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保障。当前,我国正在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产能的过程也是产业此消彼长、企业优胜劣汰、人员转岗分流的过程。一些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起来的行业,由于过度依赖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化解这些行业的过剩产能,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员失去工作岗位。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始终将就业安置放在重要位置,综合运用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各项社会政策,通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援企稳岗补贴、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转岗就业和扶持创业等多种方式,保持了就业稳定,有效应对了失业风险,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为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更好条件,也丰富了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
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相辅相成。就业优先战略的另一个新内涵,是将就业优先战略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各项举措结合起来,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以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就业保驾护航。这既有利于破除“速度焦虑”、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质量提高,又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优先战略目标。比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符合国家发展新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加快推进去产能、去库存,降低无效供给,减少不稳定、低质量就业,有利于改善就业环境,为更高质量的就业供给腾退空间;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深化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适应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需要,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完善职业培训机制,有利于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有力回应,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平等的就业。当前,尤其需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加速实现产业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仅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能够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打开创业就业新领域。与此同时,积极营造更加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探索和创新适合新经济发展的监管方式,消除新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壮大,有利于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此外,适应新经济的就业和用工特点,加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能够让更多劳动者分享新经济的红利。
更好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促进就业公平。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公平就业,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既灵活又安全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好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应加大最低工资制度执行力度,科学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社会保险的可携带性;改革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保险政策,让非户籍常住人口能够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失业保障待遇;完善城镇就业支持体系,根据大学毕业生、农民工、“4050”人员、下岗安置人员等技能特征和失业类型,分类施策开展就业援助;以就业为导向健全社会托底政策,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就业的联动;加强就业监测和形势研判,完善以调查失业率为基础指标的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间就业机会的基本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就业机会的基本平衡,因而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还存在差距,应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投资环境等方式,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单一、老少边穷等地区的就业支持力度,对于总需求不足、就业机会缺乏的城市,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培训,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与本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职业培训服务;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引导人口有序合理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机会区域不平衡、就业形势地区分化的矛盾。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