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2006保险市场展望(下) (06-03-17)

http://www.newdu.com 2018/3/28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佚名 参加讨论

    保险业新增长点的开发与培育任重道远
    2004年以来,保险业一直致力于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等保险业新增长点的开发与培育,但整体看效果并不太明显,2006年的任务仍然很重。
    2005年全国农业险保费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84.3%,扭转了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以来的增长颓势。但同时制约农业保险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仍然在2005年悬而未决,人们期待着能在2006年能有所突破。一是在介入农业保险业务时,商业保险公司对自身的定位问题。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边界只能是商业性的农业保险业务,企图在商业性保险的框架下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可能会重蹈原来人保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覆辙。二是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世界上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模式有很多种,但并不是每种模式都放之四海而皆准。制度模式的优化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同时,必须在制度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各种制度模式之间的衔接,以便于将来的整合。农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制度变迁的成本。三是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适宜性问题。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必须解决其股份制保险公司如何与政策性农险业务相匹配的问题;发挥相互保险公司理论上具有的优势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要解决“地方”的大小问题,要在空间上分散风险必须要在较大范围从事保险经营。四是除上海等个别地方外,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缺失问题。财政补贴的缺位将严重制约农业保险这种“准公共产品”的发展。五是如何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问题。由保监会同一部门监管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监管目标和理念的二重性将有可能引发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之间管理的冲突。
    2006年保险业要将养老保险在理论上的巨大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需求,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经营团体养老保险的已有优势,同时又要适应企业年金的信托模式,积极争取担当更多的角色。具体来说,保险公司应总结长期以来采用契约模式经营团体养老保险业务的经验,巩固并发展契约模式的优势,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同时,为适应我国在未来时期企业年金类(或信托类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保险公司应加强对养老保险信托模式的研究,积极探索信托模式的集团化运作,打造保险业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的集团优势。为此,保险公司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化经营和管理。条件成熟的保险公司可以成立事业部或者成立专业养老保险公司。
    同时,为应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保险公司要在产品、销售、内控机制、投资、信息系统等方面练好内功。产品是开展养老保险业务的载体。保险公司应在完善现有养老保险产品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研究,发掘和创造市场需求点,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产品体系。保险公司应积极利用现有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加强销售与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销售渠道体系,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提高销售与服务能力。保险公司应根据养老保险业务的特点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单独的业务核算体系、规范的风险决策监督体系,并注重发挥精算在长期风险评估和防范中的作用,不断完善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机制。保险公司应加强对养老保险投资的研究,积极探索符合养老保险特点的投资渠道、投资工具和投资策略,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长期收益。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养老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平台,保险公司应积极开发或引进先进的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业务处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信息系统。
    另外,保险监管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对保险业发展养老保险业务的支持,积极与有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创造有利于保险业开展养老保险业务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进行制度、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推动保险公司提高养老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公司间加强交流,形成保险业发展养老保险业务合力。
    2006年,风险管理仍将是健康保险发展的主线。在大力推动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保险公司应当在产品开发上循序渐进,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和外部环境,优先发展亏损风险小、需求空间大的险种。优先开发住院医疗产品,注重开发逐年续保的产品和定额给付型产品,谨慎开发包含门诊医疗的综合医疗保险产品。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门诊医疗保险和补偿性健康保险产品,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条款等。同时,为加强风险管理,保险公司对于健康保险业务,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做精、做细。另外,保险公司还将积极探索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合作途径,试图介入医疗服务过程。争取利用《保险法》修改的时机,允许保险公司,特别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投资医院等与保险主业相关联的产业,保险公司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参与医疗机构管理,形成医疗服务提供者与保险机构的一体化,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
    和2004年的情况比较类似,2005年责任保险仍然没有取得年初人们普遍预计的突破。虽然从长远来看,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责任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为责任保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这并不等于短期内责任保险就能取得较大的突破,保险业仍然要耐心等待,并努力培育责任保险的发展环境,寻找发展的突破口。2006年人们期待着公众责任险、产品责任险等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这个期待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政府越来越多地考虑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公共管理;二是强制性或部分强制性的试点将推动公众责任保险快速发展,三是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引入责任保险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竞争能力。
