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加快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 刘保奎 参加讨论

    当前,我国次区域产业合作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与“次区域合作”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还有差距,下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一、总体进展
    (一)政策上,出台了多项文件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了这些次区域地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和产业合作方向,在对外通道、税收、进出口指标等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对次区域产业合作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此外,《新疆沿边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沿边开发开放带规划》目前正在加紧研究、论证、推进中。
    (二)空间上,形成“三大方向、五大板块”
    “三大方向”,即东北面向俄朝蒙、西北面向中亚、西南面向东盟及南亚。
    “五大板块”,即一是长吉图地区,依托中朝铁路、G12等,形成了以长春、吉林为中心,延吉为前沿,珲春为窗口的格局,是中朝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二是哈牡绥地区,依托绥(芬河)齐(齐哈尔)铁路、G10,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牡丹江为支点,以绥芬河为窗口的格局,是中俄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三是北部湾地区,依托中越铁路和南友高速,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防城港、崇左为支点,以凭祥、东兴为窗口的格局,是中国与东盟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四是滇中南地区,依托河(口)昆(明)铁路、昆磨高速、G56、国道323、中缅公路等,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以红河、版纳、芒市、保山为支点,以河口、瑞丽、腾冲等为窗口的格局,形成昆明-河口、昆明-磨憨、昆明-瑞丽三条轴线,是中越、中缅、中印等次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五是新疆边境地区,依托陆桥、G3012、G216、G217等交通线,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核心,以喀什、伊宁、博乐、塔城、阿勒泰为支点,以喀什(口岸)、杜拉塔、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吉木乃等为窗口的放射型格局。
    (三)贸易上,表现为“四个提高”
    1.与陆上邻国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同俄朝蒙、中亚5国、南亚6国、东盟等次区域国家的贸易占比从1996年的8.26%上升到2010年的15.62%,反映出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分工合作的条件更加成熟、要素互补性逐渐增强。
    2.沿边省份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11.36%提高到2011年的12.81%,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黑龙江、新疆、广西多年平均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3.与邻国贸易在沿边省份贸易中占比不断提高。2010年,新疆与周边10国、黑龙江与俄罗斯、云南与东盟和南亚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达86.11%、29.30%、40.22%,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沿边省份在两国贸易中比重,多在1/4到1/3左右,贡献较大。
    4.边境贸易与内地经济的联系程度不断提高。一方面,向周边国家出口农产品、食品、服装和机电等,拉动了内地相关产业,如新疆、黑龙江出口产品中70%和50.4%来自内地省份;另一方面,进口和投资周边国家的能源资源,有力地支撑了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进口原木、云南进口金属和非金属原料、广西进口铁铝矿砂和煤炭等60%以上销往内地。
    (四)产业上,形成了“三个重点”
    1.资源能源合作。包括新疆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钢铁等合作,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的天然气合作,云南、广西等与大湄公河地区的煤炭、水电、有色金属合作等。
    2.农林牧业的合作。包括新疆与中亚地区的粮棉果蔬肉类进出口及农业科技、农机等方面的合作;云南、广西与大湄公河地区的水果、花卉合作,一些当地企业走出去承包土地,面向国内市场规模种植特色农产品;东北地区一些林工企业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林木生产加工合作等。
    3.面向外方市场的家用电器、通信设备、轻工纺织、小汽车、摩托车的产业合作。国内一些企业在云南边境地区设厂,生产组装面向东盟市场的摩托车等,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如矿山机械、石化设备、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设备等也开始在边境地区建立基地,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次区域产业合作正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小
    无论是从贸易还是从投资的角度看,我国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规模仍较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还较有限。2011年,边境贸易仅相当于广东省当年进出口贸易量的32.63%,占全国的比重也仅为12.81%。
    (二)层次低
    我国与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尚处在以贸易为主阶段。投资和劳务合作比重小,2011年不足20%。对外投资规模(存量)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仅相当于美国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与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极不相称。次区域劳务输出在全国的占比也不高,2011年我国边境8省区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96万人次,仅占全国的18.19%。贸易结构中,一般贸易(52.8%)、加工贸易(35.9%)占主导,服务贸易比重小,2011年仅为11.3%。在一般贸易中,进口以能源矿产资源为主,出口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层次较低。
