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中国经济下行已经持续六年多时间,现在正处在筑底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打开经济增长的新空间,这是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面临的重大课题。
创新是提高投资效率的根本途径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在经历54个月负增长后已转为正增长,企业利润在年初由负转正后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的重化工业部门,包括煤炭、原油、铁矿、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明显回暖,企业利润由负转正,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分不开的。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有效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推动经济运行发生多方面积极变化。
与此同时,经济企稳短期内还难以摆脱对投资的依赖。从需求层面看,投资依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前三季度,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超过48%,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高点。现在市场也在讨论,如果明年房地产投资放缓,经济还能否保持持续增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从过去几年来看,投资效率是逐步下降的。2015年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也就是每新增一元GDP所需投资达到6.7元,比2010年4.2元提高近60%,这也就意味着投资的边际效率在逐步下降。继续依靠投资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在逐步收窄。与此同时,投资效率下降对应的问题就是,要保持稳定的收益,就必须提高杠杆率。过去几年,我们的债务杠杆在持续攀升。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测算,2010年至2015年,我国非金融部门负债总规模年均增长16.6%,比同期名义GDP年均增速快约6个百分点,是国际清算银行报告所列43个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
如何摆脱这种局面,最关键的就要提高投资效率。创新是提高投资效率的根本途径。供给侧改革,从短期看,主要是以存量调整为主,即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把存量沉淀的生产要素解放出来;从中长期来看,则要注重培育新的增量,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水平,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随着新动力加快成长,对旧动力的替代作用逐步增强,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推进“去降补”和存量资产调整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力度培育新的增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国际经验看,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经济摆脱困境,虽然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帮助美国经济走出“滞胀”泥潭的还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信息技术产品的摩尔定律,推动技术突飞猛进和广泛的产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相互替代的菲利普斯曲线,推动增长率和生产率双增、通胀率和失业率双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科技革命还没有形成,主要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在下降,但是新技术正在加快孕育,如工业领域的工业4.0,商贸领域的电商、跨境电商,金融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教育领域的慕课(MOOCS)和研发领域的网上研发平台等,技术融合趋势加快,制造业范式发生新变化,产业发展孕育新形态,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前沿技术正在发生变化。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十大新兴技术榜单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新一代机器人、可循环利用的热固性塑料、精准基因工程技术、积材制造、自然人工智能、分布式制造、能够感知和避让的无人机、神经形态技术和数字基因组,这也表明了技术变革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从全球来看,创新在五个领域最为活跃。一是信息技术进入新一波创新浪潮。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升级换代。例如,物联网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传感器销售额每年增长70%,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传感器价格大幅下降。这个技术群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生产率的极大提升。
二是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发电效率不断提升,而成本却在大幅下降,正在悄然改变能源使用方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能成本从1990年的每瓦8美元降到2012年80美分以下,风电成本已接近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成本。预计到2025年,太阳能的平准化电力成本将继续下降60%-65%,风电将下降25%-30%。新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已达到14%左右。
三是生物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基因测序技术正以比“摩尔定律”更快的速度发展,目前用1000美元的测序机器,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人的基因测序,而第一个人类基因测序由一个科学家团队花了近30亿美元、耗时13年才于2003年完成。2012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达到169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工业销售额18%,预计2020年将超过三分之一。
四是新材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例如,从2004年首次人工生产出石墨烯,到2011年IBM已经制造基于石墨烯的集成电路。预计到2025年左右,石墨烯将成为继硅材料后的新一代信息基础材料。它可能在工业生产领域广泛渗透,包括从芯片到其他各个领域的材料应用,将会对材料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五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目前,智能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平均为每台10万-15万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下降50%,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康复医疗、国防军工等领域。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刻变革。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创新发展中具有特殊使命
经过30多年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在创新发展中承担特殊使命。
当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发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赋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使命。
过去,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采取以“铺摊子”为主的发展模式,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面对制造业全球性产能过剩,需要转向“上台阶”为主的发展模式,关键是产业升级和创新要上台阶,而产业升级与创新是融为一体的。
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扩张阶段将要结束。例如,汽车制造业,从日本和韩国经验看,在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后,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大幅下降,汽车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我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大约是1.63亿辆,相比较过去,汽车市场高增长阶段也将要结束,市场空间也会逐步收缩。尽管今年的汽车销售量还比较旺盛,但这与车购税优惠是有关联的。
未来,将进入以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为主体模式的发展阶段。而进入这个阶段,最大的瓶颈不是电力、交通,而是研发和创新能力。过去,高度依赖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不加快提升研发能力,部分已有的技术路线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适应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过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和要素驱动,随着体制的完善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走要素驱动的路子,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创新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过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我国在信息通信、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产生了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引领型企业,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与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崛起是分不开的。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从而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创新以需求为导向才有生命力。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需要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要通过竞争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同时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
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增加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布局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尊重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准则。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人才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尊重和用好创新人才,才能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和潜力。要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
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随着产业分工深化,要鼓励研发、设计等部门从制造业企业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同时,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按照国际标准,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以增量改革带动传统体制科研机构的存量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的科技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增强。要放松管制,简化程序,搭建平台,引进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激励企业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
北京亦庄开发区具有创新资源的独特优势,在转型发展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重点战略领域。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和“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科技型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传媒影视、设计服务、文化产品交易、会展休闲版块。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建设车联网示范区,延伸智能汽车产业链。巩固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重点是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优先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加快提升生物医药产业。
第二,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核心技术。
第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借鉴硅谷经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核心技术、高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生态。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是作者11月6日在“国研智库论坛•2016年会暨中国智库创新科学园企业入园签约仪式”上的演讲,《中国发展观察》记者姜巍根据录音整理,发表前经作者审定。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22期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Tags:王一鸣,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