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四项措施调整养老保障政策

http://www.newdu.com 2018/3/2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网 王美艳 参加讨论

    按照规律,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中国的人口转变, 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特别是以后者效果为主的情况下实现的。相对来说, 它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这使得中国的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经历的老龄化有巨大的不同。也就是说, 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尚较低的情况下, 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 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 产生了其他国家未曾遇到的问题, 构成特殊的政策挑战。
    “未富先老” 对养老保障提出的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动人口的养老负担率大幅度提高。虽然从现在起到2 02 0 年, 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 但是, 养老负担率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这之后, 中国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将会逐年减少, 养老负担也将越来越大。由干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的时期, 正是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时期, 劳动年龄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负担将不堪其重。如果养老保障基金继续依靠现收现付制度筹集的话, 届时必然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
    挑战还来自中国的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转轨同时发生, 即在养老金积累方式从社会统筹向个人积累方式转变的过程中, 存在一个谁来负担“转轨成本” 的问题。另外, 目前养老基金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 即两部分从一本账中支出,剩余部分留作积累。由于个人账户存在“ 空账” 问题和社会统筹基金不足,养老保险基金绝大部分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 实际积累额小于职工个人账户记账额。因此, 个人账户只是名义上的, 也就是“空账” 。实质上, 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仍然是现收现付制。根据国际经验, 支撑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以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有效率的税收体系和有效且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机制为条件。这些条件在中国不完全具备。
    另外, 独生子女政策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 也构成了对养老保障的挑战。
    未来35年, 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持续增加, 老龄化率也将持续上升。与此同时,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变的关键时期。选择正确的养老保障模式, 可以为潜在的老龄化危机提供一种防范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增长。为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障体系, 迫切需要进行若干重要的政策调整。
    第一, 从现在就开始, 从现收现付式的养老基金积军和发放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其标志是为新人建立完全的个人账户, 今后的社会统筹只按比例涵盖“ 中人” 在参加新体制(建立个人账户) 之前不足的那部分养老基金积累, 并随“ 中人” 人数的减少而逐渐降低社会统筹的比重,直至现收现付制度的消亡。根据经济可行性制订个人账户积累的水平, 降低退休金的替代率, 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商业性的补充养老保险。对于特殊的低收入群体的最终保障, 则依靠一个单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
    第二, 通过政策调整和宣传教育,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认同感和能力。这包括(1 )制订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 鼓励子女为老人提供家庭养老基金、与老人同住。在这方面, 加强中华民族家庭养老优秀传统的宜传和教育, 将具有良好的激励效果. (2) 逐渐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在稳定低生育率的前提下, 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 保持劳动年龄人口的适比例, 以便提高社会的总体养老能力。如果说, 当年实行鼓励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 目的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话, 今后要进行的生育政策调整, 也是为了充分利用人口红利, 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 , 加强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宣传, 增进居民时养老保险的意识及对体制变化方向的知情程度。特别是要使现在的年轻人, 在就业初期即认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和为养老而储蓄的必要。在西方国家, 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意识十分强, 社会舆论也高度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政府进行养老保障体制改勒寸, 政府往往出钱在电视上做公益性广告, 大张旗鼓地宣传新体制及对个人和家庭的种向,让他们详细地掌握自己应该如何储蓄、会获得怎样的收益等信息。在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发生如此重大的变革, 以及人口老龄化更力做大了压力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让居民了解必要的信息, 才能避免未来出现养老危机。
    第四, 通过发育劳动力市场, 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一方面通过延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 减少其对养老保障体系的依赖年限另一方面通过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新的保障体系, 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墩资水平, 提高社会供养“ 中人” 的能力,从而实现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实际上, 为进城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摊养老保障体系向新体制过渡的成本。
    文章出处:科学决策,2006年第5期
    

Tags:四项措施调整养老保障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