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西岸四地旅游竞合研究(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 张庆 邹永… 参加讨论

    3.搭建两岸四地合作机制
    从行政层面上,对旅游业的合作进行协调,在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扶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对旅游业自己进行管理与监督,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宣传推广,解决游客投诉问题,互派人员交流沟通;构建两岸四地旅游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实行两岸四地旅游“自由行”,以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互送客源、共同发展。
    (二)完善两岸四地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服务体系可以划分为核心体系、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三个部分。
    (1)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服务核心体系中的旅行社、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的发展则远远跟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对精细化服务,细分市场做得不够。港澳台在旅游服务核心体系方面则做的比中国内地要好很多。两岸四地旅游服务体系的核心体系可以通过在中国内地引进港澳台的旅游企业如港中旅、康泰国旅、怡和酒店管理公司等,在中国内地投资建设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引进港澳台的管理经验,以提高中国内地的旅游服务核心体系的水平。
    (2)在福建省、广东省、港澳台五个地方先行推广旅游服务管理标准化,以港澳台的旅游服务为标准,由行业协会制定中国内地的旅游服务标准。首先在福建省和广东省实施,之后再陆续推广到中国内地各地。严格导游员的准入制度,杜绝导游员强制顾客购物等不良行为,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的监督及投诉服务,对游客的投诉,及时处理、回复。
    (3)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首先,在香港、澳门、台北、高雄、厦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采取使统一的建筑风格,统一的功能区分布,统一的标识指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穿不同风格的服装;其次,在中国内地各个主要旅游城市建设同样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各地,为两岸四地游客提供各类服务。
    (三)整合两岸四地特色旅游资源
    中国内地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大量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几千年的人类文化遗产,有25处世界文化遗产,4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香港具有“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的美称,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一流的服务设施、众多商场及世界各地的美食。澳门作为亚洲的博彩中心,其在发展“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以博彩作为吸引点,大力发展会议、休闲、娱乐等产业,以满足游客的旅游休闲需求。台湾拥有特色的自然景观,阿里山、日月潭等,许多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原住民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现今仍保留着,夜市小吃、文化创意产业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1)文化旅游。两岸四地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旅游的主要内涵就是文化,通过一条路线将两岸四地串联起来,让游客享受各地不同的文化。中国内地以福建、广东两省为主,配合港澳台三地形成条文化旅游路线,主要是福建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福州的“三坊七巷”,“福建土楼”;广东的岭南文化、粤剧、各种朝代遗址、墓葬等;港澳的景点各种购物广场、大三巴;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少数民族文化、夜市文化等串联一起,形成一条文化旅游的路线。之后可以扩大范围,把北京的故宫、长城,南京,西安等地纳入。
    (2)宗教旅游。中国内地宗教旅游资源丰富,港澳台的很多寺庙也是由内地传过去的,两岸四地拥有众多的信徒。这些旅游资源包括中国内地的妈祖、浙江普陀山等众多寺庙,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香港的黄大仙、宝莲禅寺、天坛大佛;澳门的妈祖阁、四面佛;台湾的五妃庙、中台禅寺、大甲镇澜宫等。构建一条宗教旅游路线,可以满足众多信徒的需要。
    (3)休闲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已经成为现在旅游的新热点,中国内地福建及广东省的各类主题公园,深圳欢乐谷、广州长隆世界、厦门鼓浪屿等;香港的酒吧、各类购物广场;澳门的博彩业;台湾的温泉、海岸风光、休闲农场等,形成一条休闲旅游路线,以澳门的博彩业作为核心,带动其他三地的休闲旅游。
    (4)修学旅游,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假期选择到不同地方的大学体验不同地方的大学文化氛围。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台湾的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科技大学等;澳门的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中国内地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两岸四地众多的高校,具有为众多学子们提供高校修学旅游的有利条件。
    (5)探亲寻祖旅游,香港、澳门、台湾的很多民众都是从中国内地的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过去的。以便港澳台的游客到内地进行旅游,并且探亲访祖,寻找在中国内地的亲人。
    (6)疗养旅游,港澳台的医疗设施比中国内地要好很多,随着中国内地老年人口的增加,他们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空闲时间,由于身体原因,可以到港澳台进行医疗旅游,包括台湾的温泉疗养旅游。
    (四)形成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旅游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企业主要是大型的旅行社及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的旅游网站。在旅游产业链中,横向进行产业链整合,把旅游六要素中的各个部门进行串联和重组,如景区将饭店、娱乐场、购物点等收拢至一起;纵向产业延伸,旅行社收购旅游景点,交通运输企业等。
    1.两岸四地的旅游运营商运作
    各类大型旅行社,如港中旅、中青旅、中旅、国旅等,可以对景区进行并购,自己建设管理饭店,组建交通运输公司,通过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成为旅游运营商,专门对旅游零售商进行商品批发,自身不再直接面对顾客。
