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维度上的自我认同。认同危机是当下我们直面的尴尬。所谓认同危机,即是指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自我的人格认同与身份认同。简言之,即主体如何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而保持主体的完整感、生活的连续性,而这正是怀旧所关注的焦点。怀旧旅游之所以能够发挥解救认同危机的功能,“本质上基于人曾经经历过一个自我与外部世界、与自我本真和谐统一阶段,所谓失去的天堂才是真正的天堂,这恰恰使幸福在本质上成了一件过去的事情”(赵静蓉,2006)。现代性造就了一系列的“断裂”,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人类传统的精神理念、价值规则、思维途径甚至包括具有传统韵味的实在事物在本质上的转换与隐退,由此产生了吉登斯(1998)所谓的“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的焦虑”。怀旧旅游就是现代人为了解决现实情境中的认同危机,时常记忆或回溯过去的自我形象和生存经验,并借助想象弥合和调整遭到时间侵蚀和现实割裂、破碎的自我形象,从而保持自我发展的历史不被中断,自成一体的自我世界不被分裂。因此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现代人面对危机都不约而同地转向对传统、历史、过去和民族等共同话语的追寻,至此,我们才将怀旧旅游确定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乡愁和必然的文化情结。
第二,空间维度上的寻找“家园”。从空间层面上说,怀旧旅游的另一层本质属性即是在寻找“家园”——精神的家园。从一般意义上说,家是特殊的空间;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又表现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重建。本土文化象征着血缘、地缘和精神的统一,是一种社团文化。然而“非西方的本土文化传统中的个人,在面对西方技术、知识体系、权利方式以及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涌进本土社会里来的全部西方影响时,所体验到的那种‘认同危机’(the identity crisis),那种丧失了真实的‘自我’的心理体验,那种对异化的‘变形记’式的痛苦感受,那种找不到‘场景’(frame)从而失去家园时的茫然”(汪丁丁,1998),由此引发了主体“借助集体的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同……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莫利,罗宾斯,2001)。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危机促发了主体对传统意义上“家园”的向往,渴望通过怀旧旅游重温传统意义“家”的体验,确认自我身份、寻求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属。
第三,哲学维度上的完整的生命线条。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人。现代语境下,人类的生存受“速度”的控制,变得断裂、混沌,既不完整连贯,也不确定。时间维度上,现代时间已经发生了蜕变而不再指柏格森意义上的“绵延”,它既不持存过去,也不朝向未来,人类生存的一个片段接着一个片段的延续状态被截断,人类与传统失去了“联系”;空间维度上,现代科技引致了传统意义上空间的漂移、浮动,导致了人类“断片”式的生存,家园危机感由此悄然而至。怀旧旅游正是利用“降速”或“倒退”实现个体在现代语境下的自我救赎,成为既有人类关怀又与个人体验圆润一体的、博大而精深的文化现象。
3 怀旧旅游的开发
怀旧作为人类古已有之的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人人有之,作为一种旅游动机,意味着人人都是潜在的怀旧旅游者。怀旧旅游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追忆“过去”或是“老”的东西,其背后隐含的是现代人对现代性的反抗,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而存在的。怀旧是必然的动机。当旅游成为时尚,传统被再次认可、推崇,便不难理解由怀旧引发的怀旧旅游其最终的指向即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其最终之目的即为对抗现代性对主体的异化,保持主体自身的本土感和本土性。
3.1 旅游开发要突出地方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与灵魂。任何旅游活动的开展,文化要素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怀旧旅游在这一点上显得尤为明显。怀旧旅游伴随着我们有目共睹的本土性的破坏而发生,这一破坏是经由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大众媒介消费文化的扩展而完成的,因此,怀旧也可以被理解为是用这些手段重新构建了一种本土感。怀旧旅游更多的是在寻找“似曾相识”的文化体验机会,希冀借助某些熟悉的文化要素,诸如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技艺等,来弥合因现代化造成断裂感。虽然怀旧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旅游地看到的是不同的怀旧客体,但是被当成怀旧的客体背后都隐含着对传统的共同认知,隐含着传统的价值符号。作为一个共同体社会的成员,怀旧旅游是一种情感的自觉,是对某种过去形象与文化“不约而同”的认同和亲和。怀旧旅游主体大都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历史记忆,因此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或传统习俗的不断传承和巩固的过程。因此,怀旧旅游的开发必须基于地方文化,背离地方文化要义的怀旧旅游将显得名不副实。
3.2 旅游地规划要注重怀旧旅游情境与氛围的营造
一切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怀旧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怀旧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怀旧旅游者的体验,这是怀旧旅游中情境规划和体验设计的总体理念,也是情境规划和体验设计实际操作的核心。对怀旧旅游地进行规划需要特别注重怀旧情境与氛围的营造,切实为旅游者提供可以满足怀旧体验需求的旅游情境。一是突出“老氛围”。怀旧旅游地的建设要凸显“老”意境与氛围,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地方性的材料、传统性的材料或是老地点营建“老韵味”。二是设置“老实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实物,如老照片、传统工具等,都是怀旧旅游开展的载体,都将极大地激发旅游者怀旧的情绪。三是举办“老友会”。很多怀旧旅游者往往由于经历相似,例如知青,彼此之间保留着持久的感情,“老友会”将通过旅游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社区之间的交流,重温往昔的温暖记忆。
3.3 旅游服务要注重人文关怀
