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会计与审计 >> 正文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盖地/杜静然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已经逐步演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相同,会计再次受到置疑,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形势看好时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而在经济形势恶化时又放大了对经济的悲观预期。200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的紧急经济救援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EESA),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可以暂停存在争议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此同时,美国八大会计公司等却反对暂停公允价值会计(LIZ GOLD,2008)。可见,这次金融危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会计。
        一、不确定环境: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会计
        众所周知,会计循环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其中,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对会计要素进行量化的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主要解决会计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问题。在现代会计中,会计计量主要采用价值(以货币表现)作为计量尺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应予计量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方面。由于经济交易或事项可以从多方面用货币予以计量,因而可以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就是多种计量属性中的一种。
        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1898年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高等法院判例。在该判例中,高等法院决定投资者应允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这一判例最后被1944年联邦电力委员会与霍普天然气公司的案例所推翻(任世驰、陈炳辉,2005)。此后,不少学者、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在该公告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所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FAS157,2006)。”该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公允价值会计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在现代会计中,由于价值被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因而理论界在研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时,往往重点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不确定环境与公允价值会计
        不确定环境是与确定环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确定,是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众所周知的、确定的。这也是我们所指的理想环境(威廉姆R.司可脱,2000)。在理想环境下,由于未来现金流量是确定的、已知的,且无风险报酬率是固定的,因此,历史成本会计可以提供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会计报表。然而,理想环境与现实情况总是相去甚远。现实情况下,公司无法做到对未来现金流量精确估计,而且市场利率总是随着经济状况变化而不断波动,即现实环境是一种不确定环境,这样,历史成本会计面临挑战。
        在历史成本会计下,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是成本,当以后期间资产价格和利率发生变动时,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并不进行相应调整,即资产和负债信息是对过去情境的反映。同时,在历史成本会计下,收益是以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决定的,即收益信息是对现在状态的反映。可见,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不能提供未来情况的信息,而关于未来情况的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预测未来的信息。但当经济环境不稳定或变化较大时,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能可靠地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而且经济环境越不稳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差,因此,以此信息预测未来从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也就难以实现。
        公允价值会计是适应现实环境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最早应用是关于通过证券交换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的初始计量①。但是,公允价值的大规模应用却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大量涌现。
        20世纪70年代,当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②结束,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之后,西方国家货币完全摆脱了受美元牵制的固定汇率。但由于汇率自由波动,完全按市场供求决定,加上各国间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变化,加剧了各国利用汇率争夺市场、转嫁危机的斗争。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极大,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投机者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大量买入或卖出某些国家的货币,从而使这些国家的货币遭到巨大冲击。有些商业银行也参与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这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突然改变了石油这个基础性商品的长期价格,并带动了其他基础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供给冲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到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状态。汇率、利率以及相关股市价格的频繁变动,使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实体常常陷入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之中,为此,企业迫切需要规避市场风险,并希望借助先进的技术,通过低成本、高效率、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实现风险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大量涌现。
        20世纪80年代,美国境内2 000多家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但此前的财务会计报告显示的经营业绩情况依然很好。于是,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从而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成为讨论的焦点。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其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发展趋势所作的主观预测,其结果往往与当初的预测不一致。同时,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经济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因而没有历史成本可循,历史成本会计也就无法对其计量。事实上,在合约签订后,合约双方的报酬和风险已经开始转移,对此,会计上就应该加以反映以利于决策者的正确决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而历史成本难以对变化的过程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遭受质疑,公允价值会计受到推崇。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被提出用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随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完全信息需求理论: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完全信息需求理论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参与者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决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然,如果能够得到完全的信息,交易参与者将做出最优决策。新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假设,那便是完全信息假设。完全信息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高度抽象,它意味着市场交易的每一个参与者对商品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即信息是完全的。在完全信息假设下,信息可以无成本地获得,并且信息都集中反映在价格上,即价格机制体现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搜集、获得以及处理信息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噪音,信息有可能会失真(陈钊,2005)。即在现实环境中,完全信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不完全信息则是常态。
        所谓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不完全拥有与市场交易相关的全部知识。不完全信息的结果是价格信息不可能及时传递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同时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活动的信息也不可能通过价格体系传递给其他市场参与者。于是,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主导的市场机制有时会“失灵”,为了修正市场机制的缺陷,“看得见的手”将发挥作用。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相对而言,拥有较多信息的市场交易参与者较拥有较少信息的参与者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承担更小的风险。
        当然,市场交易参与者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如果市场交易双方所得到的信息在时间、内容、程度等方面全部相同,我们称这种状态为对称信息状态。如果市场交易双方所得到的信息在时间、内容、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状态为非对称信息状态。对称信息状态有三类:一是市场参与者双方都没有掌握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即双方都处于“无知”状态;二是市场参与者双方都掌握有度量一致或度量相似的信息环境;三是市场参与双方都拥有完全信息的环境(陈禹,1998)。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与完全信息状态相同,对称信息状态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而非对称信息状态仍是常态。