    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局限于产品输出、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融资方式单一,合作方式不宽。尽管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新的合作形式,如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但本质上仍未突破贸易范畴。
    (三)阻力大
    发达国家设置各类门槛阻挡我国对外投资,并通过战争等手段挤出我国西亚、北非等国家的既有投资。在此背景下,次区域产业合作战略地位凸显,但还面临诸多阻力:对方国家不积极;对方国家对我方企业的排挤;部分国家政局不稳,投资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当前“新殖民主义”等国际舆论也对我国与周边国家次区域产业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本地化程度低
    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的企业主要以央企、外企等非本地企业为主,在次区域地区的根植性不强,对当地的知识、技术等外溢带动能力还很有限。对外贸易以外企为主,2011年外资企业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1%,国有企业占20.9%,民营企业仅占1/4。对外投资以国企(特别是央企)为主体,2005年~2010年,中央企业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由96亿美元增加到499亿美元,年均增长39%,境外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境外资产年均增长29%,但我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企业跨国指数在金砖国家中也处于末位。
    三、基本思路
    (一)资源输入与就地加工相结合
    提高在境外油气、煤炭、矿产等能源资源的就地加工比重,减低对国内能源环境压力,加大边境地区产业扶持力度,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由“通道经济”向“门户经济”的转变。
    (二)加工贸易与对外投资相结合
    充分利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和地缘优势,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支持交通、能源资源、工程承包及五金家电、纺织等企业“走出去”,实现由“贸易驱动”向“投资驱动”的转变。
    (三)单项合作与组合合作相结合
    实施以公共领域合作带动产业合作战略,以教育、卫生、文化等合作为先导,增强信任,扩大和深化利益交融和汇合点,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由“产业合作”向“全方位合作”的转变。
    (四)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
    按照“双边带动多边、多边约束双边”的思路,积极提升在上合组织、中国-东盟等及澜沧江-湄公河、东北亚等多边框架中的影响力、约束力,提高次区域产业合作的危机处置能力。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合作层次
    1.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合资控股等。实施资源开发、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建次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就地加工能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跨国、跨省国际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2.加快培育形成资本、金融、技术、管理、文化相融合的综合竞争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构建境外服务体系,为实体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营销、法律服务保障,维护企业境外合法权益,增强境外投资风险防范。
    3.注重文化、民生、公益领域合作的先导作用。扩大和深化利益交汇点,为“走出去”企业营造良好氛围。
    (二)对外对内开放相融合,提升本地化水平
    1.制定沿海省份参与边境省份国际次区域合作的规划。从机制和政策上促进对外和对内开放相互融合,密切云南、广西与珠三角、长三角等联系,为其参与大湄公河等次区域产业合作创造条件;发挥对口支援机制,强化新疆、西藏与援建省份联系;抓住东北振兴和资源型城市政策机遇,支持黑龙江、吉林省等地依托东北亚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发展接续产业。
    2.将次区域打造成为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走出去”的跳板。利用中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为企业开拓周边国家市场提供平台和服务,打造沿边经济带。
    3.提高本地化水平。增强中央企业、其他省份企业参与次区域产业结构的融合和联系,提高其在带动当地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发展能力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本地化水平。
    (三)培育经济增长极,打造沿边经济带
    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归根结底需要城市的带动。目前,一些边境城市如新疆霍尔果斯、广西龙州、黑龙江乌苏等,水土资源等条件非常好,有可能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应加强论证,加大次区域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完善与省会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积极培育成为次区域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从长远看,在培育增长极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发挥丹东、图们、绥芬河、黑河、满洲里、二连浩特、巴彦淖尔、阿勒泰、塔城、伊宁、阿克苏、喀什、日喀则、瑞丽、河口、凭祥、东兴等边境城市的支点作用,打造一条南自广西的东兴、北至辽宁的丹东的“沿边经济带”,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夯实次区域产业合作的空间基础。
    (四)建设国际大通道,增强支撑能力
    打通南宁-新加坡的铁路,使其成为我国同东盟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走廊;建设瑞丽-缅甸木姐—腊戍—曼德勒-皎漂港的铁路,成为我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云南腾冲-缅甸的密枝-印度雷多的公路,成为中印之间重要的陆上通道;喀什-红旗拉甫-巴基斯坦赫韦利扬-瓜达尔港的铁路,成为中国联系波斯湾、中东地区重要的海陆通道;喀什-伊尔克什坦叶尔尕特山口-吉尔吉斯斯坦卡拉苏-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的中吉乌铁路;克拉玛依-塔城-哈萨克斯坦阿亚库斯-阿斯塔纳,与中亚、欧洲陆上联系更为便捷;建设阿尔山-蒙古松贝尔口岸-乔巴山的铁路,并与阿尔山至珲春、阿尔山至丹东的铁路连接成为东北亚国际次区域的重要新兴通道。

Tags:加快国际次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