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其中区域化因其针对性强、易于达成等特点,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最近20多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一项区域性贸易协定。2015年10月5日,美、日等12个国家成功结束TPP谈判,形成了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 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美国和越南的自由贸易区。这些国家总人口为全球人口的11%,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分别约为全球的40%和33%,成员国中有5个国家属于亚洲,2个国家属于大洋洲,5个国家属于美洲,与美国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此外,韩国、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多国也表示了参与愿望。TPP的贸易规则是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设定的,体现出以美国为主导的贸易规则在全球的扩张和延伸。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应对TPP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亚太区域的产业地位。
中国国有企业面临挑战 当前,全球跨国公司有8万多家,其中美国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并且成为支撑美国经济的决定性力量。2015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美国500强名单显示,500家上榜公司的总收入约为2014年美国GDP的71.9%,而且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海外。而1995年该国500强的收入之和仅占其GDP的35%。
在世界500强上榜公司中各国所占的数量,已经成为大国经济实力的一个缩影。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前六名的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在同年的世界500强中,各自的跨国公司数量依次为128家、106家、54家、28家、31家、29家。跨国公司数量的排名与各国GDP总量的排名基本一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正受到来自中国的强有力挑战。美国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1991年有157家,2015年有128家;中国进入500强的公司则由1991年的零位上升到2015年的106家。美国明显感到来自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挤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跨国公司,85%为国有企业,而美国大部分是股份制或私营企业。因此,在美国主导的TPP规则中,提出了平等竞争、政府监管的透明性与一致性、政府采购的公开性与无歧视性原则,并且对国有企业提出了私有化等要求,目的在于削弱中国跨国公司中的国有企业竞争力。这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及其海外发展提出了挑战。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优惠原产地规则是享受自由贸易区内优惠待遇的条件。进口到区域内的商品必须满足原产地规则,才能享受区域内的优惠关税待遇。然而打着自由贸易旗帜的TPP,却提出了“彻底”的原产地规则。以服装业为例,要享受原产地优惠,从纺纱、织布、裁剪到缝制一系列环节,必须均在TPP成员国内完成。这无疑会破坏现有的全球价值链规则体系,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制造国与出口国,美国与日本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近年来,受劳动成本上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汇率波动、出口替代等影响,我国纺织业出口下滑。2014年之后,尽管总体来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际占有率远高于TPP成员国,但TPP成员国中秘鲁、马来西亚、越南、智利等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竞争优势也在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2911亿美元,同比下降4.8%。美、日等TPP成员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进口需求,可能逐渐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我国可以通过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抵消TPP原产地规则对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贸易转移效应。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的替代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要素禀赋理论放宽假定,得出了对外投资对国际贸易全面替代的结论。在罗伯特·蒙代尔的替代模型基础上,根据流动与非流动要素是否存在互补关系,马库森认为,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是相互补充的,也可以是相互替代的。据此,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抵消贸易壁垒和原产地规则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我国应加大对TPP成员国的直接投资,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强强联合,推进产品的创新、技术、品牌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向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绿地投资,可规避原产地规则。如何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具备实力,同时也需要国家做好后盾。比如设立与TPP相关的机构,以便于我国企业加深了解TPP成员国的投资环境。在融资方面,我国政府应给予对外投资企业以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直接、方便可行的融资渠道,为其开展对外投资保驾护航。
轮轴—轮辐式自由贸易协定 截止到目前,中国已经签署14个贸易协定,涉及国家或地区22个。TPP成员中的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智利、秘鲁、文莱(东盟)、马来西亚(东盟)、越南(东盟)都已经与我国签署了自贸协定,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没有与我国签署自贸协定。中日韩自贸协定第十轮谈判也正在进行。中国与TPP成员中的上述8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中国因此成为了轮轴国,其他的成员国成为轮辐国。一方面,在轮轴国会产生产业集聚作用,很多轮辐国将通过轮轴国与其他轮辐国建立经济联系,这样将保证中国在东亚中间品贸易的枢纽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可以通过在上述国家投资设厂,以满足TPP的原产地规则,进而享受区域的优惠待遇,从而不至于失去原有的市场。
另外,中国也应加快多边自贸区协定的谈判。由于担心被TPP边缘化,像印度这样难以满足TPP标准的国家,也正积极寻求提高亚洲市场的参与度,中国应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进程,以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相比TPP,RCEP的标准适合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其成员的GDP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已超过TPP成员国的GDP之和。
激活内需:从组装者到消费者 经济体由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的转变,由于边际资本报酬递减,技术差距与发达国家逐渐缩小,以及低生产率的农业向高生产率制造业重新分配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等问题,将会导致经济增速的放缓。针对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推行了再平衡发展战略。即由出口导向转为扩大内需,生产方面开始由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度比较高的产品转为进口替代,而且正在逐渐加大与需求相关的服务产品的进口。这种再平衡发展战略不仅是一种结构性转型,而且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将有利于我国成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最终消费品的吸收地。
Park和 Shin的研究显示,中国从邻国进口的一部分产品,是用于组装和再出口到美国及其他市场的零部件和组件;但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最终产品,并且比例在上升。这说明中国的进口正从零部件向最终商品转化,中国在逐渐成为一个消费者而不是简单的组装者。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作为有13.7亿人口的大国,其消费能力将非常惊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购买力,已经使中国成为对亚洲国家最终产品而非零部件的需求源。总之,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引擎。这种变化将逐渐减少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外贸依赖,增强东亚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循环体的自我成长性,提升中国在亚太区域中的产业地位。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使TPP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不确定性,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亚太依然是美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用新的区域贸易协定规则是美国获取最大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必然工具。因此,我国必须未雨绸缪,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政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亚自贸区原产地规则对中国在区域中产业地位的影响研究” (14AGJ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