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在经历了持续5年左右的缓慢扩展和走势低迷之后,终于在2006年出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转折,上证综指从1100多点一路攀升,最终报收于2675点,全年上涨幅度高达130.43%,股市总市值达到8.9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9.62%。可以说,2006年标志着中国股市迈上了一个高位平台。
一、2006年股市繁荣向上的基本走势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迈开了中国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此后,股票市场的一系列新制度新政策陆续出台,为完善股市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奠立了必要的条件。在此背景下,监管重心、市场环境、投资者结构、投资理念等方面发生重要嬗变。同时,尽管为了防范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信贷增长等过速,宏观调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流动性过剩状况依然严重,这给股市的快速上行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再有,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持下,人民币稳步升值,也给股市走强以重要的支撑。在这些条件下,中国股市在2006年走出了气势如虹的上涨行情。2005年12月30日,上证指数报收1161点,但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29日)则收盘于2675点,全年大涨超1514点,不仅在12月14日冲破了16年来的最高点(2245.55点),而且全年涨幅表现位列全球资本市场之首。
2006年的中国股市走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月份至5月16日,上证综指从1100多点上涨至1664.09点,为股价回归推动股市上行的阶段。在此期间,股权分置改革的效应开始释放,一大批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快速回升,其中,相当一部分的股价出现了翻倍现象,一些新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股价在复牌当日就出现了填满权的现象。之外,伴随着国际市场上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暴涨,A股市场上有色金属和新能源板块的股价也急速上行,相当多的有色金属和新能源产业中的上市公司股价涨幅达到3倍以上;同时,因为对股权分置改革后注入优质资产的预期,军工板块的股值不断得到挖掘,投资者表现出了极高的投资热情。
第二阶段,从5月16日至8月7日,上证综指最高达到1757.47点、最低回调至1512.52点,为大涨之后的震荡整理阶段。在此期间,市场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实行新老划断政策,新股开始发行,通过IPO发股融资的新上市公司功能登场,由此,要求投资者和股市进行调整;二是
中国银行上市,标志着大盘股发行的启动H股回归A股的政策开始实施,这也要求投资者和股市进行适应性调整;三是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以迂回方式实现股份上市,由此,券商借壳上市成为股市的一个热点题材;四是上港集团整体上市方案亮相,强化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预期等。
第三阶段,从8月8日至12月29日,上证综指从1547点一路推升到2657点,为股市高涨阶段。这一时期的股指高涨,以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推出和人民币明显升值的预期为背景,以大盘蓝筹股和银行、地产等产业中上市股票引领为特征。在一路上行的多方强劲推动下,一个个股指的历史高位被相继突破,股指回调的最长调整时间不超过3天,最大调整幅度不超过3%,这在16年的股市走势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二、2006年证券投资基金的跨越式发展
证券投资基金是中国股市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在股市高涨的推动下,2006年,证券投资基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有五:
第一,基金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共有90只开放式基金成立,首发总规模达到3947.31亿元。与此相比,2001-2005年的5年间,先后成立的165只开放式基金的首发总规模才4067.77亿份,因此,2006年开放式基金1年的首发总规模就接近前5年的总和。另一方面,单只基金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展,涌现出一批百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2006年发行的偏股型基金平均首发规模达到46.36亿,比2005年增加了近5倍;同时,大比例分红净值归一的老基金同样受到投资者青睐,南方和易方达基金公司各有一只老基金持续销售后规模突破百亿。这些新基金成为推动A股市场持续上涨的重要力量。2006年3月以后,投资基金发行规模快速扩大,虽然在6-10月份有所调整减少,但10月份以后,再次快速增加。这是引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新增额在10月份绝对值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基金品种之间出现明显分化。随着股指不断上扬,偏股型基金受到投资者集中关注。2006年共有68只偏股型基金成立,首发总规模为3152.70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742.89%。与偏股型基金相比,其他类型的基金发展则较为缓慢,其中,新设立的货币基金14只,首发总规模为426亿元;债券型基金7只,首发总规模为302.31亿元;保本型基金1只,首发规模为25.18亿元。
第三,基金的投资能力重新获得投资者认可。截至2006年12月22日,包括封闭式基金在内,具有可比数据的175只偏股型基金平均累计增长率达到了96.37%,其中,累计净值增长率超过100%的基金高达75只;排在前三位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上投摩根中国优势、上投摩根阿尔法等3只基金的累计净值增长率则高达150%以上。新成立的开放式基金总认购户数接近800万,基金被投资者广泛认同。
第四,围绕“高净值”,基金营销的创新不断。2006年中期,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基金分拆”、“基金复制”两大创新产品,南方稳健二号和富国天益分别成为第一只复制基金和第一只拆份基金,随后其他基金管理公司也推出了复制或者拆分基金,分别获得了数十亿份的认购,不仅丰富了基金产品类型,而且大大促进了基金销售。四季度以后,大比例分红净值归一的老基金受到投资者欢迎,十几家基金管理公司将其管理的业绩优异且规模相对较小的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其中,华安宝利配置的每10份分红10元),基金单次分红比例记录一次又一次被打破,大大激励了投资者认购证券投资基金的热情,有效推动了净值归一老基金新增资金规模的扩展,有两只老基金新增规模甚至超过百亿元。各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 “高分红+费率优惠+限量销售”三管齐下销售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五,基金的“封转开”。2006年首批封闭式基金到期,将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既“封转开”)成为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公司的共同选择。最先到期的基金??兴业基金在完成“封转开”全部程序后又新募集了18亿份,这一效应给其他的封闭式基金以积极影响,由此,随后到期的同智、景业等基金的“封转开”方案也获得基金持有人大会的顺利通过。
