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枫: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初步认识(10月22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经济问题具体深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本文针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背景来源、基本内涵,以及特色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实现百年建国目标仍需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社会发展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二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人均GDP方面,2017年中国仅为8826美元,排名世界97位。人类发展指数方面,2017年中国得分0.752,并列世界86名。贫困人口规模方面,按照1067元贫困线标准,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4320万;按照1300元新的贫困线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接近8000万。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是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举调整,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向创新和人才驱动转型。五是中国在全球位置已经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明确提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等12个具体强国路径。
习近平经济思想产生的实践来源。一是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奠定了实践基础。从国内调研情况看,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深入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深入全国14个深度贫困地区倾听民情民意、深入调查研究。从国际考察情况看,行程创下世界之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完成28次出访,飞行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0天,遍及56个国家,发表的演讲、文章、谈话等精神财富不仅创下中国领导人出访记录,也超过了同期世界各国领导人。二是基于实践的理性认识构成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知过程的首次飞跃,只有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二次飞跃,才能推动认知走向高级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来源于国内外调研,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最终浓缩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七大内涵的有机统一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决策机制的最大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是党的代表大会,对未来五年经济发展重要形势做出判断,对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做出决策,对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做出决定。二是中央全会,通常三中全会以经济改革为抓手,部署落实党代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三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是总书记总结当年经济发展情况和提出来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总理具体部署来年经济工作安排。四是中央政治局专题经济会议,通常7月份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为下半年经济工作方案调整做准备;年底会议研究下一年经济工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做准备。五是中央财经委员会制度,每年召开若干次,就全局性、前瞻性等重大经济问题展开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中国经济决策坚持党的领导具有若干明显优势:一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化解了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时滞风险;二是加快凝聚党内共识,提升了经济政策的执行效率;三是降低政策执行制度成本,提高多部门政策实施的协同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发明了中国经济调控的“纠偏器”—人民的发展需要。只有始终将人民的发展需要置于首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有为政府和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否则极有可能本末倒置陷入数据指标调控循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解决发展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实现内外互动,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一是制定经济政策时,将高质量发展导向贯穿到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中。二是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集中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矛盾。三是消化过剩低端产能,依靠创新和内需驱动,解决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市场准入和企业破产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歧视性政策限制和隐性障碍;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和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为市场配置扫清障碍,同时在公共品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承担相应责任。
坚持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进入经济新常态,中央果断实施五大政策支柱,构成经济结构改革组合拳。一是稳定的宏观政策,营造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财政政策以积极政策为基调,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二是精准的产业政策,服务于供给结构优化。三是灵活的微观政策,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四是互动的改革政策,既要加大力度倒逼举措落地,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五是托底的社会政策,守住民生底线。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七大战略。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但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全方位聚焦人民发展的主线
政治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流于选举形式。如何发展才能使全体人民共同受益,是任何大国政治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西方国家的解药是推行服务选举的经济政策,为谋求竞选连任而努力满足中产阶级利益诉求。习近平经济思想特色是以人民为中心,总结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精准扶贫实践经验,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发展经济学理论。
经济层面,坚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GDP增长。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假设是理性经济人,而习近平经济思想则是假设社会人、全面发展的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而不是盲目追求GDP数量增加和速度增长。以人民为发展目的,不仅需要关注人民的物质需求,还应当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生态需求、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等。
技术层面,坚持问题导向综合研究而非技术分析。西方经济学以规范技术分析见长,但解决现实问题缺乏综合性视野、落地操作性较弱。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现实重大经济问题切入,对经济运行规律秉持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立场,既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又适应中国国情。
四、效能逻辑始终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发展
资源配置效能逻辑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发展模式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归根结底就是提高经济学理论中的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效能思想的出台背景。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提高,人口红利加快消失,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必然要转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途径的发展模式。二是效能思想的出台过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后。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效能思想的实现更加紧迫。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
资源配置效能逻辑的实现途径。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产业进入高生产率产业,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维持经济增长的长期逻辑也是农业劳动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二是鼓励企业竞争。有竞争力的企业生存壮大,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萎缩消亡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会带来规模收益递增,企业能否扩大规模进而获得更多的生产要素等资源,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
提升资源配置效能的政策措施。一是改善营商环境。消除经营许可和要素获得方面的所有制和规模歧视,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等。二是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领域向高生产率领域转移。三是在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教育培训投入,同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协同配合,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徐枫;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Tags:徐枫,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初步认识(10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