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徐义国:金融要素如何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7月28日)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对上海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相应部署,举全市之力,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的新途径,积极构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应该指出的是,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对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需求显著的系统工程,金融要素非常重要,但还需要财税优惠、法律制度和人才引进等诸多配套政策举措的协同并进。在机构引进和培育方面,除了金融中介,产业中介和法律会计中介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在具体操作思路和政策取向上,金融促进的着力点除了中微观层面的行业、企业或项目的科技创新,宏观维度的集聚辐射示范意义的中心效应亦是题中应有之义甚至更为关键。在空间定位和中心实现的角度理解,“具备国际影响力”无论在语义还是在实践评判上,均不一定等同于“全球中心”。 
    目前,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天津等兄弟城市相比,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尚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等基础条件的得天独厚使其领先成为大概率事件。其中,人才、技术、制度和资金等诸多要素的匹配协同至关重要。因为,从科技资源到创新资源、从基础雄厚到产业领先,均不一定是必然逻辑。 
    发挥金融要素促进作用需要优化制度供给 
    对照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两个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进程,金融要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是完全市场化模式,而中关村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在现阶段上海尚属于后者。据此,建议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包括: 
    1.优化制度供给:集成、统筹与协同推进 
    (1)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既有优势,设立统筹领导和协调机构,集成各方力量,加强政策和资源协同,完善顶层设计,形成发展合力; 
    (2)会同中央有关部委,制定金融促进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指导意见。从具体操作层面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创新实践打开政策空间; 
    (3)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机遇,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先行突破和尝试,将科技企业作为创新的标的物,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2.改进机构策略:专设、引导与扶持并举 
    (1)在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内设立民营化、区域化的科技创业银行,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2)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作用。倡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沪分支机构设立科技金融处,实行单独考核,定向支持科技创业企业; 
    (3)商业银行对科技创业企业的贷款实行单独考核。制定尽职免责办法,为信贷人员支持科技企业松绑加力;提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联合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展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 
    (4)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一批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 
    3.加强市场培育与鼓励产品(服务)创新:多层、多元与可持续发展 
    (1)完善和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第一,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上海市科技创业企业数据库。入库企业可享受银行信贷“绿色通道”政策,政府依据企业信用状况给予政策扶持,形成支持科技创业企业融资的普惠制措施。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科技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探索设立由政府出资控股的集信用评级与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型企业征信中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科技企业发起设立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促进科技企业增信的社会组织。第二,优化区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环境。加强金融权益保护制度与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业务行为,提高金融行业服务质量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水平,防范金融业务创新带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潜在风险。构建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解决金融消费纠纷的渠道和途径。第三,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2)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发挥金融工具协同效应,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型企业全链条股权融资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同国家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合作,建立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加强与国家引导基金的合作,同时注重与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合作,带动建立专业化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结合国资改革,建立科技金融集团; 
    (3)推动科技企业开展科技众筹融资试点。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项目、小微科技创业企业利用众筹方式融资,给予必要的扶持; 
    (4)建立科技债券市场。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一对一”辅导,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公司债、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债务融资增信机制,降低科技型企业债务成本和债务融资风险,稳步扩大科技型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试点; 
    (5)建设科技要素市场。充分利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未来的“战略新兴板”,为科技企业股权和知识产权流通服务。加快发展区域性产权、股权、技术产权和资源要素市场。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优化要素市场准入门槛、参与主体资格、交易产品、交易方式等。积极开展各类新型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完善区域性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托管和流转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知识产权质押项目提供重点支持。加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建立保险、担保、投资、融资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平台,探索专利许可、拍卖、出资入股等多元化价值实现形式,支持金融机构对质权的实现。探索备案发行知识产权专项债券,支持发行知识产权信托产品; 
    (7)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拓宽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渠道。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线上线下资源优势,发起或参与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电商金融、众筹融资机构和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在规范基础上创新金融服务。支持规范的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深度合作,整合资源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培育衍生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结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链联盟,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8)加快推动科技保险发展。 
    4.深化区域科技金融合作:共享、辐射及合力发展 
    (1)进一步推动上海及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推动信贷市场一体化、金融信息服务一体化和要素配置市场一体化,统一规划金融资源开发、金融设施配套、金融市场开拓和金融政策,建设金融同城,形成聚合金融模式。鼓励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各城市建立分支机构; 
    (2)进一步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深化区域内金融业在机构、市场、业务、人才和监管等方面的合作,打造经济紧密合作区。推动开展金融信息共享、金融监管和金融债权司法保护合作; 
