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5/23 人民论坛网 史丹丹 王…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中心城市是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心城市的吸纳、辐射、中介、信息及配置等杠杆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摘要】中心城市是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心城市的吸纳、辐射、中介、信息及配置等杠杆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 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态势,我国各经济区域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保持了区域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进一步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后,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体系,推动区域经济提速增效。
    我国区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但也表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区域协调发展趋势良好,区域对外开放力度日益加强。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各区域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全力推行调结构和促改革的政策措施,降低了各项经济指标的波动速率,防范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平稳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除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外,各区域的诸项经济指标均为正增长,表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区域经济发展势头日趋向好。
    区域经济虽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但也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结构方面。首先,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皆保持稳步增长,但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上,各区域间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刺激下,各区域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按照产品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经济结构调整的情况看,区域内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未高度化,各产业的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仍未达到平衡状态。最后,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关系不平衡。近些年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区域内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不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逐步下降。
    区域经济不充分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总量方面。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总量不充分。中国的区域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总量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充分。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适中,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制约了现代化区域经济体系的建设。最后,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充分。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发挥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就现在的发展态势来讲,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树立了创新理念,但还在积极探索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方式方法。
    中心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心城市是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心城市的吸纳、辐射、中介、信息及配置等杠杆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心城市的配置作用。中心城市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和动力转换。首先,中心城市能够通过城市的规模和聚集效应,吸引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流动,增强了资源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供需中心,其自身的供需能力和结构,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态势下,中心城市可以推行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心,能够通过转换核心生产力要素,变革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当前区域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快区域经济的动力变革。
    中心城市的竞合作用。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协调。首先,区域内中心城市的竞争,激发各中心城市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增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区域间中心城市的竞争,增强了中心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政策的主动性,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其次,中心城市的合作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合作过程中,中心城市可通过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避免各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恶性竞争。此外,中心城市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和区域间中心城市的产业合作,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首先,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逐步下降,为追求较高的要素边际收益,中心城市的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会向区域内和区域间辐射,从而为区域内和区域间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其次,在中心城市生产要素辐射的过程中,中心城市的产业也会向区域内和区域间转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链关系,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推动了区域内和区域间产业的升级转型。最后,中心城市的生活、工作及教育等民生方式也会辐射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其他地区,能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建立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在中心城市建设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体系,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树立中心城市建设新理念,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强创新在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驱动作用,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使区域经济发展向技术进步型转变。全面推进区域供给侧改革,协调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供需动态均衡,让区域经济发展向结构均衡型转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使区域经济迈入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使区域经济发展向低碳型经济转变。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方式,开创区域经济开放的新局面,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区域经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让人民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提高人民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体系,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构建阶梯分布的中心城市空间体系,设置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主体的中心城市建设格局,打造分散化、网络化和多节点的全国中心城市网络,增强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配置、竞合与辐射作用。建设创新引领的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实现中心城市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重点提高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拓展中心城市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知识外溢效应。建立协调联动的中心城市发展体系,培育和发挥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心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构建多元高效的中心城市开放体系,发展高质量的开放型城市经济,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水平。
    (作者单位均为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新华网,2018年1月31日。
    ②胡凡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专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③刘治彦:《国家中心城市怎样引领区域发展》,《人民论坛》,2017年第20期。
    ④潘青、费利群:《城市转型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经验镜鉴与方向》,《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第25期。

Tags: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