三、2006年证券公司的历史性转折
2004年10月之后,中国的证券公司经历了1年多的艰难调整,2005年全行业继续亏损,但2006年,在股市一路上行的背景下,中国的证券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扭转了经营状况多年持续亏损的局面,而且有效展开了业务转型,鉴此,可以说,2006年是中国证券公司经营运作的转折之年。这些转折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证券公司主要风险指标大幅下降。自2004年10月以后,在券商风险处置过程中,有关部门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证券公司的调整工作,主要形成了7种风险处置模式,即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吸收合并、证券类资产出售、关闭、撤销和破产重整。其中,除关闭、撤销两种方式外,大多数券商采取了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初,共有30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得到稳妥处置,全行业共化解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违规理财、挪用债券和股东占用资金等历史遗留风险指标总体压缩了90%,证券业经营秩序显著改善。到2006年11月底,证券公司数量已从2004年的130家下降至108家,其中,获得创新试点资格的证券公司18家,通过规范类评审的29家,创新类和规范类券商总数占证券公司总数的45%左右。
以7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发布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通知》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为标志,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制度在2006年逐步建立,未来券商的业务种类、业务规模将与净资本水平动态挂钩,净资本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券商能否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第二,扭亏为盈。2006年,证券公司扭转了连续4年的全行业亏损局面,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均创下历史新高。2006年上半年,证券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利润123亿元,盈利公司93家;估计到2006年底,营业收入和盈利数额还将增加1倍以上。
第三,金融创新推进业务转型。2006年,证券公司积极展开了客户资产管理、权证创设、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由此逐步改变了证券公司的盈利结构。尤其是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获得较大发展,目前市场上共有22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总规模已近300亿元,其中,偏股型集合理财产品11只,债券型与货币型集合理财产品11只,规范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正逐渐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
券商开发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了明显进展。2006年,招商证券的华能澜沧江水电项目、广发证券的莞深高速项目、国泰君安的浦东建设BT项目、东方证券的远东租赁项目等一批创新产品,为证券公司拓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收入和盈利的多元化探索了新的道路。
2007年,创新业务对优质券商业绩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证券公司在权证业务、集合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将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随着融资融券、指数期货、备兑权证等相关业务的推出,证券公司的业务转型和盈利结构调整将更加明显。
证券公司的QDII业务也可能在2007年破题。截至2006年10月,外管局共批准12家银行和1家基金公司共126亿美元的QDII额度。随着金融机构从事QDII业务相关法规的完善,证券公司QDII产品的推进速度将有所加快。
第四,证券公司的股份上市。2006年,已有多家创新类和规范类券商着力谋求通过借壳或IPO等方式实现股份上市。在证券业全面复苏和净资本管理的背景下,通过上市增加资本实力,以求扩展市场份额和获得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已成为许多券商的发展战略的主要选择之一。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业明确表示,支持证券公司做优做强,支持合规证券公司通过上市融资、定向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充实资本。
四、2006年上市公司的改革深化
2006年,上市公司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其中既包括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股权分置改革和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清欠,也包括实施股权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高管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上市公司的稳步健康发展。具体来看,主要表现有五:
第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基本完成。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6年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到2006年底,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只剩40家,占全部1421家上市公司的2.81%,市值比重只占2.15%。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股市投资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公司价值最大化成为共同目标,由此,将带来一个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第二,清欠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痼疾,曾有上市公司因此而严重亏损并引致退市。在2005年6月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的基础上,2006年2月,证监会专题部署清理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5月,证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清欠工作的通知》,要求清欠攻坚战年内务必完成。10月13日,证监会又作出“奋战80天,坚决打胜清欠攻坚战”的具体部署,决定对尚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采取立案稽查、查清主要责任人、督促落实最终清欠方案等三项措施。与此同时,《刑法修正案(六)》于2006年6月29日公布并施行,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最高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些规定,既给清欠工作以制度依据,也有效地保障了清欠工作的展开秩序。另一方面,清欠方式不断重新。2006年的清欠工作先后采取了全额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股权转让收入抵债以及与引进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结合等多种清欠方式,使上市公司清欠工作有了明显提速。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截至2006年12月21日,沪、深两市只剩76家上市公司存在资金占用,金额合计212.54亿元。同2005年末相比,2006年已有340家公司全部完成清欠,45家公司部分清欠,已清欠金额合计275.48亿元,清欠家数、清欠金额分别下降82%和60%。另外,沪、深两市完成股东大会审议程序进入以资抵债、以股抵债过户程序的公司为15家,占用额合计18.87亿元。
第三,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2006年,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高潮。截至12月20日,已有中国银行、大唐发电、北辰实业、广深铁路、中国国航、中国人寿等6家A股IPO公司属于H股公司的回归范畴,约占新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另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的A股和H股同时发行,推进了境内企业A+H股的上市模式形成。
第四,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2006年5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由此,上市公司再融资正式开闸,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截至12月19日,A股市场累计有41家上市公司公告实施定向增发,再融资金额达到649.66亿元,占股市再融资额的70%以上。同时,已经推出定向增发预案尚未实施的A股上市公司共163家,其中有13家已经获得核准,6家未获核准,2家被股东大会否决,2家撤回发行申请,其余140家待证监会发审委审核。
从其他再融资方式看,2006年采取公开向市场进行增发的上市公司有7家,融资规模为111.32亿元;配股融资3家,融资金额12.06亿元;10家公司发行了可转债或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金额合计142.87亿元。
从定向增发的方式上看,它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如华新水泥向全球最大水泥制造和销售商之一Holcim Ltd.全资子公司定向增发、福耀玻璃向高盛定向增发;二是通过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收购相关经营性资产来实现整体上市,如鞍钢股份、本钢板材、上海汽车等;三是绩差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置入优质资产,使公司经营业绩根本好转。
第五,实施股权激励政策。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不断趋于一致,由此,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障碍基本消解。在此背景下,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2006年9月底,国资委与财政部又联合颁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为上市公司指定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提供了政策指引。截至12月20日,沪、深两市已有4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其中,已有20家上市公司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无异议备案,17家上市公司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13家上市公司方案已付诸实施。
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要求更为严格。2006年已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中国有上市公司只有13家,占总数的比例仅为34.2%。其中严格按照《试行办法》设计股权激励方案的只有宝钢股份1家。
五、2006年的公司并购态势
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的制度障碍,凸显了上市公司中非社会公众股的市场价值,由此,收购上市公司非社会公众股、并购上市公司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契机和选择。2006年,在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展开股份并购并依此进一步展开公司并购,成为股市的一个热点。这一并购活动,有着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整体上市为目的的并购活动明显增加。全流通以后,公司价值以市值计算,大公司整体上市的动机显著增强。目前已有鞍钢、上海汽车、上港集团、包钢、白云机场等通过定向发行、吸收合并等方式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对资本市场而言,整体上市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大股东占款等诸多问题,还可以通过增加绩优蓝筹股优化资本市场的结构。
第二,出现了以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全流通之后,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发生控制权争夺的概率大增。2006年,银泰从二级市场增持鄂武商、百大集团的股权之争,都预示着未来并购市场的一个趋势。
第三,以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活动明显增加。典型的是中石化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整合。中石化控股1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部分公司的股权较为分散,部分公司壳资源已被转让,部分公司(如上海石化、仪征化纤等)通过继续保持控股地位。中石化试图通过股份收购对这些上市公司进行重新整合以提高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和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产业内整合也通过股份收购而展开。例如,宝钢大举并购其他钢铁企业的股份,不仅增强自身规模和实力,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还优化国内的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秩序。
