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王殿常: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学习时报 王殿常 参加讨论

    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纵观世情、国情、党情,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科学执政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方式,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纵观人类发展过程,历史的长河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人类文明进程和变迁的角度看,大致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也有观点认为在农业文明前存在原始文明)两个阶段,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当代应对环境问题的思想资源,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
    更为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为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自然界作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资源,因而对人类具有生态价值,形成生态生产力。恩格斯认为,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体现于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一切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之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是互为共生的关系。
    从价值观看,建设美好世界是改造自然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人置于自然之中,人作为一种生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只能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沿着这样的逻辑和思路,就有了从理论通向实践的道路,就能找到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精辟的论断,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在哲学层面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贡献了中国智慧。
    生态文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没有现成的道路和经验可以借鉴,唯有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理论指导,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制度和办法。列宁晚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过深刻的思索,但有生之年没有来得及很好地付诸实践。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苦苦探索,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也走了很多弯路,甚至是遭遇了挫折。正是经历挫折,方显历史经验的弥足珍贵,方显党的英雄本色和伟大。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通过改革开放,经过长期摸索、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这个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偏高,重复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的严峻挑战,部分城市因空气污染引起的雾霾天气已成为政府和群众的心腹之患,太湖、滇池等水域的严重污染教训惨痛,有些地区土壤污染已影响到粮食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党最初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进一步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绿色的、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于创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制度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福祉,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和批示已超过200次之多,重视程度之高、决心之大、要求之严,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实际,借鉴西方文明发展成果,对于我国现代化道路该如何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发展,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这一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因此,共产党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后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生态需求越来越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的确,如果生态环境问题不能解决好,出现生态安全问题,很可能导致国内社会不稳定,国际地位受影响,甚至危及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最终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生态安全关系到执政安全。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指引下,积极投身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壮丽事业中去,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Tags:王殿常: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