        非对称信息是对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存在的肯定。社会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别。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信息领域或不同时期,产生了信息优势或信息劣势。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的出现,意味着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也同样严重地导致了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专业化使个人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其他专业领域的人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而其他专业的个人则平均地比该专业的个人了解得更少,从而导致专业性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陈禹,1998)。在非对称信息状态下,市场交易双方就会进行讨价还价行为,讨价还价使得交易双方的信息差别逐渐缩小并采取相互退让的政策。
        (二)完全信息需求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
        在市场交易中,市场交易双方都不拥有完全的信息,相比较,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在这种既不完全、也不对称的信息状态下,双方的交易行为在相互博弈中发生,即市场交易双方的行为彼此影响,一方的行为决策必然要考虑对方的行为决策。市场交易一方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还取决于对方的选择和行为。虽然在博弈过程中,卖方起初因占据信息优势会取得更大利益,但随着交易的进行,买方会渐渐掌握更多的信息,最终趋向公平交易。
        会计信息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买卖双方关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行为中,就该资产的真实价值而言,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双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进行讨价还价(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买方逐渐掌握更多的信息,最终会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可以说是公平、公正的价格,即公允价值。用该价格来对资产、负债计价,就是公允价值会计。可见,公允价值会计是基于信息完全需求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
        如果把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③来考察,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管理当局可以被看做是市场交易的卖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等就是市场交易的买方(无需付费)。在交易过程中,管理当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做出正确决策,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同管理当局博弈以取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如果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活动,进而影响管理当局的利益。因此,信息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双方博弈的结果会促进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求能够客观反映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允价值会计作为一种不确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会计计量模式,可以对资产、负债予以客观计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实反映”特征的缺失:公允价值会计遭受指责的直接原因
        (一)“如实反映”特征
        2006年7月6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初步意见),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依次是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联合框架改变了可靠性的提法,代之以如实反映。这可能是因为可靠性的提法比较抽象,如实反映意欲反映的交易和事项(客观的经济现象)才代表可靠性的实质(葛家澍、张金若,2007)④。虽然“框架”明确了相关性是财务报告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但如实反映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它是保证决策者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可理解性)之一。
        按照“框架”的解释,如实反映特征由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三个特征来保证。可验证性是指不同的人按照相同的会计准则对同一项交易和事项进行处理能够得到相同或基本相似的会计信息,这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反映的一条基本要求。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即“不偏不倚”。完整性是对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都要全面披露,不遗漏任何决策有用的信息。只有会计信息同时满足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三个要求,才能够做到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
        (二)“如实反映”特征与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在实践运用中最大的问题是对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特征的保证。尽管应用公允价值通常是投资者强烈所需,但是公允价值有两大缺陷,第一个缺陷是估计的公允价值是主观的而且伴有预测性误差,有时候还是巨大的预测误差;第二个缺陷是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缺乏可验证性而导致故意的误差(井尻雄士,2005)。公允价值在取得相关性更强的会计信息时,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Benston,2006)。
        虽然FAS157规定了确定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活跃市场的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即交易价格法;第二个层次是没有活跃市场,但可以获得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即市价法;第三个层次是没有活跃市场,也不能获得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如果需要估计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采用现值法,否则采用价值评估模型法。层级计量方法在理论上比较完美,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需要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在确定公允价值时,特别是对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上并未达到“如实反映”,这也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公允价值遭受指责的直接原因。
        第一,难变现资产价值计量不当。“难变现资产”指难以转变为现金的资产,如不良贷款等。当市场低迷、资产流动性缺失时,信贷风险的时间和程度、贷款损失准备的确定等需要大量的估计与判断。例如,当美国抵押担保证券市场在2007年出现下滑时,获得该类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信息因市场萎靡而变得困难,由于缺少活跃市场交易价格,金融机构就参照比较活跃市场的可比证券的交易价格(第二个层次计量方法),或者借助于考虑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赎回风险等相关参数的价值评估模型(第三个层次计量方法)估计证券价格。但是,管理当局在运用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计量方法确定难变现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总是带有自己的主观偏好,这些主观偏好的存在,往往使会计信息难以“如实反映”难变现资产的客观价值,即公允价值不公允。恶性的结果是该类资产的交易更加稀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信贷危机。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价值计量不当。美国华尔街和评级机构多利用关联结构(copula)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价和风险进行评级,投资者利用华尔街和评级机构做出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但copula方法是建立在单期(即一期)模拟的基础上,而衍生金融工具从产生到结束往往历经多个期间,显然,利用单期模拟的方法对多期的金融产品定价时,多个期间被视为一个期间,这样多个期间内的市场利率、违约率等指标被认为保持固定不变,然而,市场利率、违约率等指标是经常变化的,不同的期间市场利率、违约率等指标往往是不同的,它们对经济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由于基于copula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忽视了市场利率、违约率等的变动,其所定出的价格往往不能做到“如实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即公允价值不公允。于是,投资者依据并未“如实反映”的信息必然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
        第三,计量属性的可选择性引起金融资产价值计量不当。《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5号—特定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FAS115)中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利润表;主体有明确意图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按成本计量;可销售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实际操作中,金融资产种类的确定在计价时并不明确,它经常依据管理当局的主观意图而定。例如,美国信用评级机构Fitch公司对Western banks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金额的比重作了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底,各个金融机构近一半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但离差很大(如图1),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86%,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该比例是27%(S.Kambayashi,2008)。从这份统计资料结果可见,不同的经济主体对于相同的金融资产可能形成不同的价值,即不同的机构按照相同的会计准则对相同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处理并未得到相同或基本相似的会计信息,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特征,因而某些金融机构并未“如实反映”其金融资产的价值,对金融资产种类的确定成为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工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波动的风险。
        
