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慎端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北部,闽赣边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一,也是我国福建的品牌旅游名片和形象代表。
回顾武夷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座美丽的山水旅游城市,起步时间晚,最初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拥有先天的发展条件和源源不断的客流。然而,短短20多年,武夷山旅游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实现了从品牌化到城市景观化的完美蝶变,成为富特色、高品位、大客流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是什么让武夷山异军突起,并让她如此充满活力?让我们走进武夷山,共同探寻这里旅游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活力和后劲中的成长印迹……
重发展,思路最终决定出路
历史上,武夷山是个守着“一亩三分田”的传统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1989年撤县建市后,武夷山长筹远略,确立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的方针。2007年武夷山以“又好又快,率先崛起,更加和谐”为主线,鲜明地举起了打造“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闽台合作的重要基地、南接北联的重要通道、全省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绿色腹地的重要平台”的发展旗帜,再次为武夷山旅游业向高起点迈进指明方向,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管理、社会参与的旅游业主导型产业架构初步形成。
20多年的坚守接力终于迎来辉煌成就,武夷山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989年,武夷山旅游接待仅44.7万人次,2009年武夷山接待旅游总人数达4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53%,全市拥有地方、自然和文化特色的各类旅游景区(点)19个。其中
重特色,精品激发产业活力
武夷山充分挖掘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丰富内涵,培育品牌的核心价值,增强“武夷山”品牌生命力,打造精品线路,建设精品景点,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上求“特”、求“质”、求“新”,推动旅游产品从以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科考、文化等综合型发展。
第一,逐步构建以九曲溪为枢纽,以主景区为中心,联结其他景点的景区(点)旅游网络,形成主景区、保护区及周边城村、下梅等旅游集散中心,提高旅游网络在武夷山市的覆盖率。着力提升线路精品化、特色化水平,重点抓好以大安、上梅、赤石革命遗迹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线路,以武夷山自然、文化等特色资源为主的山水观光旅游线路,以茶文化、古闽越文化、朱熹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线路,以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线路,以下梅、城村、曹墩古民居为主的乡村旅游线路,以高尔夫球场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以武夷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大酒店为主的商务旅游线路等7条精品线路的开发建设,武夷山风景区面积从原有的70平方公里,拓展到世界遗产地已开发保护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第二,建设精品景点。把主题突出、个性更加鲜明、内涵丰富的景点,作为武夷山精品景点建设的导向。让游客在武夷山充分感受融入自然、感悟历史、体验文化、放松休闲、挑战自我的景点魅力。
第三,整合旅游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优势,重点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市场主体优势的聚集、叠加,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重品牌,推动旅游和谐发展
世界双遗产申报成功之后,发展中的武夷山不以牺牲资源换取经济效益为代价,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发挥旅游产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带动旅游农业、旅游工业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武夷岩茶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大红袍”获得国家证明商标注册并进入驰名商标行列等契机,推进茶旅联合、茶旅并进,广泛宣传推介武夷山现有的著名品牌,大力发展旅游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以绿色和环保为形象定位的“武夷牌”系列产品;启动建设自然博物园、茶叶生态观光园等一批农业观光项目;扶持了绿洲竹业、星愿茶业、力马艺画等一批旅游工艺品、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旗山工业园区、武夷山旅游生态经济创业园区;启动建设武夷高教园区,加快武夷山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步伐,推进了旅游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去年,武夷山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财政收入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万元,武夷山成功入选“世界上10个最让人感到快乐的地方”,获得“中国品牌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武夷山新一轮的创业号角已经吹响,作为经济新增长点和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完成转型升级的“华美转身”,武夷山的新优势、新的发展方向与拓展空间,已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武夷山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承载起未来经济主导产业的新使命,向着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目标而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来源:《中国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