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银行信贷规模为何难控制(易宪容;12月5日)

http://www.newdu.com 2018/3/18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从1998年开始,央行就基本不采用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工具了。然而,最近这一工具又被重新使用。因为,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增长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季度,新增贷款就达到1.42万亿元,二季度达到2.5万亿元,三季度达到3.36万亿元,到10月更是达到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69%,M2增长18.5%。
    也就是说,尽管央行今年以来已经五次上调存贷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87%,贷款利率达到7.29%),九次上调准备金率至13.5%,但是商业银行信贷狂潮依然没有消退的迹象,许多商业银行在三季度就已经完成了全年预定的指标。
    从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9月末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3%,其中多数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速均超过20%。这不仅脱离了央行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更超过了银监会规定的15%的限速目标。
    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为什么会不断突破现有的限制而创新高?对此,只能从商业银行信贷供求关系的内在性来分析。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也就是说,利率水平特别是真实利率的高低,决定货币信贷特征与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以来国内货币信贷的特征(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存款活期化进一步持续、银行贷款快速增长等)基本上与目前国内较低的真实利率水平有关的。过低的真实利率对中国消费、投资、名义总需求、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资本价格具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表明,自1990年以来中国真实利率存在较强的波动性,而从1996年以来中国真实利率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2004年上半年真实利率进入“负利率时代”,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各种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负利率也成了近期宏观经济过热和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动力。
    一般来说,名义利率代表了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而通货膨胀率代表了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之比构成真实利率。真实利率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居民持有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的比例。当预期真实利率较低时,居民消费需求和存货需求会相应增加,从而在产品市场上表现为购买商品时的“买涨不买跌”。真实利率波动导致居民对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需求发生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实物资产价格、通货膨胀和货币流通速度发生波动。
    真实利率为负,其实就是银行债权人向银行债务人的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及居民更有动力来减少存款、增长贷款。而大量贷款增加后,大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就会从银行体系流向资本市场,从而推动股市、房市价格不断上涨。而资产价格的上涨反过来拉动了房地产贷款的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尽管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在高位徘徊,而且购房贷款增速加快。9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4.6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410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比上年同期快5.2个百分点。居民购房贷款余额2.8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924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其中61.4%的个人房贷由中、农、工、建四家商业银行发放。据了解,个人房贷的增量占到四家银行新增贷款总量的61%以上。
    银监会最近在检查中发现,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三假一高”的情况。即“假按揭”,指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得银行开发贷款,利用假按揭套取银行资金;“假二房”,是为了逃避第二套住房要交的40%首付款和利率上浮10%的规定,将实际购买的第二套房以其他人的名义购买;“假90”,是为了帮助购房人获得20%的低首付款,银行向实质为“悬空房”、“联通房”的假90平方米住房发放80%的购房款。所谓“一高”,就是对房价“高评估”,通过中介虚假评估,形成高估的房屋或土地价格,并以此作为银行抵押和放贷的基础。
    再从银行信贷的供给来看,最近几年银行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是与目前采取的信贷政策有关的。这种银行信贷政策不仅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利差水平,也决定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水平主要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与竞争状况等因素决定,是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竞争均衡的结果。在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利差水平基本上是由央行来调控的。
    对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有人说高了,也有人说低了。应该说,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利差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成了那段时间里,国内银行经营状况不好的原因之一。但是,从1999年以来,银行利差水平不断上升,而且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商业利差水平上升,当然有利于这几年国内商业不良贷款的核销,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但是,在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持续几年的利润高增长和不良贷款“双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也就成了商业银行最好的赢利模式。
    可以看到,从1996年起,国内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基本保持在3%以上的水平。特别是从2002年2月21日起至2007年7月20日,央行一直将活期存款利率维持在0.72%,而同期贷款利率上调了7次。由于从1999年以来活期存款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由1999年所占比重为24%左右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不断地扩大。与2005年相比,2006年多数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与毛利差均有所增加,前者为2.5%左右,后者达到了3.6%以上,个别商业银行甚至达到了4%以上。早些时候,一直有人说中国银行的发展就在于如何改变目前的赢利模式,发展更多的中间产品。然而,在这方面,不仅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缓慢,就连国外的银行进入中国后,也改变以往在本国的经营模式,更重视扩大信贷业务而不是中间业务。目前,无论国内商业银行还是国外法人银行,赢利有90%以上来自于信贷业务。因为,在他们看来,银行信贷业务赢利最好、风险最低。可以说,利差水平被人为扩大,也成为近几年宏观调控效果不佳的关键。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得不到遏制,问题出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上。一是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水平过低,甚至于真实利率为负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使得银行信贷需求无限放大;二是通过管制的方式扩大银行存贷款利差水平(请注意目前中国这种利差水平是与国际上的利差水平不可比较的,因为中国的基准利率与国际的基准利率不同),从而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就能大获其利,商业银行岂不加大信贷规模扩张的速度?因此,要改变国内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现象,就得从这两个核心方面入手。
    

Tags:银行信贷规模为何难控制易宪容;12月5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