直接效益在提升,也不仅仅是指居民收入增加。从广义概念来讲,经济的稳定性、经济运行的协调性、民生事业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改善,都属于高质量发展应考量的内容。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尽管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这五大趋势性的变化,但是有一些趋势性的变化还是初步的,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拦路虎”。
因此,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实现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对接,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加快改革,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宏观调控更有度。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们引导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推动转型升级突破关口期,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把握引领好这几大趋势,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经济出现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形势,增强发展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其决策部署,巩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载《经济日报》2018年1月4日)
Tags: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盛来运;1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