    当然,经营责任保险对保险公司技术和风险管理的要求高,说加快发展责任保险并不意味着一哄而上。财险公司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加强对责任保险的风险管理,夯实责任保险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市场主体逐步分化发展战略各具特色
    近年来,由于保险市场对内资和外资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主体渐趋多元化,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逐步完成“本土化战略”的外资保险公司,第二梯队是已具备一定规模,已经或正准备通过上市等途径提高业务品质,提升公司价值,但这一过程远没有完成的一些大中型的内资保险公司,第三梯队是一些新成立的中小公司)。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初见端倪,2006年随着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这种趋势将表现得更加明显。
    市场的发展应该是第一梯队引领第二、三梯队,第二、三梯队赶超第一梯队的动态过程。但三大梯队各自所面临的矛盾不同,发展战略也就各有重点和特色。全面开放后的保险市场生态更趋多元化。
    第一梯队的外资保险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经营稳健,业务品质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但受经营的地域和业务范围限制,总体规模较小。而以大数法则为数理基础的保险业客观上要求保险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外资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将会在继续追求效益和利润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2005年监管部门对外资公司地域和经营范围的逐步放宽已经为第一梯队实现这种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能,而外资公司“本土化”进程的逐步完成以及销售网络的逐步扩宽也使这种发展战略具有可行性。
    第二梯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业务品质,追求效益和质量。因此,第二梯队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转变粗放的经营体制,着力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提高业务质量,实行稳健经营,从而实现集约化经营是第二梯队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相对于第二梯队而言,第三梯队的公司是我国寿险市场的新生力量。保险市场的活力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第三梯队对第二梯队的挑战和竞争。
    保险资金运用值得期待
    2005年保险资金运用在制度建设和操作实践方面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这让人们对2006年的保险资金运用充满期待。展望2006,乃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期,管理体制、投资结构和风险控制仍将是完善保险资金运用制度建设的永恒主题。首先是要进一步完善资金运用管理体制。继续鼓励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促进保险资金运用体制向集中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迈选明确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法律关系,形成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鼓励引进外资股东,借鉴国际经验,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完善保险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保险资产管理运作。其次是继续优化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调整资金运用结构,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优化投资组合。在保证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扩大保险资金投资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发展保单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和项目直接融资。最后是继续加强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建立投资决策、交易和托管三分离的防火墙制度。科学设定投资品种和比例。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与偿付能力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保险资金运用评价体系和风险资产认可体系。健全资金运用动态信息系统,制定风险预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实施动态风险管理。
    同时,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较长时间内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环境难以发生明显的改善,保险资金运用实际操作的空间不可能太大,不应该对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作太乐观的估计。相应地,应拓宽资产负债匹配的思路。以前更多的是产品开发部门仅从自身出发,开发了许多对投资收益要求很高的产品,而实际的资金运用水平不能支撑此类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的投连险风波、分红险危机以及最近的万能险出现的波动都根源于此。今后应放弃对资金运用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公司产品和业务结构调整上面,主动加大负债结构的调整,使负债与资产的结构与水平相匹配。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展望2006年,一个以中资保险公司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公司并存、适度竞争的市场体系将逐渐形成。部分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保险市场格局将继续发生激烈变化,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平安、太平洋、新华和泰康人寿等公司之间出现竞争均势,部分渡过“磨合期”,外资保险公司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事实上,这种趋势目前已经越来越明朗。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迅速。纵观整个“十五”期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幅度一直高于中资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截至2005年10月,中资寿险公司保费总收入同比增长3.69%。而外商合资和独资寿险公司保费总收入同比增长356.06%,即便扣除中意人寿的200亿保单,同比增长53.7%,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中资保险。自2004年12月11日以来,外资寿险公司陆续获得团险经营资格并获得了更大的经营地域自由度,这些都是促使外资寿险强力增长的有利因素。非寿险市场呈现同样的态势,1至10月,13家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8.03%,市场占有率为1.28%,高于2004年1至10月市场上的12家外资财险公司1.12%的市场份额。
    2006年,团险市场的开放将会继续冲击寿险市场格局。团险市场放开以后,外资保险会充分利用中方股东的资源,将潜在的团险业务转化成现实的市场份额,中意人寿一笔200亿元的保单就贡献了2005年整个寿险市场的增长速度率的一半以上,可谓小试牛刀。
    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资保险公司将在2006年的团险市场中继续占据相当的比重。相应地,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将迅速提高,中意人寿将凭借200亿的大单毫无争议地位居2005年保费年收入的第四名就是摆在眼前的证明。与此同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影响力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公众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将得到更好的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保险消费需求,在竞争的压力下,市场将更一步细分,保险公司会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
    同时,人才竞争更为激烈。作为开放的行业,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在竞争中,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将更加完善。
    

Tags:2006保险市场展望(下),06-03-17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