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主要受客体因素吸引不同,怀旧旅游产生于主体的内在需求,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动机,怀旧与主体自身密切相关。因此,怀旧旅游更应该注重人的因素,尤其需要注重对怀旧旅游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这主要基于如下因素的考虑:
其一,从怀旧旅游市场来看,老年人占有较大比例,他们往往由于身体状况等因素制约,在怀旧旅游体验过程中会遇到比普通游客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需要旅游服务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以确保怀旧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二,提高怀旧旅游者的满意度,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怀旧旅游主要由主体的需求激发,注重对怀旧旅游者的人文关怀将大大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其三,从空间维度上看,怀旧旅游者试图寻找熟悉的“家园”记忆,追寻归属感。“家园”作为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场所与和谐的象征,需要旅游经营者借助人文关怀来满足旅游者的怀旧需求。
注释:
①http:∥picall.imobilemag.com/mag/11947/contribution86939.html
②http:∥travel.163.com/06/0625/09/2KF0K21400061Q76.html.
③http:∥chengdu.lotour.eom/chengdu/yule-62921.html.2011-9-30.
作者简介:熊剑峰(1985-),男,云南师范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王峰(1984-),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博士生。明庆忠(1964-),男,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地理与旅游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Baudrillard J. Selected Writing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171.
[2]Dann. There' s No Business Like Old Business: Tourism, the Nostalgia Industry of the Future' , in W. F. [M]. Butterworld Heinemann: Oxford, 1998:29-43.
[3]Featherstone M.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M]. London,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5:93.
[4]Lowenthal D. Enviromental perception: preserving the past'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79b,3 (4) :549-559.
[5]Rubenstein R. Home Matters: Longing and Belonging, Nostalgia and Mourning in Women's Fiction [M]. New York: Palgrave, 2001: 3-5.
[6]Svetlana S. The Future of Nostalgia[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1:6.
[7]Tester K. The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3:64-66.
[8]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8.
[9]蒂莫西,博伊德.遗产旅游[M].程尽能,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73.
[10]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87:38.
[11]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22.
[12]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47-49.
[13]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M].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10.
[14]刘婧,张培.论怀旧文化促进重庆古镇旅游竞争力的提升[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509-512.
[15]龙梅.怀旧文化与城市怀旧旅游开发[J].学术论坛,2009(11):95-106.
[16]李振声.季节轮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0-15.
[17]李红艳,高静.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奇异的插曲》中的妮娜——从生本能和死本能角度[J].时代文学,2012(2):151-152.
[18]纳尔逊·格雷本.旅游、现代性与怀旧[J].民族艺术研究,2003(5):43.
[19]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井根,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7-9.
[20]谭杰倪,曾文萍,刘学强.怀旧旅游及其开发探索[J].市场论坛,2010(1):82-84.
[2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60.
[22]汪丁丁.回家的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8.
[23]燕玉霞,许娟,苏晓茗.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乡村旅游与怀旧[J].商场现代化,2009(5):244.
[24]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398.
[25]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2-33.
[26]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19.
[27]郑宇飞.怀旧文化与城市旅游吸引力提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4):12-13.
(作者: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熊剑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王峰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明庆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