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王殿常: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红旗文稿 王殿常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升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指导我们搞好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总结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升华。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自然辩证法》,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13页)
    自然界作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人类具有“生态价值”。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资源。恩格斯认为,从本原看,一切的发展都来自于自然,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之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是互为共生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所体现出的基本态度是,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其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科学先进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从生产力理论特别是在哲学层面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升华,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国没有现成的道路和经验可以借鉴,唯有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通过改革开放,经过长期摸索、实践检验、理论创新,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一个中心”到十六大“三位一体”、十七大“四位一体”,直到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这个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的严峻挑战,一些城市因空气污染引起的雾霾天气已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部分水域的严重污染教训惨痛,有些地区土壤污染已影响到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生态文明建设变得十分必要而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从发展观的角度看,论述包括了生产力理论、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其最大贡献,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明确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因此,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于创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制度应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福祉,这些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体现。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后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生态需求越来越高,这些认识都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党的理论和实践必须跟上这一时代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是具有了战略思维。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任务,久久为功。其次是具有了辩证思维。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三是具有系统思维。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做比,要求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四是运用了底线思维。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出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大政治。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提高政治站位,按照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要求,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政治和全局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2.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只要GDP、不要环保的错误观念。随着党的执政理念与百姓呼声形成良性互动,全社会环保共识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影响经济发展的声音越来越弱。另一个是一味强调环保、不要GDP,即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其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3.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从全方位来说,要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公众。对于政府,核心是健全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干部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并把领导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引入到生态领域。对于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落实环保责任。政府要加强督查,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配套形成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良好态势。对于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情,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要教育引导公民树立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从全地域来说,做到国土空间全覆盖,重点是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从全过程来说,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建设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在政治建设上,着力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水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文化建设上,重在培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自信,形成生态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抓紧抓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效益。
    4.致力于提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今正在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的整体观,跨越西方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吸引了全球目光。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乃至制度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正在孕育之中。
    (作者:国务院三峡办综合司副司长)

Tags:王殿常: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