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就业结构优化效应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商业时代》2013年第8期 郭苑 朱绍… 参加讨论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更是江西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江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入攻关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初步形成规模,但就业结构仍相对滞后,影响江西的城镇化进程。江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协整分析表明,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IG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SDt、SD2和SD3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改进公共就业服务、推进社会保障落实以及加强城乡教育统筹等措施,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业结构偏离度,优化效应,协整,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城乡人口比重不断演变,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仍然滞后于产值结构。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标志着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仍偏低,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化程度还较重。据统计,1978至2011年,江西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差额从最低值209.8元增加至10603元,相对比也一直保持在1.8-3.3的区间内,且2001-2011年间城乡居民年均收入之比基本接近3倍。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协整分析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通过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就业结构改善的途径。
    江西省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为了考察江西省城乡劳动力就业结构协调情况,我们采取就业结构偏离度来测度就业的整体协调性,进而估计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就业结构偏离度SDi=第i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占GDP的比值/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值-1(i=1,2,3),当SD趋向于0时,该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基本达到均衡,就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当SD偏离0时,表明就业结构不合理,SD正向偏离0表明该产业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存在就业不足;SD负向偏离0表明该产业存在大量失业或隐性失业。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江西就业结构的转化特征在不同产业间有所差异:
    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SD1值始终负向偏离0,且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说明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在不断下降,第一产业内的隐性失业问题逐渐严重,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以实现产业与就业之间的协调。
    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SD2值始终正向偏离0。说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人员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初中期阶段长期存在就业不足的问题,有较大空间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其中在1978-1992年期间SD2值从1.9231的严重不合理水平迅速下降到0.5818的相对不合理水平(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得到调整升级),1993-1999年期间SD2值则稳定在0.37-0.61的相对不合理水平(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基本固化),2000-2011年SD2值从2000年的较低值0.4344增加至2011年的较高值0.8882,表明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有恶化趋势。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SD3基本呈不断下降趋势,不断趋于0。2006年以前,SD3一直为正,从最高值1.1286降至2006年的0.0030,2007-2011年间一直为负,表明2007年始,江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小于就业人员比重,产业内部存在隐性失业,这也反映出目前江西的第三产业仍不够发达,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未来要不断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从而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就业结构优化效应
    (一)指标数据的选取及其演化特征
    样本指标的选取。为了定量反映江西城乡收入差距演化与就业结构转化的相互关系,这里以江西1978-2011年共3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协整分析。根据相关经济理论,选择以下量化指标:
    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化状态可以用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IG”来代表(IG=1-IR/IU,IR为农民人均纯收入,IU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G越大,表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越低;通常认为,当IG>0.5时,表示农民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二元结构状态;当0.2<IG<0.5时,表示农民收入达到城镇居民收入一半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大,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由二元结构状态向一体化过渡时期;当IG<0.2时,表示农民收入接近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
    就业结构的转化状态可以用“就业结构偏离度SD”来代表,就业结构偏离度的解释同上,就业结构偏离度越大,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动力和可能性也就越大。
    数据来源及其演化特征。以上指标变量的样本数据来自于笔者对《江西统计年鉴-2011》中1978~2011年相关统计指标时间序列数据的计算(见图1、2)。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
    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呈现高位震荡趋势。差距增大的年份主要在1978-1981年、1985-1989年、1990-1994年、1997-2002年、2003-2008年;差距缩小的年份在1982-1984年、1995-1996年、2009-2011年;在1990年、2003年出现小幅下降,大部分年份均处于高于0.6的高位。可见江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呈增大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改革重心长期偏向于城市与城镇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城镇区域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在城市偏向性政策支持下城镇居民收入增加较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凸显,“三农”问题和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缓慢扩大,二元性特征强化。
    (二)协整分析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运用ADF(扩展的迪奇一福勒)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含常数项但是不合趋势项),以解决时间序列变量不平稳所导致的“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2。
    
    表2可知,序列IG、SD1、SD2和SD3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即置信度为95%),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IG、△SD1、△SD2和△SD3都为平稳序列,即IG~I(1),SD1~I(1),SD2~I(1),SD3~I(1)。
    协整检验。通过对变量IG、SD1、SD2和SD3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可知,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满足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采用恩格尔-格兰杰(EG)两步法对相关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协整回归: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注:标*的t统计量为ADF统计量,标*的p值为MacKinnon(1996)one-sided p-values。
    从检验结果得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4)式、(5)式、(6)式中的ADF统计量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因而接受残差et、μt、ξt为平稳的备择假设,即序列变量SD1、SD2、SD3与IG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协整向量分别是(1,0.877188’)、(1,2.097408)、(1,3.504145)。尽管变量SD1、SD2、SD3和IG四者均具有一次非平稳性,但他们之间的特定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表明SD1、SD2、SD3。和IG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1978~2011年,江西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而我们考虑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有关对策,以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来优化就业结构。
    结论
    江西城乡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二元化的城乡结构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协整分析,我们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证明了可以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有关对策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政府部门需要转变传统的注重量增长的观念,而是要注重质改善的新观念,科学合理地配置城乡资源。发挥政府的就业服务职能,加大对农村就业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成立承接城乡就业转移的衔接机构,并构建完善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落实,强化有关政策对落后、贫困地区的倾斜,提升对弱势劳动者的保障水平;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引导教育资本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配置,提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缩小城乡劳动者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差距。通过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教育投入等政策措施不断夯实城乡就业的基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江西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郭苑.城乡收入差距演化与就业结构转化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协整与因果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3)
    2.江西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jxstj.gov.cn/News.shtml?p5=20280442012-04-01
    4.张文,徐小琴.江西就业结构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化历程及其相关性分析[J].求实,2009(5)
    作者简介:张文,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Tags: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就业结构优化效应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