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家经济地理横轴”
7月17—18日,中宣部重大课题“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第三次工作会议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举行。如何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记者就如何打造长江水道立体交通、促进产业优化和联动发展等具体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依托长江向内陆拓展开放空间
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线路齐全。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看来,可以以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突破口,合力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彭智敏表示,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就要树立“流域一盘棋”的思想,更加重视支流及广大腹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如疏浚淤塞河道、提高航道等级,建成多个区域性航道网,从而充分发挥全流域黄金水道的作用。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表示,在进一步挖掘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东向开放优势的基础上,应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向内陆拓展开放空间,通过支持在长江流域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口岸、推动中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成果的复制推广等途径,加快打造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通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与互动,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通过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与互动,开拓东南亚市场,乃至非洲市场。
互补联动中实现产业升级与优化
鉴于长江上中下游之间资源要素禀赋不同,产业发展程度不同,市场培育、建设、开放程度各不相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长乐认为,上中下游之间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在互补联动中实现本地产业的调整升级和区域产业的整体优化。
“将下游的产业转型和中上游的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有积极意义。”彭智敏表示,“十三五”期间,下游地区要充分利用先发优势积累的人才、技术、资本和制度等资源,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品牌战略,重点发展长三角地区有较强优势的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重视以现代金融、物流、信息与通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研发、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下游地区成为我国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前沿。
徐长乐表示,陆海联动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维,也是解决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发展和环境矛盾的一个有效措施。
实现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在徐长乐看来,首先,在产业上,通过优化沿海生产力布局,以海洋经济促进流域经济并进而带动整个陆域经济,以流域产业支撑海洋资源开发,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沿海经济持续增长;在空间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通过点、轴、面等空间要素的有效组合,将沿海地区的综合经济优势特别是海洋经济优势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带动腹地经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
形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受到学者瞩目。长江经济带地跨东中西三大地带,包括11个省市,总面积203.78万平方公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要使这片区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分片”建设城市群、再通过城市群相互对接,是必由之路。
秦尊文总结到,世界上几个超大城市群发展有着共同特点:随着相邻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其辐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都市圈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最后逐渐形成一体化趋势,形成一个更大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也会遵循这个规律。
在秦尊文看来,当前应突出核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建设好上海、武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近期应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二为一”,形成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中远期应联通上海、武汉、重庆三个核心,打造“国家经济地理横轴”。
Tags: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