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财政学 >> 正文

财政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近期成就和未采的挑战(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肖育才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突出表现。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改革方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也是当前我国财政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理确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和范围,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均等化责任、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实现手段(均等化转移支付的研究)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总量、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我国当前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三)财政风险的理论研究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国债大量发行,这更加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财政风险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有关财政风险的理论研究也成为财政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财政学面临的挑战。对财政风险理论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主要有米建国、倪红日、刘尚希、丛树海等,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什么是财政风险;中国财政风险状况以及是否面临财政危机;规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建设;财政风险如何度量等。其中研究比较深入的是财政部财科所的刘尚希构建了一个关于财政风险的一般理论框架;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的丛树海教授,对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财政风险内容宽泛,学术界对财政奉贤的含义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在对财政风险的程度和危机可能性的判断中分歧较大。这主要是理论界缺乏一致的财政风险界定和一个规范的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1)在选取指标时缺乏统一标准,各指标对财政奉贤的反映不够全面;(2)对同一指标的含义界定往往存有差异;(3)在国内外统计口径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直接运用国际口径来判断国内各指标的风险程度,往往使问题复杂化,而且结论也不一定可靠;(4)没有对各指标风险值进行合成,从而不能给出一个概括反映财政风险的风险值状况。

(四)税制政策的研究

中国在1998-2003年期间,针对内需不足、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式,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而随后经济走出了低谷并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时期,并在2004年出现了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局部过热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已在逐步“淡出”,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中策。学术界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取向,而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主要讨论的范围,其中主要是围绕是否应该减税来的争论。具体来说共有4种观点:(1)主张大规模减税的观点,其中主要学者是宋国青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是货币太少的问题,不是总供给过剩问题,不是结构问题,必须大规模减税,只要是指减主税,而不是减费。(2)主张适度减税或结构性减税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学术界众多学者持有的观点,其中主要有吴敬琏、茅于轼、张曙光、刘溶沧、高培勇等。(3)反对减税的观点,持有这种观点主要学者有胡鞍钢、陈共、贾康、丛明、白景明、朱青等,他们主要(4)坚持税收不增不减或有增有减的观点,主要有项怀诚、金人庆、倪红日等。可见,对于我国税收政策的取向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是当前财政学面临的一个挑战,采取与经济社会需求一致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五)政府预算改革以及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以提高公共部门效率为目标的公共预算和政府绩效管理的改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受其影响。当然,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先导,必然要求进行更深化的改革,而政府预算制度又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所以必然会寻求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模式。这便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公共预算改革和政府绩效改革的关注。自90年代末期,理论界对我国政府预算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相继改变了以前传统的“基数十增长法”的预算模型,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实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科目分类的调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及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并且进行了相应的税费改革以及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改革,从而缩小了预算外以及制度外资金的规模,规范了预算收入,并使得公共支出透明度增加,支出更更加规范。与此同时,近年来在国外公共预算改革的影响下,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于在我国进行绩效预算改革已经进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尝试,成为当前政府改革的热点问题,受到很大的关注,其中许多学者对于目前在我国推行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的是否合适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关注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成为公共管理以及财政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关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六)中国地方财政体制的研究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次重大的财政体制改革,而这次改革主要是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的一次体制调整,并没有对地方财政体制作出统一的安排。而各省级政府则试图比照中央的做法建立地方分税制的框架,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引发了县乡财政困难,特别是基层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匮乏等一些尖锐的问题,进而引发了学术界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讨论和思考。其中主要有财政部财科所贾康等学者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还有关于地方政府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的著作,集中在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政府财政级次等的研究和分析。

(七)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及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

中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曾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财税体制改革,第一次1978—1993年,中央政府逐步放权,实行分成和财政包干体制,第二次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分灶吃饭还是划分税种,从分成到财政包干再到分税制改革,如何合理分权一直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难点,更是理论界和各级政府所关注的焦点。国内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分税制改革之后,主要侧重于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税制改革前后政府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究健全财政体制的诸多措施,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权程度,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方法进行研究。而其中关注的热点是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多学者通过计量分析来检验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邹恒甫通过检验1978年-1992年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的分配与省级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财政分权更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不成立,特别是在过度分权时期更加明显,并认为转型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中央政府集中有效的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林毅夫采用中国内地28个省份的横截面数据,研究了1970—1993年财政分权对人均GDP的影响,认为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财政分权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他们得出了不同结论,主要是由于采取了不同分权指标的研究,这也引发了国内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数量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放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各自得出不同的观点。可见,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财政分权问题,是一个关注改革效率的重要问题,也是财政学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受到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学术界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许多的政策建议。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以及人数众多,还有传统体制遗留的许多问题难以协调等,使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很多挑战,这也是现阶段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财政面临的一个长期而重大的挑战。

(九)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的作用的研究

自从中央政府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学术界就新农村建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新农村建设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财政作为政府的主要政策工具,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引起了财政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财政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就新农村建设中财政对农村的支出、农村财政体制的构建、财政的支农政策等各方面进行的广泛的讨论,为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十)公共财政建设的国际化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地区事务乃至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而财政作为政府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的作用不容易忽视。在这种交流与合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国家权益与部分财政主权让渡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建设必然面临着国际化的问题。对于有助于提高我国财政管理水平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们应积极予以吸收采纳,以期尽快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目前,需要优先进行合作的领域有:(1)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趋势,越来越需要全球公共物品在诸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必须扩大供给规模。因其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所以全球公共物品只能依靠各国政府、或通过有关的国际组织、后直接由各国政府来提供,满足相应的公共需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通过国际合作,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职责。(2)税收征管领域的国际合作。因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为纳税人逃避税行为提供了可能。恶性税收竞争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较高的关税壁垒和双重课税的风险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等等。因此,我国需要通过多边或双边机制,在税收制度、税收管辖权、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情报交换等方面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以维护我国正当的税收权益。可见,公共财政建设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须趋势,也是当前以及未来财政学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努力。

(十一)基层财政困难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分税制体制的不完善,政府财力层层上移,加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基层政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债务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运转和财政运行,成为被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财政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众多学者对基层财政困难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分析,其中主要是对现行基层财政的现状进行考察、对基层财政困难的成因进行理论分析、对克服基层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的分析。

 

来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奇奇


    

Tags:财政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近期成就和未采的挑战(下)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