    2.两岸四地的旅游零售商
    旅游零售商业务转化,专职做售卖旅游产品、旅行路线等,不再去自己设计旅游产品。直接面向顾客,第一时间掌握顾客需求及市场的变动。提供给旅游运营商,供其参考,以及时推出符合市场的产品。特别是内地数量众多的小型旅行社,以积极向此方向靠拢。
    (五)共建基础设施构建保障体系
    (1)交通保障机制。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建设两岸航运中心。在公共交通建设方面,完善旅游交通道路体系,以福建及广东两省为主的海峡西岸旅游区内部交通,通过建设高铁、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增加各个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对台湾的交通中,开通两岸的直航,在厦门与金门的海上交通,空中直航,构建快捷的交通体系;通过建设港珠澳大桥,将粤港澳地紧密连接一起,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完善的两岸四地交通体系,为实现客源互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安全保障机制。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其很容易受到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沿海的福建省、广东省,港澳台四地都夏季经常会有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游客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两岸四地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从政策法规、旅游保险、安全预警、安全救援、安全控制等五个子系统构成。建立两岸四地旅游救援队伍,对突发旅游事件及时进行救助。
    (3)信息保障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便于两岸四地的旅游业信息进行交流、沟通,促进旅游企业及时发送和获取旅游信息,从而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对突发的旅游事件能够及时反应,做出应对。进而提高旅游企业的信息化、集团化水平,也便于旅游行业协会对旅游业全面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发布信息指导游客的出游,促进行业发展。
    (4)人才保障机制。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人力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管理水平的先进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两岸四地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建立培训机制,促进优秀基层人员、管理人员交流沟通。
    五、结语
    两岸四地之间的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互为客源地,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之时,香港、澳门、台湾旅游业仍然能保持较快的发展,中国内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认为两岸四地开展合作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到2015年,中国内地的旅游业发展将占GDP的4.5%,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10%的比例,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旅游33亿人次,出境旅游8500万人次,香港、澳门、台湾的旅游业总收入也将突破5千亿元。因此,推动两岸四地进行旅游合作,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岸四地要充分利用中国内地的优势旅游资源,整合港澳台的管理及技术,提供优良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共同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贻梅.旅游空间竞争合作分析模型的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66-71.
    [2]陈佳平.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75-78.
    [3]余靖华,李江风,焦霄黎.区域旅游整合的本质内涵及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08,(10):84-86.
    [4]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16(2):99-104.
    [5]张琛.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5):343-345.
    [6]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29-33.
    [7]梁明珠,张欣欣.泛珠三角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模式探究[J].经济地理,2006,(2).
    [8]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2004,(4):49-52.
    [9]王兴水,甘巧林.竞合模式:粤西与海南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6):412-414.
    [10]张功让,王伟伟.论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整合[J].商业时代,2010,(20):115-116.
    [11]张广瑞.关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2):16-33.
    [12]吴更敏,王力峰.“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评价中的应用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1):96-98.
    [13]尹少华,冷志明.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陵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242-246.
    [14]刘建国.当代生态学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5]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16]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11(30):16-20.
    [17]中国国家旅游局.国家十二五旅游规划[Z].2011.
    作者简介:张庆,男,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泉州 362021);邹永广,男,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泉州 362021);黄远水,男,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泉州 362021)。

Tags:共生理论视角下的西岸四地旅游竞合研究(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