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我是怎么看待改革开放40周年的”

http://www.newdu.com 2018/10/31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周子勋 参加讨论

    在经济体制改革40周年到来之际,在这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发展改革理论,推进改革发展,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方案,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都十分重要。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在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经济史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88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教授。
    本报记者 周子勋
    在经济体制改革40周年到来之际,在这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发展改革理论,推进改革发展,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方案,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都十分重要。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在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经济史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88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教授。
    怎样评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取得的成就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评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取得的成就?
    汪海波: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自此中国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至今已有40年。
    依据改革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征,可将改革进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二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三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四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五是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2020年)。
    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并不是要根本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要把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也是衡量改革成就的根本标尺。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改革成就的一个基本方面。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1978年以来,经过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16年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已大幅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占比大幅上升。从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业来看,伴随改革在各个阶段的进展,社会主义国有工业在工业增加值总量中的占比趋于大幅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工业的占比趋于大幅上升。前者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2016年的24.7%,后者由0%上升到57.1%。
    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和工业增加值构成,确凿无疑地证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层生产单位已经和正在改造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
    就国有经济来说,其基层生产单位的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公司化改造,余下部分也正在加紧进行。但对国有经济来说,仅仅实现基层生产单位的公司化改造,最多只完成了改革任务的一半,其另一半就是要从对国有企业监管层面实现由主要管企业到主要管资本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方面的改革也已启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工作,有望加速进行。
    就农村集体经济来说,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在全国拥有承包地2.03亿农户中,已有近7000万农户部分或全部流转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村流转的土地已达到4.7亿亩,超过了承包地总数的35%。实践表明,以“三权分置”为特征的农村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强化了承包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第三,价格已经并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我国社会生产的调节者。
    改革以来,不仅已经逐步形成了由产品(包括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等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而且其价格决定也在不同程度上,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这一点在产品价格决定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不仅基本实现了产品价格市场化,而且要素价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并正在走向基本实现市场化。不仅劳动力价格早已实现了市场化,利率也在近几年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也加快了实现的步伐。
    上述反映我国改革成就的三个基本方面,虽然没有包括改革的全部成就,但从这里仍然可以作出结论:中国经济改革经过前述五个阶段的发展,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上述事实还凸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更为巨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过一个很好的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体系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说的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当然,中国面临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还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要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要做艰苦的工作。
    中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积累的有益经验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积累了哪些丰富的有益经验?
    汪海波:就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看,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商品经济兼容的经验,是中国的独一无二的创举。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由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并创造了一系列的符合改革客观规律要求的途径。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基本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推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
    第二,依据作为唯物论基本原则的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在整个改革进程中坚持改革举措都要经过试点,依据试点经验的总结,确定改革的进程。
    第三,依据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最根本原理,坚持生产力为标准作为判断改革是非的根本标准。
    第四,依据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根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坚持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民,改革推进紧紧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分享人民。
    第五,提出了经济改革是动力、经济发展是目的、社会稳定是前提的原则,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六,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提出并坚持贯彻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的战略方针。
    第七,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提出并坚持贯彻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第八,依据作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矛盾法则,坚持在改革进程中同否定改革的错误倾向作斗争。
    第九,依据矛盾论关于客观世界任何矛盾统一体内所包括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十,依据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原理,以及改革本身的固有特点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
    第十一,在改革进程中,尽可能兼顾了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从而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十二,依据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采取顶层设计和典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需要着重指出,上述各项经验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是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能够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改革以来的基本经验时精辟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据此,可将上述各项改革经验从根本上概括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而且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旗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当然,按照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既有作为改革实践主要方面的经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教训。这里只拟从理论的研究和宣传的视角作些分析。
