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会计与审计 >> 正文

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分析——基于2006年-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证券市场导报》2012年第12期 何芹 参加讨论

摘 要: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实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已从自愿性行为转变为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审计师是否为此做好准备了呢?银行作为具有特殊监管要求的行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本文以上市银行为例,运用2006年至2011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上市银行越来越多,报告的内容也越来越规范,但是,报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具体包括:细化内部控制的标准;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评价体系;增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意识;加强虚假内部控制报告的惩戒措施。
    关键词: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引言
    根据财政部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文简称《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下文简称《审计指引》)这一系列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施行《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种重要形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能够提供关于内部控制较为全面完整的信息,既能够使利益相关者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还能够使上市公司管理层进一步重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之前,在200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2007年年报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对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但是这些都是自愿披露阶段。因此,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对《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发布实施是否改善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的全面有效推广提供借鉴。
    银行属于管制要求高、风险高的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谨慎稳健经营对于维护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是银行的“免疫系统”,如果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公司治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性将难以保证,不仅影响着银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还会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相对其它行业来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对于上市银行则更为重要。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16家上市银行,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是否得以完善和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拟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总结其2006年至2011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变化,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第二部分,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数据来源和研究结果,收集2006年至2011年共6年间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相关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与对策,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对策建议。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回顾
    

    2002年SOX法案出台之前,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的研究,只有少数研究关注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如Raghunandan和Rama(1994)研究发现,财富100强公司1993年度报告中有80家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内部控制报告,但是大部分报告只涉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与否,而没有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Hermanson(2000)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自愿性内部控制报告是否有价值含量、是否影响决策等问题进行研究,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认为内部控制报告能够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但却未必能够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
    2002年SOX法案的实施,标志着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由以前自愿性披露改为强制性披露,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核已经转变为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因此,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管理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Bronson(2006)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净利润增长越快、销售增长越慢、审计委员越勤勉、机构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越有可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Ashbaugh-Skaife等(2006)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带有自愿性质,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某项内部控制缺陷才会得以披露:一是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二是内部控制缺陷被管理层或独立审计师发现,三是管理层断定缺陷应当公开披露。Mitch Deacon(2008)研究认为,SOX法案将会使小企业受到各项规定的冲击,并建议SEC应针对小企业另设内部控制准则。Song Tao Mo(2009)研究发现,“只经过财务报表审计”的上市公司与“只经过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相比较,市场和投资者的反应存在差异。
    二、国内文献回顾
    
2006年以前,我国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尚无强制性规定,大量研究集中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研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的文献较少,但是,很多文献都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及审计或审核的必要性。例如,陈关亭和张少华(2003)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及其审核问题,经问卷调查和分析论证,认为我国应当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发表审核意见。李明辉等(2003)通过对我国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无实质性内容,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也不够强。
    2006年以后,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尤其是2008年《基本规范》及2010年配套指引的颁布,这意味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及其审计报告一样,将作为一种常态出现在上市公司的定期公告中,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开始关注管理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黄秋敏(2008)分析上市银行2001年至2006年的内部控制信息发现,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披露的内容及自我评价和审计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杨有红和汪薇(2008)以及杨有红和陈凌云(2009)分别对2006年和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内部控制评价成本过高以及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袁敏(2008)对2007年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存在意见名称不一致、意见表述方式有差别、审核依据不统一等问题。王玲(2009)对200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中小板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信息披露以及自愿性信息披露意愿不足等问题。林斌和饶静(2009)以2007年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对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为了向市场传递真实价值的信号,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研究假设的提出
    
从上文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从自愿阶段转变为强制阶段,大量文献开始关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从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强制实施的一再推迟也可略窥一斑。
    由于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首先可能由一部分人发起,当新生事物得到证明确实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因此我们需要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置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进行考察分析。然而,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是集中于某一具体年度的截面分析,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黄秋敏(2008)的研究以2001至2006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但是2006年之前上市银行的数量、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相关要求与现在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实施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进行实证分析。
    《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颁布之前,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审计还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很多银行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不是以完整报告形式进行的披露,即使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银行,其报告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4.但是,随着《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的颁布实施,以及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审计价值认识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规范性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上市银行越来越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将越来越规范。
    数据来源和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的获取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银行,至2011年年末,共有16家上市银行,16家上市银行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有8家银行属于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已强制要求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有1家是中小板上市公司,目前还未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强制实施的时间表。但是我们通过收集资料发现,8家境内外同时上市银行和1家中小板上市银行披露的信息与另外7家上市银行并无太大差异。因此,本文对这三类银行不作严格区分。
    


    本文选取上市银行2006年至2011年共6个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相关数据,全部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上公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所有数据都是通过作者手工收集,数据收集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30日。
    二、研究结果
    
1.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上市银行数量

表2 2006年至2011年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
    


    从表2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1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上市银行数量逐年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1家银行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发展到2011年16家银行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15家银行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1)2006年和2007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披露的总体情况较差。2006年7家上市银行只有民生银行1家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2007年14家上市银行有9家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
    (2)2008年和2009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披露的总体情况有了较大改观,但披露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要比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少。其中,2008年分别有13家和9家上市银行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其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在披露自我评价报告时没有披露审计报告(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在报告中也说明内部控制已接受审计);2009年分别有13家和12家上市银行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招商银行虽然在报告中说明内部控制已接受审计,但未披露审计报告。
    (3)在2010年和2011年,除了2010年民生银行和2011年光大银行没有披露审计报告以外(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在报告中也说明内部控制已接受审计),其他银行都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与财务学院)

Tags: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