第四,外资介入A股市场的并购力度加大。以前,外资并购大都在资本市场以外,而且并购后大都希望通过境外资本市场退出。全流通后,A股市场的退出机制逐步通畅起来,《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又为这种并购活动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由此,外资并购活动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
六、2007年股市发展的展望
2006年,中国股市以牛市为基本特征,受此惯性影响,2007年还将维持一个牛市的走势,但不论是上涨幅度、个股价格还是市场风险都将发生重要变化。具体来看:
(一)股市还将维持一个牛市走势的总格局,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为股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006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信贷增长过快的状况,央行也出台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状况,这些政策已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保障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中国经济还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将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在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总政策指导下,居民收入将继续稳步提高,消费增长还将保持强劲势头,估计还将维持在14%左右;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增长都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些因素决定了,股市进一步走好有着宏观经济面和微观经济业绩的支持。
其二,资金充裕将继续支持股市上扬。尽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紧银根,但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到2006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6万亿元,超额存款准备金依然巨额发生,这意味着社会上有着众多资金在寻求投资机会。承接2006年后两月的股市投资热情,2007年还将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股市,这给股市走高以重要的资金面支持。
其三,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依然存在。以人民币周升幅折年率计,2006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升值速度相当于年升值6~7%。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升值进程有可能加快,同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将继续支持人民币升值走势。在此背景下,中资上市公司的国际价值将逐步提升,这对国际投资者将继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由此,随着H股、N股等国际价值的显现,通过各种渠道介入A股投资的现象将进一步增加,这将推进A股的走高。
其四,上市公司业绩将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超过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期。在此之前,投资者主要的担忧在于,占A股上市公司利润比例较高的原材料行业和能源行业利润将在2006年出现大幅度下滑,从2006年第一季度报告数据来看,沪深300指数利润下滑13.4%,但中报和三季度业绩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三季报整体利润上升约18%。周期性行业如钢铁、机械、航空、汽车等行业的利润回升和金融、地产行业利润的快速增长,将支持股指的进一步上扬。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的并轨可能带来额外的收益。如果企业所得税并轨在2007年通过审议,2008年起正式实施的可能性较大。假定上市公司名义所得税率从33%并轨至25%,初步估算2008年沪深300指数的整体利润上升7%-8%。
其五,股改完成之后,上市公司大股东、投资者利益趋于一致。而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普及推广,上市公司高管与大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利益也趋于一致,代理成本显著下降;同时,相当多上市公司优质资产的注入也将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业绩表现。这种制度性红利在2007年将得到体现。
(二)股市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主要理由是:
其一,股市已在高位上运行。A股的整体市盈率在2006年11月底就已超过25倍,当时的上证指数离历史高点(2245.55点)还有一段距离,但在此之后的1个月内,上证指数又上升了500点左右,由此,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达33倍以上,且不说与美国、英国等股市的市盈率相比,就是与印度SENSEX指数的23倍市盈率、韩国KOSP200指数的11倍市盈率和香港恒生指数的17倍市盈率相比,也显得过高。“可以说,经过2006年的大幅上涨,A股指数的估值优势已经消失”(引自《2007牛市之路多曲折》,载《中国证券报》2007年1月4日);国际著名投资银行??GP摩根也在2006年底针对A股的《2006:熊在等候》报告中指出:A股将在未来6个月内面临回调(参见《大摩“尖峰”预言:A股6个月内将调整》,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月5日)。中国有句老话“高处不胜寒”,A股的高位运行直接意味着投资风险和市场监管的风险都在加大。
其二,扩容压力依然不容忽视。2007年A股市场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扩容压力。且不说定向增发、配股等形成的新股上市,至少三方面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境内公司的IPO,从目前申请发股上市的情况看,其中,不仅包含一批商业银行和实体性公司的大盘股,而且包括相当多中小公司的股份;二是H股公司通过发行A股而回归A股市场,其发行数额也不可小视;三是2005年5月后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中按照10%的比例可进入流通的股份。这些新股总加恐怕不低于2006年的入市新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新股上市对股指上扬有着正面效应,但客观上也要求个股价格重新定位,由此,就个股操作而言,“挣了股指不挣钱”甚至“挣了股指赔了钱”的现象都可能发生。
