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寿险业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中的作用(06-03-09)
[摘要]贫困问题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及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寿险业通过提供风险保障和养老保障,可以发挥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和加强作用。政府应该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发挥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中的作用,以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使经济上力所能及的民众都能得到商业保险的有效覆盖,从而使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财力用于为最贫穷和最需要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上。寿险业在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今后20年我国最重大的发展目标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解决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寿险业在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过程当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中国贫困问题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乡贫困问题,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交互影响下,我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仍然相当可观,贫困问题日益呈现复杂性。
(一)贫困人口现状
从城镇贫困人口存量情况看,2001年,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在1400万人左右,2004年底,我国城镇仅领取低保补助的贫困人口数就达2205万人。城镇贫困人口绝对数有上升趋势。从农村贫困人口存量情况看,按照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及低收人人口的标准,2004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8%;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人人口为49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呈现下降之势。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基本特点
我国贫困问题具有鲜明特点:一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发达国家存在的贫困通常是相对贫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绝对贫困,而我国的贫困问题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二是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我国的贫困仍主要是区域贫困,全国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或市。同时阶层贫困日显突出,在城镇与非贫困乡村均存在低收人家庭与贫困人口,且有扩大之势。三是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发达国家的贫困是城市贫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乡村贫困;而我国的贫困是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均在4%以上,其中城市贫困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加快。四是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我国的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贫困,同时还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也普遍较为保守和落后。从而形成了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再到物质贫困的恶性循环。五是长期性与复杂性并存。我国的贫困问题与自然条件、人口素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经济所处阶段及国家的财税政策、价格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同时,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广,加上国力有限、社会经济结构复杂化和物价的非常规波动、社会保障政策不健全等因素,贫困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三)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本特点
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程度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面向城镇职工,是针对有劳动收入、有一定缴费能力的人群而设计的。贫困人口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具备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力,通常被排除在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同时,贫困人口享受的社会救济程度也很低。但我国社会救济制度发展比较滞后,救济范围有限,救济标准偏低,救济经费严重不足。如属于社会救济范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农村仅在部分省份试点,目前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只有488万人,人均月补助仅为27.88元,农村贫困人口基本享受不到社会救济。在城镇,虽然建立了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防范贫困的保障线,但问题重重。有的企业启动破产程序后,下岗职工领不到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覆盖率实际不到城镇从业人员的一半;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根据地方财力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和金额,人为降低了保障标准,缩小了保障面。
贫困人口经济承受能力差,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老、病、残及自然界的灾害,均会让贫困群体措手不及,加重生活的困难程度。贫困户暖而复寒、饱而复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极易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贫困人口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消息闭塞且延续着古老的生产模式,难以接触到市场信息,从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极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或加重贫困,抗御风险的能力很弱。
二、贫困问题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1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不但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特别是贫困问题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大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贫困人口被排除在经济繁荣之外,将面临着多重问题,其中包括收入不稳定、就业无着落、医疗费用高昂、养老金无保障等等。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将使收益的分配更加不平等,贫困人口的各项保障问题也将变得更加突出。贫困问题不断加剧,贫富悬殊不断扩大,将直接威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对消费需求、储蓄和经济增长也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寿险业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作用
解决机会不均等、调整由市场体制所导致的一些不平衡现象并不断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首要政策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寿险业承担着提供风险保障、辅助社会管理、资金融通的职能,应当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方面有所作为。
(一)寿险业可为贫困人口及贫困临界人口提供风险保障
