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发展对策(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地理》2012年第2期 袁怀宇 参加讨论

3 发展福建海西区城市群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3.1 政策建议
    3.1.1 加快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海西区经济一体化步伐。福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通达性不高、港口总量、质量及集疏运配套能力弱、路网功能低下等问题,在省内三大城市群之间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的连接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因此需要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以港口为依托,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省级干级公路,东出西进、南连北接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3.1.2 加大海岸、海岛、海洋的利用开发力度。福建省海岸线长达3 050km,海岛1 000多个,海产资源丰富,在全国是不可多得的地区之一。并且东临台湾省,有“两门”、“两马”直通,更增加了它开发利用的价值。加大沿海岛屿地区的开发利用,可以厦泉漳城市群为重点,在海西区内的泉州市建立一个沿海地带开发利用的省级机构,统一管理沿海的防汛工程、水电、水利、码头建设等事务,带动整个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带的开发利用。
    3.1.3 发展县、乡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福建省既是山区,又是沿海地带;既有社会经济相对滞后的区域,也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海西区内地域差异很大,不能按照一种模式发展县、乡经济,而是要根据各县、乡的区位、资源、交通、人文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发展社会经济。通过县、乡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对滞后区域的发展。
    3.1.4 为海西经济区发展提高完善的金融支持服务。目前两岸之间在货币兑换、贷款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应该改善和提高对台资企业的特色金融服务,在对台贸易中推进人民币直接计价结算,促进两岸货币兑换便利化。并且对于引入台资金融资源方面给予海西经济区一定的优惠条件,可以考虑在厦门设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根据产业转移、经济一体化需要,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推进海西区金融服务的一体化,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在信贷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3.1.5 充分发挥祖国统一前沿平台的优势。海西区是祖国大陆对台合作的前沿平台,拥有开展对台经贸合作的区位优势。为促进闽台之间经济往来、增进相互感情,在不违反“九二共识”、“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可以实行与台湾联系更开放、包容的政策。目前台湾当局对工业、农业、交通、服务业、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有选择的在闽南地区——厦、泉、漳地区实行。这样使台湾同胞更有亲情感,为将来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发展措施
    3.2.1 海峡两岸紧密交流型城市群——厦门、泉州、漳州
    3.2.1.1 充分发挥以泉州为主的海岸、港口资源优势。泉州宋元时期就是中国四大贸易港之首。它有海岸线427km,泉州港现有4湾16个港区,码头32座,泊位4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有10个,年吞吐能力2 180万t,基本形成了公用商业码头与货主专用码头并举,国有、合营、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综合性码头。它将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国际中转港和物流配送网络枢纽之一,实现海港年吞吐量1.5亿t。同时它还增加泊位到258个,总吞吐能力达19 926万t。同时还应利用港口区域大力发展造船业、海洋水产、海滩休闲也是有经济意义的。
    厦门市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可以充分利用泉州和厦门的海岸线和港口资源,加快海西区发展。
    3.2.1.2 以厦泉漳城市群为基础,大力发展两岸经贸文化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泉州市枕山面海,到处山美如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17处。如“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的清源山,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伊期兰清真寺;明朝武庙为台湾现有485座关帝庙之祖庙;其泉州提线木偶允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深受台湾居民欢迎;又如水寨大山是戚继光、郑成功扎寨练兵旧址。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胞13祖籍漳州。二者都是台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地方。这一区域旅游业发展条件比较好,可以厦泉漳城市群为基础,大力发展两岸经贸文化旅游产业。
    厦门和高雄都是大城市,厦门城市人口约140万,高雄城市人口约160万。二者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可以利用地理便利和各自的优势,促进双方在电子信息、光电、生化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合作。泉州民营企业多、海外华侨多,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引进智力和资金,并接受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在泉州发展信息、现代农业、激光、机电、化工等新兴高科技产业。
    3.2.1.3 设立闽南台农开发区和特色产业促进发展。由于闽南和台湾气候基本类似,发展农业没有气候因素的限制。其漳州、泉州两地市有18个县(市),土地面积24 080km2,耕地资源较台湾丰富。在闽南设置台农开发区可吸收台农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台湾则得到了发展空间、市场和就业机会。目前漳州已是台湾农业投资密集区,引种的台湾西瓜、甜菜等已大面积推向市场。在闽东南地区设置台湾农业开发区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在台湾农产品短缺时,还可将台湾短缺的玉米、大豆销往台湾,可大大降低台湾养殖业的成本。再有闽南地区特色产业多,像风油精、糖水荔枝、竹藤制品、石雕、鞋业等都是很有特色,可以满足台湾消费者的需要。