    改革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滞后于改革实践的需要,是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这一点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国有经济改革方面。其要点有二: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二是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国有经济的监管层面。改革理论研究和宣传滞后于改革实践的需要,在集体经济改革方面也反映出来。但上述理论研究和宣传滞后于改革实践需要的状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有根本性改变,其突出表现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文件,其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涉及面之广、切入实际之深、问题导向之明和指导力之强都是改革以来从未有过的。
    中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汪海波:第一,改革使我国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适度、稳定、持续增长。这里说的适度就是现实经济增长率适应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要求。所谓稳定就是经济周期运行实现了微波周期。所谓持续有两层含意:从浅层次意义上说,就是经济都是逐年增长的,没有负增长年份;从深层次意义上说,就是经济增速实现了在微波周期的波动幅度内的长期增长。
    改革以来,就适度来说,尽管1979—2011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了9.9%,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且发生了五次中波周期,也没实现稳定增长。但2012—2016年经济年均增速仅为7.3%,实现了向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回归。作为波峰年2012年经济增速为7.9%,作为波谷年的2016年为6.7%,其落差仅1.2个百分点,这表明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14项基本方略来看,它的贯彻实施,必将使得这种经济稳定增长态势能够延续下去。这样,改革以来就不仅在浅层次意义上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能够在深层次意义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二,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方面,经济结构优化包括两方面:一是由结构不协调状态逐步趋向协调;二是结构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这里只讨论其中不仅具有工业化意义而且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变化。
    改革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从根本上摈弃了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使得改革前经济严重失衡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在1979—2016年间,第一产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由1952—1978年的2.1%大幅上升到4.4%,由7.2%显著上升到10.4%,由5.4%大幅上升到10.5%。而工业由11.5%下降到10.9%。这样,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由1978年的27.7%正常地下降到2016年的8.6%,建筑业由3.8%大幅上升到6.7%,第三产业由24.6%成倍地上升到51.6%。2017年1—6月,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的占比分别正常地演变成5.8%、40.1%和54.1%。但这些数据不只表明经济比例大体趋于协调,同时还表明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其升级又不只表明了工业化的发展,而且表明了现代化的发展。这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的上升。
    其三,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这里说的经济转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增长主要由工业增长拉动向由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增长拉动转变;主要由投资拉动向主要由消费拉动转变;主要由物质资源投入拉动向主要由科技创新拉动转变;由环境破坏型向环境保护型转变;由经济速度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五种经济转型中,经济发展的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是最根本的经济转型。实际上,适应潜在经济增长率要求的速度,是经济比例协调、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还需说明,我国经济转型还没有完成,但已经迈出了决定性步伐。而且其前景是可以看好的。
    其四,改革推动中国工业化步入了后期阶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伐。我国1978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仅为6.6,处于工业初期的前半阶段;1995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18,刚刚步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2002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33,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4%—5%,再经过10—13年的工业化进程,到2015年—2018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实际上,2016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90以上,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段。这样,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伟大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国工业化是在现代化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工业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这样,我国工业化的完成阶段,是同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结合在一起的。
    其五,改革使中国迈上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并向经济强国挺进。我国经济总量指标,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已经跃升到国际前列;我国经济增速快,充分显示了我国发展经济的活力;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全球首位;我国创新力迅速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以上“五力”表明,中国已确定无疑地迈上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并正在向经济强国挺进。
    需要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在这方面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正是2012年以来,在改革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速才真正第一次实现了适度、稳定、持续增长;第一次实现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产业结构优化;第一次实现了全面经济转型;第一次使人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速超过了经济年均增速等。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并使我国登上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当然,这一切又是在建国以来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实现的。当然,同时还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众多难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还需要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其六,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改革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作用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代和现代世界史表明,经济大国崛起总是伴有大国之间的战争。其根源在于战争双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制度。但由改革推动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将会在世界现代史上首次开辟大国和平崛起的新时代。此外,中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一直奉行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这样,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就意味着给有关国家的人民在平等互利条件下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产品供给。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战略,已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不仅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甚至部分地包括了经济发达国家,而且写进了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决议。这充分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引领者。
    第三,改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划时代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二大至十八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在论到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时候,曾经深刻地、全面地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同样的道理,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但在于他们科学地构成这些理论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改革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而改革的成就正是证明了他们提出的改革理论的正确性。这就是本文提出的改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划时代胜利的真谛。

Tags: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我是怎么看待改革开放40周年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