目前,我国城乡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天灾人祸而致贫。如2004年扶贫重点县当年返贫的农户中,有26%是因病致贫。贫困人口最怕的是过“三关”:生病关、子女教育关、年节关;最发愁的是无力承受日益加重的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开支。除现有的贫困人口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属于贫困临界人口,这部分人贫困敏感程度很高,抗风险能力很弱,稍有变故就可能致贫。如2003年我国有1460万贫困人口脱贫,却又有1540万人返贫。针对贫困人口及贫困临界人口抗风险能力弱的情况,寿险业的保障功能可以很好地为贫困人口及贫困临界人口提供包括养老、健康、意外等在内的风险保障,减少贫困人口及贫困临界人口因偶然事件致贫或加重贫困的可能性,增强低收人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寿险业可以使政府能够专注于解决最贫困和最需要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
目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人攻坚阶段。面向城镇人口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改革,面向农村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低保等试点工作都在分头推进。由于多年来积累的问题,欠账比较多,社会保障制度转型成本较高,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据估算,我国政府对国有单位已退休职工、在职职工以及下岗职工所承担的社会保障隐性债务已超过2万亿元。在此情况下,如果寿险业能够通过扩大寿险业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使经济上力所能及的人尽快地、更多地依靠商业寿险来解决其包括养老在内的各方面的保障问题,充分发挥其在“第二支柱”(由用人单位提供)和“第三支柱”(有购买力的个人自行购买)中的作用,政府就可以将有限的财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保证对最贫穷和最需要人群提供基本的保障。
(三)寿险业可以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为城乡贫困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方面,商业寿险公司可以利用其网点分布广、精算能力强、网络系统完善等优势,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与监督下,提供相应的管理与服务。如重庆市商业保险公司在市政府支持下开展“征地农转非退养人员储蓄养老保险”,政府依托保险公司密集的机构网络、优质的服务与专业化的管理制度,高效地解决了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大大减轻了政府管理强度和费用压力。此举在政府利用商业保险公司高效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保险公司在部分省份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参与农民提供第三方管理式服务,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事实证明,寿险业的参与除了其本身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四、寿险业在协助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影响寿险业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国寿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在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方面也远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从外部环境来看,民众对寿险业缺乏应有的了解,不了解寿险的产品及其作用,缺乏通过购买保险来为自己和家人分散风险、提供保障的意识。从保险业自身来看,行业诚信水平和美誉度不高,民众对购买保险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寿险公司也未对贫困群体予以充分重视,针对农村人口及城镇低收人群体开发的产品太少。据对山东省县域保险市场的调查,县域中分红险占人身险总保费的比例为64.12%,这一比例比城市还高。目前部分分红产品保障功能较弱,而现阶段农民更需要的是养老险、意外险、健康险等产品。此外,目前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城市市场的主打产品基本没有差别,但城乡居民在购买力和风险保障需求方面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公司迫于县域市场购买力不足,创造性地向农民销售“半份保单”,这从另一角度来说,又体现了目前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的极度匮乏。
(二)寿险业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贫困人口购买保险的较少,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保险,而主要是由于对保险缺乏了解。山东省保险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城乡居民获取保险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业务员和亲朋好友介绍,这样获取的保险知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倾向性。居民缺乏获取全面、详细、客观介绍保险知识的途径。因此,政府要广开保险宣传渠道,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保险知识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减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宣传内容上,要着重宣传保险的功能作用,尤其是以真实案例宣传保险在应对天灾人祸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投保人的教育,通过提高投保人素质,促进保险业的发展。通过保险条款通俗化、保单标准化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投保人对保险的认识、鉴别能力,从而使消费者有鉴别、有选择地理性购买保险。在目前保险业的功能、作用还未得到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贫困人口通过购买保险分散自身风险,如对于贫困人口及贫困临界人口购买商业保险的支出允许其在个人所得税前列支等,为寿险业发挥作用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空间。
为贫困人口提供保险服务大有可为,需要寿险业主动出击。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加、失地农民的增加及农民“养儿防老”观念的改变,农村保险需求将日益加大,由此带来了规避相应风险的需求。包括下岗、失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在内的城镇低收人人口也需要商业保险提供相应保障。寿险公司要转变观念,结合寿险业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在产品开发、区域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其业务向农村地区、低收人人群及流动人口倾斜。根据贫困群体收入低、消费水平低、患病率高、医疗保健条件差的特点,在产品推广策略上,以贫困人口急需的养老、医疗等具有保障功能的产品为主,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为保障对象。要科学定价,既要考虑保障成本,又要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承受力。要特别重视诚信问题,搞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避免欺诈误导行为。
保险公司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保障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努力。如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参与8个省市68个县(区、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了寿险业在专门技术、专业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优势,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及部门的肯定。正是通过保险业长期的积极努力,使各级政府对于保险业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于保险业在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视。今后,更要把保险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大计更加紧密相联,把保险业发展规划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消除贫困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找准寿险业的发展定位,使寿险业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及社会和谐稳定中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Tags:论寿险业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中的作用06-03-0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