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李德: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改革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李德 参加讨论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金融运行显露出积极因素,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金融运行状况
    (一)经济运行显露积极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措施,拉动了经济反弹。但2011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放缓,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我国一些经济刺激政策措施逐步退出等方面的影响,经济呈现回落态势。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2012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9%,比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11月以来首次跌破50%,创下9个月新低。
    目前,虽然世界经济形势的表现状况并不乐观,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但我国政府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经济运行已经显露出积极因素。
    一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特别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且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省市,实施一系列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中央财政投入268亿元,以贴息方式支持企业技改。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目前民间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62%,增长速度高于国有投资。实施“节能家电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启动部分大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给排水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二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回升。2012年上半年先后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6、7月份先后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虽然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但从流动性状况和我国货币增长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增长还是处于适度水平,说明货币政策已经逐步回归常态。8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28.57万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M1增速较低主要与经济增长缓中趋稳、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相对平稳期有关。除了货币供应量增速较为平稳外,8月金融数据还显示了另外一些特点。首先是8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增长。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0.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039亿元,同比多增1555亿元,表明项目审批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也在加快,从贷款需求增加上可以看出,经济回升具有动力。其次,社会融资规模依旧保持较高水平。2012年1~8月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0.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915亿元。8月份社会融资总量达到1.24万亿元,较7月份的1.04万亿元再次有了明显增长。
    三是投资、消费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2%。从环比看,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33%。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6%,增速比1~7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1%。2012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2%,环比增长1.28%。
    四是从政府调节经济政策来看,还有较大空间。今年1-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9%。8月份,CPI同比上涨2.0%。因此,我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政府仍有很多政策工具。强劲的政策调整将有效增强市场信心,打破去杠杆化与去库存化的机制,从而使宏观经济看到反转的曙光。
    (二)稳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
    从表面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受到外部环境不佳的冲击,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则是因为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重要关口。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市场为我国消化了过剩产能,出口一直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欧债危机持续、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外需迟迟无法重振,因此目前要着力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内需由消费和投资两部分组成,近年来,在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但在过去几年推动消费增长的两大领域,即房地产和汽车逐渐退潮后,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很快弥补上述两个领域的下滑,而通过财政刺激消费也受累于吃紧的财政收入而日益趋于疲软,于是投资将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摆脱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原有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动力更趋均衡;同时进一步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深化金融改革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金融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金融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一)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金融调控和监管不断加强,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011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0%;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0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7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额为6.01万亿元。截至2011年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882家,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
    我国逐步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2011年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位;我国债券市场余额的排名为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二位。我国期货成交量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全球交易所市场黄金现货交易量中位居第一。
    我国金融业坚持深化金融对外开放,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目前,银行业已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证券业除了履行所有承诺,还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保险业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责任险的限制外,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重大进展,双边本币互换稳步推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中取得重大进展,我国份额占比上升至6.394%,排名从并列第6位跃居第3位。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与修改,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二)金融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1.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
    我国加快金融发展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模式均面临转型压力,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增大。我国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在国际金融标准制定、国际金融治理等全球金融问题上将承担更多责任。
    从国内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调节大国开放经济的金融政策框架。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在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外汇净流入增加较多导致货币被动投放压力仍然存在。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开始减少甚至消失,人口老龄化将逐步显现;必须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2.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社会融资格局还是以银行业的信贷服务为主体,间接融资占比很高,集中了过多的风险。2011年企业部门通过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只占20%左右;全部贷款余额约55万亿元,全部股票市值和公司债券余额约26万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银行业为92%,保险业和证券基金业只占8%左右。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东部地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到60%左右。
    近年来,金融系统积极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加强。截至2011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含票据融资)已达到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但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资金链脆弱等问题。银根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满足小企业以“短、小、频、急”为主要特点的融资需求;小型微型企业本身的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很难通过公开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四家大型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刚刚起步,作用有限。目前,农户信用贷款比例很低,绝大部分为抵押或担保贷款,很多农户难以提供充足的担保物,制约了农户贷款增长。
    3.金融业粗放经营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我国金融业粗放经营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需进一步完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压力较大。在利率市场化、加大流动性控制以及金融脱媒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银行资本补充、流动性和盈利等都面临较大压力。我国监管部门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大从资本市场融资的力度,造成资本市场压力较大。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普遍维持在1%左右,而我国银行业存贷款利差超过3%。我国银行业经营上过分依靠存贷款利差仍在延续,因此银行有较高的放贷冲动。这种情况使得信贷有可能被投放到产出率较低的投资领域,银行信贷风险上升。
    4.金融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走出去”存在较大的风险。海外中资金融机构面临主权风险、法律风险;由于海外营业性分支机构数量少,制约了融资服务。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提供融资服务时承担了较大的汇率风险。
