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2009年以来,承德避暑山庄不断刷新日接待游客人次纪录,从2009年10月5日的日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到2010年7月24日的1.4万余人次,到2010年8月6日的1.5万余人次,再到2011年7月23日的2.1万人次,承德避暑山庄在承德、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承德避暑山庄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存在问题
1.景观层面
尽管承德避暑山庄在保护景观和文化方面做出过很多努力,例如2010年3月,山庄内一经营了28年的游乐场开始拆除,但是还是存在这很多破坏景观的现象:部分墙体裂缝、彩画脱落,湖区水质亟待提升,湖面部分游船外观明显过于现代化,与山庄内古典风格严重不符;部分地方有排水管道暴露;山庄外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与山庄内的古代建筑格格不入。
2.空间层面
承德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而苑景区又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其中山区面积面积443.5万平方米,约占整个山庄面积的2/3,但是现在避暑山庄发展重点明显倚重于非山区,导致山区和非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统一、游客流量明显不均衡,山区很多道路损坏、没有清楚的指示标识,山区冷清而非山区特别是宫殿区却拥挤不堪。承德避暑山庄存在着战略空间布局不合理、山区与非山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交通层面
电瓶车成为很多游客上山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山区道路狭窄,电瓶车却行驶速度很快,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严重影响步行游客的观赏体验质量,同时对山区中野生动物的生息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山区非车道建设和维护不足,不注重道路设施景观化,同时在通过交通道路设计来引导游客良好观赏视野方面仍需提高,即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质、安全条件的基础上,将交通路线设计在视野最宽阔、景观最优良的位置,使游客在行进过程中可以充分观赏景观,游行合一。
4.体验层面
正如前文所述,避暑山庄日接待游客很多,意味着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游客数量激增,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这种现象在宫殿区和湖区表现尤为突出;同时,避暑山庄内有一些由当地居民扮演的“野导”、“黑导”,对游客舒适体验造成了不良影响;承德避暑山庄缺乏互动参与性的文化节庆活动,游客普遍只是以单一的观赏为主,旅游内容比较单调,旅游体验质量较低。
5.联动层面
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共同组成一部浓缩了中国历史文化多方面成就的百科全书和我国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实物。但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联动合作目前只是表现在联票出售方面,在文化氛围营造、文物保护管理、景观借景共生等方面尚无进展,各景区间发展依然呈现孤立、分割的局面,没有有效进行整体营销和品牌塑造。
突破路径
1.“依山傍水”
笔者认为,“山水共存、山水共融”是避暑山庄的重要景观特色。要转变战略空间思路,科学规划,加强山区道路、指示标识、垃圾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要注意基础设施的服务设施的材料低碳化、外观古朴化和视野向导化;鼓励更多的游客步行上山,控制电瓶车的车速和频率。
要注意对山区中野生植物的保护,除了观赏林区和经济林区的规划建设外,要在珍稀树种集中地区建设生态涵养区,在已有局部破坏的地区建设有机恢复区,在部分土地裸露区建设树木培育区,要特别注意施肥和防虫害药物的科学使用,避免对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保证野生动物充足的生存空间,减少栅栏、道路、沟渠等设施布局隔绝野生动物联系、切断野生动物食物链的行为。只有使山、水等资源和谐共生,才能够充分挖掘避暑山庄的自然美和文化美,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视角的旅游开发,满足中外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这对于缓解宫殿区和湖区的游客承载压力、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也有重要作用。
2.“里应外合”
避暑山庄内部要注重景观维护、园林修复、文化保护、文物修缮工作,但是要避免城市化痕迹,保护工程要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对路引牌、座椅、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采用低碳材料、古典风格和传统样式,力求与园林景观协调;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在社区居民和投资商的参与下,控制山庄周围高大建筑的数量和距离,清理周围的垃圾堆、污水沟等破坏避暑山庄形象的现象;加强对山庄周围商业区、服务区的管理和监督,避免过度商业化,增加商品的文化内涵和古典气息,提升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
与外八庙深化合作,注重汉藏文化融合、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结合、我国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契合,“三合”联动,打造一体化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体系,策划“承德避暑山庄——汉藏文化在这里融合”大型实景演出,通过古典文化和现代影视艺术的结合,宣传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文化底蕴;运作“东方皇家园林与寺庙体验国际文化节”,在国际化视野下通过节庆活动进行市场开拓;建设中国南北园林建筑艺术研究基地,将旅游业发展与文化艺术研究相融合,在避暑山庄发展过程中注入更多的科学和艺术元素,互惠共赢。
3.“软硬兼施”
在注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软环境的塑造。探索科学的社区旅游参与途径,使很多熟悉山庄、热爱山庄的居民参与到避暑山庄旅游开发中来,对其进行普通话(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当地居民要尝试外语培训)、旅游专业技能(特别是导游讲解技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训,建设一支本土化的旅游服务队伍,不仅实现了旅游服务的功能,更向游客展示了当地文化和淳朴民风,同时也满足了当地居民的谋生需要,使更多的当地居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避暑山庄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承德避暑山庄集历史、艺术、宗教、政治为一身,集建筑、碑刻、园林、山水等为一体,是文化之集大成,而这也是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之所在。要以文化为核心、以历史为脉络,注重避暑山庄文化氛围的塑造和文化气息的打造,举办赏花会、诗画月、书法节、象棋赛、民俗展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同时成立避暑山庄文化研究协会,加强避暑山庄文化发展与保护工作中的科学性。
4.“步步为营”
承德避暑山庄的旅游业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追求日接待游客人次的突破与攀升,而是要科学规划、理性运作,特别是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切勿操之过急;要注重景区的文物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对景区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这不仅对于保护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保证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作用巨大;2011年故宫博物院的“十重门”事件值得承德避暑山庄去思考和借鉴,文物保护、文化宣传、防火设施建设等活动的实施,都要经过实地考察、专家讨论、技术到位、社区参与、公众监督、动态调整、实时反馈、总结备案的完整过程,只有“步步为营”,才有可能“步步为赢”。
只要正视问题,多管齐下,理性运作,承德避暑山庄旅游业终将实现科学发展,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升级的领航者,成为古典园林现代化生存与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