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发展策略(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金融与经济》2012年第4期 李德 参加讨论

摘要: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仍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金融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化改革和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改革,结构调整

一、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一)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
    
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初期,人民银行主要运用再贷款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管理两大重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恢复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再贴现制度,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2003年4月,人民银行推出中央银行票据,丰富了货币对冲工具。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有序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2007年1月4日,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积极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货币政策开始由适度从紧转向适度宽松,自2008年三季度后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年,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逐步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进入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年2月,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百分点。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2011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2012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9.5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狭义货币(M1)余额27.80万亿元,同比增长4.4%;流通中货币(M0)余额4.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一季度净回笼现金1154亿元。2012年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60.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5%;人民币贷款余额5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一季度增加2.46万亿元,同比多增2169亿元。2012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6%;201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同比增长8.1%。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增长计划色彩浓厚,市场活力不足,因此,1977年至1981年经济周期位势较低,为8%。1982年至1990年,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关系逐渐理顺,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周期位势升至9.8%。1991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增长活力,经济快速发展,1991-1999年经济周期位势升至最高点10.7%。2000年以后,外需推动力不断增强,房地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化等带动经济仍较快增长,2000-2009年经济周期位势为10.3%,比最高点回落了0.4%。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措施,带动了2010年经济出现反弹,但2011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措施逐步退出,经济呈现回落态势,经济周期位势下降。
    虽然2012年一季度GDP增长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但8.1%的增速并不低,今年我国的计划发展目标是7.5%,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比较高的速度。今年3月份英国共识公司预测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是2%;欧元区是-0.3%,日本是1.7%;新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是印度,一季度增长6.4%,也远低于我国。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有利于缓解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同时调整结构也会导致经济增速适度回落。目前货币条件得到一定控制,农产品和绝大数工业品供应充分,因此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还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保持适度较快增长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2012年以及以后一段时期,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货币政策要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不确定性,一个最大不确定性还是经济复苏的进程问题,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引起的有关欧洲经济和金融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和分析。此外,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国际影响在最近占比较主要的因素,但同样也不能忽略我国自身内部经济的一些因素和矛盾。我国经济规模大、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存在下行的压力,特别是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等,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灵活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约束,进行利弊分析,其中要特别关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政策的协调。
    二、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模式均面临转型压力,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增大。从国内看,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开始减少甚至消失,人口老龄化将逐步显现。它必须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世界1/5的人口,因此,增加了控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难度。
    (二)金融宏观调控面临挑战
    
从当前各类涨价因素看,一定时期内通胀压力有所下降,但需警惕物价的波动。从国内看,趋于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在较长时间构成价格上升的推力。在国内外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预期汇兑收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一段时间内预计我国仍将保持外汇资金净流入格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美国仍然面临高赤字问题,日本财政赤字则在进一步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极度宽松的国际货币条件短期内难以改变,大量资金仍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
    近年来,由于我国进出口基本保持一定顺差,加上经济前景看好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导致外汇持续流入压力较大。最近一段时期,由于采取“稳出口、促进口”,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原因,贸易顺差开始减少,但我国外汇储备存量较大,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31811.48亿美元。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被迫购汇投放基础货币,同时不得不采取大量吸收流动性的操作手段,进行冲销干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受到削弱。
    货币创造机制发生了变化,增大了准确统计货币供应量的难度。一是随着居民储蓄存款从银行体系大量分流,商业银行传统的货币创造机制受到影响,货币供应数量和构成发生明显变化,难以通过现行口径进行准确统计。例如,银行理财产品年发行量超过万亿元,但却未被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可能导致有关指标失真。二是金融宏观调控“盲区”增多,现有调控工具作用受到限制。数量型工具主要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但对银行体系外资本市场、民间借贷、外商投资等金融活动及不占用银行流动性的银行表外融资等业务影响比较有限。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也进一步降低了数量型工具调控能力。价格型调控工具效力难以有效发挥。目前我国仍对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实行上、下限管制,银行则普遍通过各类创新业务对现行利率管制进行突破。尽管这些经营行为提高了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利率政策效应有效发挥。
    我国金融系统积极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加强,但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资金链脆弱等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一定程度上由于银根紧缩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受劳动力、原材料、资金成本上升和部分企业转型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盈利空间明显缩小。中央银行虽然多次加息,但由于通货膨胀率较高,抑制了居民存款的积极性。
    (三)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转型和防范风险等问题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加大流动性控制,以及金融脱媒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资本补充、流动性和盈利等都面临较大压力。我国监管部门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2012年以来,银行公布的再融资计划已接近600亿元规模,加上去年积压的融资需求,中国银行业今年再融资规模或达2000亿元。2011年前三个季度,我国16家上市银行净利差收入高达1.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0%。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普遍维持在1%左右,而我国银行业存贷款利差超过3%。我国银行业经营上过分依靠存贷款利差仍在延续,因此银行有较高的放贷冲动。银行前期进行的表外信贷活动也可能会引起潜在冲击。
    海外中资金融机构面临主权风险、法律风险;由于海外营业性分支机构数量少,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制约了融资服务。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提供融资承担较大的汇率风险。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以及监管、会计等制度因素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累积。
    (四)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全球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但我国社会融资格局还是以银行业的信贷服务为主体。2011年企业部门通过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只占20%左右;全部贷款余额约55万亿元,全部股票市值和公司债券余额约26万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银行业为92%,保险业和证券基金业只占8%左右。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仅为3.1%。
    (五)金融服务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东部地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到60%左右。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满足小企业以“短、小、频、急”为主要特点的融资需求。小型微型企业本身的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很难通过公开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四家大型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刚刚起步,作用有限。目前,农户信用贷款比例较低,大部分为抵押或担保贷款,很多农户难以提供充足的担保物,制约了农户贷款的增长。
    三、在复杂环境下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策略
    (一)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
    1.构建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第一,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明确中央银行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考虑借鉴欧盟的做法,成立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银、政、保等监管机构以及财政部参与的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评估系统性风险,研究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有关工作。第二,逐步采用审慎工具,主要包括运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贷款数量控制、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以及会计标准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第三,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拟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强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监管。
    2.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关注度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更加关注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进一步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开市场工具和操作方式,更好地发挥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作用。有效发挥再贷款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合理安排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更有效地加强流动性管理。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利率体系建设,提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基准性,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加强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评估,引导其不断完善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依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原则,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入均衡管理体制,完善对外债权债务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坚持“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职能定位,完善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确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松紧搭配,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

Tags: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发展策略(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