        图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四、公允价值会计完善势在必行:金融危机的启示
        公允价值基于对衍生金融工具价值计量而发展,也由于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而受责难。公允价值发端于金融危机,是否也会止步于金融危机呢?答案应该肯定:不会。因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对公允价值的评估不准确和计量属性的可选择性。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第三个层次的价值评估模型法要予以充分关注:一是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估模型;二是要合理运用各种评估模型;三是会计披露时不仅要披露公允价值,同时要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包括运用的评估模型)。另外,对金融资产计量属性可选择性的研究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可以说,公允价值会计并未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金融危机却给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带来机遇。美国证监会(SEC)经过近三个月的调查研究,2008年12月31日向国会提交其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八项具体建议:第一,改进FAS157,但不是废止。第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应当废止。第三,虽然不建议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需要采取措施改进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应用。第四,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第五,需要更清晰的指南以提高正确的判断。第六,会计准则需要继续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第七,采取新的正式措施,规范现行会计准则的实践。第八,进一步简化金融资产投资会计要求⑤。可见,美国证监会(SEC)也不主张停止公允价值会计,而是要求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是适应不确定环境的需要产生的会计计量模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其是学者单纯理性设计的结果,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必将在理性设计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的统一演化过程中渐趋完善。
        注释:
        ①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ARB)《对会计研究公报的重新表述和修订》,首次在会计领域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该公报指出,对于通过证券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应当是其对价的公允价值或者是给予财产的公允价值。
        ②1944年7月1日,联合国的44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举行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而根据这一协定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制度。
        ③与普通商品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时无需付费。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商品。
        ④即如实反映和可靠性的实质相同,研究中二者常常相互替代,本文也不例外。
        ⑤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Pursuant to Section 133 of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参考文献】
        [1]陈钊.2005.信息与激励经济学(第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1-22.
        [2]葛家澍,张金若.2007.FASB与IASB联合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介[J].会计研究,(2):3-11.
        [3]井尻雄士.2005.美国会计准则及其环境:75年发展历史的二元研究[J].财会通讯,(10):16-19,11:14-17.
        [4]任世驰,陈炳辉.2005.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1):71-76.
        [5]威廉姆R.司可脱.2000.财务会计理论(第1版)[J].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0-32.
        [6]Benston G J.Fair-value accounting:A cautionary tale from Enr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6,25(4):465-484.
        [7]FAS115.Accounting for Certain Investments in Debt and Equity.1993.
        [8]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2006.
        [9]FASB,IASB.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ecision-Useful Financial Reporting Information.
        [10]Gold L.Fair value under fire:Financial crisis spurs debate over standard.Accounting Today,2008,(11):36-38.
        [11]Kambayashi S.All’s fair in accounting:The crisis and fair-value accounting.The Economist,2008,Sep 18.^

转自《贵州财经学院学报》(贵阳)2009年6期第40~45页

 

【作者简介】盖地,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杜静然,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天津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博士生,天津 300222。

 


    

Tags: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