    (3)进一步提升上海科技金融创新国际化水平。加强与我国香港、台湾和美国硅谷等地在科技金融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双方在业务创新、风险管控、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空间和领域。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参与上海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提升上海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与香港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国际交易机构的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作用 
    相应地,应有的配套保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设统筹机构,完善创新指导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强化指导协调、督察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要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共同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 
    要建立市级各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充分整合现有政策资源。随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启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已经或将陆续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虽然这些政策都会对创新中心建设起到明显作用,但是现有的一些政策还缺乏具体的落实机制,有的政策之间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增强政策合力。对此,需要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之下,一方面由新的领导机构统筹和全面梳理各部门已有的政策措施,取消已经落后或者不适应新形势的政策,并且避免已有政策的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政策的协调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尽快出台更加系统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 
    争取中国人民银行及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有关部门的密切指导,建立及时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适时组织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 
    其次,优化政府的服务与引导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型城市的治理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向创新型城市演进的初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作用。目前,上海正处于创新中心建设的起步阶段,要实施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政府要在如下两个层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营造创新制度环境,构筑激励机制,凝聚创新人才,促进创新主体的发育、成长和互动,使城市成为创新的沃土;二是科学布局城市创新空间,促进创新的健康发展。上海各级政府应该努力整合各部门的力量,不断调配资源以满足建设科技创新的各种需求,政府要变革管理模式,引导社会各部门主动参与城市治理,使城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创新力量结合,实现城市治理的过程与结果互动,最终推动建立可持续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第三,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市场化建设。创新不是技术行为,也不是政府行为,而是市场行为,是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将技术和产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及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成果与市场相结合,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克服投资的边际效应递减的制约,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复杂系统行为。实现这一行为的前置条件是必须具备有效促进创新的市场机制。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在初期由政府主导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务必重视市场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四,发挥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科技中介服务是指与科研、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交易、经纪、咨询、评估、代理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创业服务等活动。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中介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为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体制、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充分发展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同业交流、跨行业协作和市场开拓活动,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共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按照“整合、集成、提升”的思路,建设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加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努力形成孵化、投融资、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科技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网络,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开展企业诊断、企业策划、技术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综合服务。 
    第五,建立创新中心实现程度的评价机制。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适时对创新中心实现的程度进行评价分析,以认清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找准问题,修正偏差,按照既定的创新中心发展方向,推进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结合上海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对创新中心实现状况的测评机制,对上海市创新中心的实现程度定期进行判断,并与国内主要城市进行比较,认清上海在国内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地位、水平及差距,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及对策。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创新中心实现程度的评价机制将是科学、系统地推进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中心治理的重要决策依据。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进行的前提,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全面反映创新中心的状况,不仅是现状,还包括发展潜力和远景预测。 
    第六,完善专家咨询与风险控制机制。一方面,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服务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促进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高效的专家咨询制度,既可以包括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也要与国内高校和著名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合作,为市政府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出谋划策,促使创新中心建设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并且通过专家咨询和监督,探索政府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要改善监督和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约束与控制。应构建各级地方政府、各经济主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等之间更加合理的协调配合机制,要强化区域监管协调,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区域监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实施力度和时机选择予以充分重视。二是加强区域内各主管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协调监管,以保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创新活动有序推进,互促发展并控制风险,共同促进创新体系和机制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第七,构建全视角信息化支持平台。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有更加完善的信息支持平台的服务。首先,是进一步优化对创新的管理信息环境,建立政府和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与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要进一步提升各部门推动的创新活动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宣传服务功能,在建立各类专业创新体系数据库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形势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还要继续完善对创新市场体系的风险预警指标和监测指标,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防控预案,形成高效的风险通报和信息传递机制。其次,要建立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Tags:徐义国,金融要素如何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7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