其三,资金面状况已不如2006年宽松。在连续提高3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2次存贷款利率之后,金融面的资金过剩状况已明显不如2006年上半年。在2007年,央行依然可能继续通过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收紧流动性,由此,金融市场中的可供资金状况不容过于乐观。另一方面,随着股市一路上行的走势变化,在波动程度加大的条件下,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是否还将象2006年中期以后那样大规模介入股市也值得考虑。与此相比,股市对资金需求却在快速增长,除了股市扩容需要有足够资金予以支持外,股指期货的实施也要求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交易的需求。
(三)需要继续做好的几项工作
在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整合、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清欠和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后,中国股市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与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与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还远不是一个自由、法治、高效和具有足够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尚存在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问题。2007年的中国股市是迈上新台阶后的重要一年,要支持股市的长期走好,依然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其中包括:
其一,积极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立。目前中国股市中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特别转让市场均属A股市场,贯彻的都是A规则,因此,还是一个单一层次的市场。股票市场的多层次性是按照交易规则的多层次性划分的,要满足各类企业发股入市交易的需要,要调动社会各界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企业,必须建立有别于A股的新的股票市场。这一新的股票市场,在交易规则方面,应当明显有别于A股市场,因此,按照股票市场的内在机理,建立以经纪人为中心以证券公司网路系统为平台以存量股份入市交易为特征的新层次股票市场,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努力的过程。
其二,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在股市高涨、行情深化过程中,“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可能发生,一些急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可能被忽视或掩盖,为此,需要重视监管的强化,其中至少有三方面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投资机构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可能抬头,为此,迫切需要强化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责任,科学界定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的行为方式,提高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的识别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惩治内幕交易、打击市场操纵的量法标准,大幅度提高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的违法、违规成本。二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上市公司的清欠中尚未完全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防止大股东占款的再次发生等都需要监管部门提高警惕并选择有效措施予以治理和防范。三是证券公司的改革和发展。目前证券公司的良好业绩未必能够说明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治理结构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当程度上,只是市场行情好转带来的客观效应,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证券公司的合规性监管,防止某些证券公司在当前盈利水平上升过程中迷失方向,重蹈历史覆辙。
其三,积极推进监管机制的转换。在A股监管中,行政机制依然为主。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在市场机制尚未有效形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机制也是一个次优选择。但随着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继续强力贯彻行政机制就将引致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而A股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以行政机制替代市场机制所引致的。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应当着力弱化行政审批制,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当前尤其是需要先简化核准和审批的事项、程序和程度;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地改变机构监管为主的格局,实行业务监管(或行为监管),将监管的重心由机构转向市场行为。
其四,积极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是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基石。2005年之后,我国股票市场的法律体系取得可长足进步,但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与我国股票市场相适应的多层级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备,追究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渠道和途径不多,诉讼解决市场纠纷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同时各执法机构执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由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民事赔偿制度,明确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要件,加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力度。(图表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