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营与管理》2013年第1期 何郑涛 参加讨论

摘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而城镇化的推进会给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机制作用下,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农村向城市转变,城镇要素向农村扩散,农民逐步分享现代化城市中的要素,拥有平等机会的过程。城镇化进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建制镇—一般集镇组成的城镇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建制镇575个、乡278个、街道159个,全市城镇化率达51.6%。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研究城镇化进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大意义。
    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状况
    

    1.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2009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良好天气仍然未达到100%,为303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0.05倍,主城区降尘量为7.39吨/平方千米·月,超过参考标准0.93倍。万州区、双桥区、潼南县等16个区县城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但仍有24个区县没有达标。
    2.水环境污染状况
    2009年,主城区降水酸雨频率为72.7%;属酸雨控制区的21个区、县、城镇酸雨频率为53.2%。在监测的水质指标中,超标的项目有粪大肠菌群和总磷,断面超标率分别为39.1%和13.0%,均值断面超标率分别为30.4%和13.0%;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衡量,有12项出现超标。其中,粪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年均值超标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1.6%、20.5%、18.4%、16.2%、12.8%、12.8%和12.3%。
    3.固体废物污染状况
    2009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2554.44万吨、工业危险废物14.69万吨、医疗废物6124吨、城市生活垃圾384万吨、农村畜禽养殖排放粪便4324万吨、农用薄膜使用3.47吨。然而,固体废物处理仍主要采用污泥干化、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出现处理不彻底,对空气和土地等产生二次污染。固体污染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较大的问题。
    4.噪声及绿化状况
    重庆主城区、郊区县和道路交通噪声质量普遍较好。森林覆盖率与城市绿地率分别达34%和30%。但小城镇人均绿地较少,城镇公共绿地分布不合理,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导致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差,郊区的城市病已经开始明显。据统计,全市近30%的蔬菜基地土壤和蔬菜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城镇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1.城镇化进程较快,发展水平整体不高
    城镇分布不均,城镇密集区出现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重庆缺乏中等城市,小城镇居多,城镇规模较小,面积偏小,且分布不均。城镇生活排放垃圾较多,很多没有得到较好处理,环境质量较差。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郊区山体的开采强度增大,使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和景观资源遭到破坏。
    2.城镇工业技术水平影响城镇的环境质量
    城镇工业技术水平较低,结构性污染较大。重庆市经济发达的都市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而污染较大的传统重工、化工业较多,加上地理环境特殊,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自2000年以来,重庆主城区关停或搬迁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并大量种植绿色植物,环境和空气质量已有大幅上升。
    3.产业布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布局不合理,城镇工业、商业和生活各功能区不明确,对人居生活环境有很大影响。城市中心如果设立较多的大中型工业,其环境将受到较大影响。沿江沿河设立水污染重的医药化工企业,而不对排放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疗,则会影响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
    4.经济发展水平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府环保意识较强,能对由于城镇化而引起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治理,环境质量能得以改善。
    5.监管体制和执法力度
    城镇环保监管体制完善,执法有效,环境事故预警机制及事后处理机制较健全,则地区环境质量较好。
    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线性相关关系分析等方法,来探究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质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城镇化进程越快,在环保措施没有跟上经济步伐的前提下,对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假设2:城镇所在地区面积偏小,且人口较多、城镇数量较多,该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差。
    假设3: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环境政策治理有效,则该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好。
    假设4: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功能分区不明确,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较差。
    假设5:城镇工业技术水平越低,低污染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大,则该区环境较好,反之环境质量较差。
    1.建立模型及变量的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x1…+βpxi+1+εi,(i=1,2,…,n)。y,表示重庆市环境质量,xi表示各影响因素:xt表示区县面积;x2表示城镇个数;x3表示区县人口;x4表示城镇人口;x5表示城镇化进程(用城镇化发展速度表示);x6表示地区GDP;x7表示区县人均GDP;x8表示第二产业的比重;x9表示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x10表示区县内重工业高污染企业居多;x11表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x12表示基础设施好且环保设施运行有效;x13表示森林覆盖率。
    本文对假设因素中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用2009年区县的GDP表示。政策有效性可以体现在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且环保设施运行有效,以及森林覆盖率与绿地化率等指标上面。产业布局可以用第二产业比重以及所占位置是否为城镇区域内表示。
    2.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1989~2011年重庆统计年鉴、重庆年鉴(2010)以及实地调查。以全市40个区县为样本,将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环境测评结果及其进行的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的结果相结合,将各区县环境质量赋予一个数值,数值越大,表示环境质量越好;反之,环境质量越差。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
    3.数据分析
    (1)相关性检验
    

从表1可看出,区县面积、城镇人口、城镇化进程、地区GDP、人均GDP、区县内重工业高污染企业居多、基础设施好且运行有效、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紧密,各区县环境质量与区县面积、基础设施且环保设施运行有效、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系数较大,在1%的水平上显著。各区县环境质量与城镇人口、城镇化进程、地区GDP、人均GDP、区县内重工业高污染企业居多呈负相关关系,且检验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区县面积越大,环境污染消化面较大,环境质量较好;城镇人口越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越快,环境治理滞后的条件下,污染越重,环境质量越差;区县内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工业高污染企业较多的城镇,环境质量较差;地方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化工作,且确保环保设施运行有效,则环境质量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假设1、假设2、假设3、假设4。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比重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性不大。
    (2)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2可看出,该模型拟合优度系数为0.824,反映了环境质量与变量之间具有较高显著的线性关系,杜宾-瓦特森检验统计量DW=2.895,变量之间无序列相关。
    

从表3可看出,设定检验F统计量的值为3.566,显著性水平的P值较低,sig=0.004<0.05。模型通过设定检验,环境质量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比较明显。经过回归系数分析,剔除t值较小的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见表4、表5)。
    

从表4、表5可得出,模型拟合度为0.752,比原来的模型的拟合度有所降低,但方差分析的F检验通过了模型设定检验,也通过了T检验。也可以得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从而得到回归模型:y=73.676-7.659x5-4.528x10+5.928x12+24.226x13+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区县内重工业高污染企业居多,基础设施好,且环保设施运行有效这4个变量与因变量即环境质量线性相关。各区县的环境质量与城镇化率、区县内重工业高污染企业居多呈负相关关系,与基础设施好,且环保设施运行有效、森林覆盖率正相关关系。
    建议
    

    1.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各级地方政府应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处理好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落实环境质量领导负责制,加强对党政领导在职期间的环境考核。
    2.调整产业布局,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对重工业、高污染企业的搬迁工作,力争在人口集聚的城镇中心地域把重工业、高污染企业减少到环境可容忍范围之内。
    3.合理计划,科学布局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好合理计划,科学布局各城镇,扩大城镇规模,整合城镇资源。
    4.发展生态经济,避免重复建设
    掌握当地污染物情况及其稀释、扩散规律,对环境功能进行合理分区。根据当地人文环境特点,发展生态经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及对环境的破坏。
    5.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确保能有效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6.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城镇环境监管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环境事故应急水平。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201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年鉴(2010).
    [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蓝皮书——2010年行业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
    [4]吕振通,张凌云.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5]周一星.城市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1982(1):28-33.
    [6]吴佩林,鲁奇,张军岩.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06).

Tags: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