    3.2.1.4 作好厦泉漳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规划,从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厦泉漳三市缺乏协调发展的机制,是政区经济;而且城镇规模偏小、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尚未形成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框架。因此应作好厦泉漳城市群的规划设计(包括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三市产业结构一体化、人文旅游资源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等),从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才能加快该区域的发展。
    3.2.2 工业、物流、商贸型城市圈—福州城市圈
    3.2.2.1 加强区域物流经贸合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福州地处福建北部,闽江下游沿海,以马尾港为外港,一向为闽东、闽北和闽中的物资集散地。现有鹰福铁路和航空港直接与全国联系,已形成了以福州为中心,联系四周城镇和浙江、广东等地的海陆空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为物流、商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在区位上看,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台湾”经贸发达地带联系的枢纽地区,同时它背靠闽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广大的市场,非常有利于物流、商贸的发展。
    例如,“长三角”气候属暖温带,春夏秋冬气候相差明显,因此需要不同季节的服装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其服装品牌多,是上海市场的一大特色。而“珠三角”与台湾属亚热带气候,服装以夏装和内衣为主,在福州交流合作是能满足广大市场的需求的。台湾的水果直销福建,福建的玉米和蔬菜等直销台湾亦是双赢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海西区的发展。
    3.2.2.2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重点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效应。建国以来福州工业发展迅速,逐步建立起拥有轻工、机械、电子、化工、木工、纺织、塑料、食品、医药、特艺等40个行业138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工业区:北郊为重工业区,东郊及福马路为化学工业区,城西和城南为轻工业区。但福州市依山傍海,山多平地少,大片平地更少。近年来土地资源的短缺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全市各乡镇发展工业布局分散,不利于产业的集聚。据估计,集中建设工业项目要节省10%以上的基础设施成本,而产业集聚效应使各产业链上的企业平均降低生产成本30%左右。为此,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选择靠近福州市条件好的城镇,有计划的重点发展。这样既有利于缓解福州市区的用地矛盾,又不至于不能形成产业集群。莆田、永泰、闽清、连江、宁德等城镇都可以是工业发展的重点。例如,永泰县工业区—马洋工业集中区悄然崛起,乃各乡镇集资共建的,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3.2.2.3 完善福州城市圈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目前福州已是全省交通枢纽,形成了海陆空江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但从福州城市圈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发现经济圈内部的交通网络并不完善,不少县至镇都没有高速公路相联,而且水路利用也不充分。经济圈内没有完整的高速交通网络体系,要做到经济圈内资源产业一体化,优势互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加快完善福州经济圈内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3.2.3 山地资源型城市带—南平、三明、永安
    3.2.3.1 加快南平、三明、永安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步伐。南平市1956年建市,辖4区5县,地处闽江干流三溪汇流区,又有鹰厦、南福两铁路交汇于此,是福建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而且拥有电力、冶金、机械、造纸等工业基础。但南平城市人口至今还不到30万,且三明城市人口也只有22万,永安市城市人口更少。其中制约该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加大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是加快这一城市带发展的当务之急。
    3.2.3.2 在三明市建立两岸林业实验区。目前,台湾只有36 000km2,而且土地大部分已城市化、农果化,发展林业用地有限,需要进口大量的林产品和原材料,而三明市土地面积23 048km2,人口只有台湾人口的110,林业用地多,气候湿热,是发展林业的理想地段。但经营管理粗放,可利用台湾林业的林木种苗繁殖、保护、市场经营网络的经验以及发展林产品加工和建立多种林产品试验区,发展各种林产品。
    参考文献:
    [1]姚士谋,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新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欧阳晓,生延超.城市群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8):104-108.
    [3]陈群元,宋玉祥.中国城市群的协调机理与协调模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3):356-363.
    [4]蔡小伟.福建着力构建海峡两岸港口群[N].经济日报,2005-06-13(2).
    [5]宋胜洲.分工协作网络的耦合:现代服务业与大都市圈的互动发展[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4-7.
    [6]黄爱东,何逸英.建设海峡西城市群的优势、挑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9(2):70-73.
    [7]李碧珍.海西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6):1-6.
    [8]李学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区域格局及前景展望[J].经济地理,1995(3):27-30.
    [9]马晓红.福建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应对思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58-60.
    [10]沈毅.台湾产业的升级与大陆经济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4):58-63.
    [11]石伟,吴木銮.厦泉漳联盟—合作新尝试[N].经济日报,2005-06-13(10).
    [12]岳芳敏.产业集群升级机制及政府作用[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1):11-14.
    [13]杨上广.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3):47-50.
    作者简介:袁怀宇(1971—),男,湖南望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金融。E-mailyuanhuaiyu@163.com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Tags: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发展对策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