    二是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占62.62%。地方政府短期内平台项目开工过多、投入金额过大、资金使用及回收周期过长,导致项目未来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银行理财产品蕴藏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3)房地产金融风险。自“新国十条”以来,各种遏制炒房政策如限购、停止第三套房贷款、提高第二套房贷首付和利率等,都可能长期执行。总的来看,房地产开发商资金状况已经出现了严峻的情况,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引发的系统性风险。(4)民间借贷引发系统性风险。近来,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开始爆发民间借贷违约潮,并呈现全国蔓延的趋势。民间借贷中的很大部分钱是来自于银行,在民间借贷失控后,银行可能会出现呆坏账。(5)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以及监管、会计等制度因素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累积。
    (三)深化金融改革和提升金融业竞争能力
    1.继续深化银行机构改革
    (1)推进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从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共生并存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国际性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大型商业银行未来战略转型将围绕两项重点任务展开:持续深入推进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和董事会责任,推动建立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推进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控长效机制建设。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银行机构结合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十二五”时期将加快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基础,这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是扩大内需的主导力量。2011年中国的汽车拥有率为每1000人44辆,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35辆。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首次超过50%,达到51.3%,比200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期内每年城镇新增人口仍将在1000万人左右,产生约300万套新增住房需求。依靠市场调节推动产业调整是提升经济内生增长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仍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导;而工业制造业又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重化工业发展将以重加工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为主导;而这些改造升级活动会增大对技术装备的需求,带动装备制造业等重加工业加快发展。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会加快发展,这些领域都需要金融加大支持力度。
    (2)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逐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的法制环境,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形成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工合理、相互补充、良性发展的格局。
    (3)继续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任务:加快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寻求内生性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强化资本管理,继续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中小商业银行未来需要更多地从提高运营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加快业务模式转型角度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加强核心资本内部积累能力;要思考如何转变通过信贷资产扩张来发展的老模式,加快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等低资本占用业务的发展速度。
    二是许多中小商业银行在一开始进行同质化的竞争,但近几年走差异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多数银行选择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并在投行、贸易融资、私人银行、托管等新兴业务上竞争激烈。此外,许多银行也强调走科技银行的发展之路。
    三是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和社区金融服务机构,设立和完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如小企业信贷中心、小企业事业部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积极推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方式;简化业务流程,从机构审批、产品审批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小银行增加小企业服务网点和产品。积极推动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专门面向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此外,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直接融资;通过加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人民银行的合作,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
    2.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1)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
    (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做实资本,服务‘三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总体稳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省联社履职行为。
    (3)加快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深入研究和探索将农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林地使用权)用于贷款抵押。加强信用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支农贷款担保机制。当前,农户多种经营贷款需求猛增,因此,应引导鼓励涉农金融机构适度提额度、改周期、增服务;简化贷款办理流程。加强电子银行、网络银行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4)积极支持农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和大力推广适合农村与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
    (5)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金融机构的“三农”贷款贴息、减税、奖励等措施。继续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和信用环境建设。
    3.促进保险业深化改革与发展
    着力优化保险业组织体系,形成市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格局。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鼓励开展资产管理产品创新,支持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培育保险市场,不断丰富保险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
    4.促进金融市场在创新中规范发展
    (1)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一是推进机构改革发展。积极支持证券公司做优做强。鼓励证券公司以合规经营和控制风险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证券公司通过上市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支持证券公司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优质服务。支持期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规模和实力。健全证券期货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发展资产管理机构,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机构。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参与资本市场。
    二是大力发展多功能、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
    三是继续深化股票、债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扩大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品种创新。积极探索发行方式创新,进一步弱化行政审批,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完善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提高发行定价的合理性。健全退市制度,坚持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投资者回报机制。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推动债券市场创新,在现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基础上,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期限结构。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积极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主体。建立金融衍生品监管法规体系。
    (2)继续发展货币、外汇和黄金市场。大力推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管理制度,优化货币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中介机构。鼓励货币市场工具创新,拓宽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稳步推进外汇市场建设,丰富外汇市场产品,完善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推动黄金市场稳步规范发展,改进黄金市场服务体系,完善黄金市场仓储、运输、交割和黄金账户服务体系。
    (四)坚持金融改革和维护金融稳定“两手抓”
    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认识到,金融改革、金融安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要“两手抓”。
    一是构建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逐步采用审慎工具,主要包括运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二是防范金融风险应注意“疏”、“堵”结合。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和货币供给增长较快,但一些经济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不够,这种情况反映了金融发展和金融政策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当前一些资金的瓶颈问题仍然没有妥善解决,例如在农村,土地、房产都没有办法抵押,所以资金支持很难到位。因此,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才会随着提高。此外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和直接融资的作用。
    三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加强监管。金融危机过后,G20、IMF、BIS等都提出了很多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目前我国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但实际上金融机构的综合业务已经做了很多,包括理财产品、衍生产品等。因此,需要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另外,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鼓励金融创新。推动实施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不断优化监管工具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方法和操作框架。加强证券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强化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和完善金融安全网。
    【参考文献】
    [1]祝宝良.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J].中国金融,2012,(9).
    [2]刘强.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7).

Tags:李德,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改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