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金融危机下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http://www.newdu.com 2018/3/2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网 王德文 参加讨论

    对中国的就业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使得就业形势发生逆转,在去年底导致大批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提前返乡。
    (一)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估计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农民工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 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 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就业。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 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70%以上。相对来讲,他(她)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
    农业部最近组织调查的统计显示,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比人们预想的数量要大。来自15 个省、150 个村抽样调查的结果是,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比例为38.5%,其中有39.6%属于失去工作或者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劳动力。也就是说,相当于外出总量15.3%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2000 多万人因经济危机冲击或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岗位。
    (二)沿海比内地受冲击程度严重,但沿海地区内部也有很大差别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最大。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在90%以上。2001 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最容易受到影响。在订单减少、推迟或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企业开工不足或部分企业倒闭,带来了企业减员或岗位消失问题,使得在这些地区从业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出口企业的利润薄,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也最早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调研中也发现,沿海地区内部的受冲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就业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如辽宁等受冲击程度相对较弱。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差异,是造成这三类地区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珠江三角洲的服装和纺织等产品出口比例大,来料加工多,因而受冲击程度最大。东北地区如辽宁的大企业多,外向程度低,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因而受冲击程度较低。不过,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一些大企业的计划招工规模有所减少。
    (三)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最大
    中国外贸出口中工业制品比例占95%以上,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进口产品中有很大部分是为了加工之后出口,这样,制造业就最容易受到冲击。制造业是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非农产业部门。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就业面临着就业需求下降的压力。由于超过一半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部门,而在外商投资部门的城镇就业数量为1583 万人,加上乡镇企业中外商投资部门859 万人,合计有2442 万人。在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下降的冲击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需求下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既有大型制造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8 年1—9 月份,广东省倒闭的1.5 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就业岗位不足对城镇就业产生挤压效应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 拉动就业能力减弱和就业岗位减少,将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2007 年是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 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 年左右, 因而今后2—3 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 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
    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未来就业形势展望
    未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变化, 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走势变化。目前来看,金融危机是一个周期性冲击,对2009 年的城镇就业形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这种就业压力不仅来自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岗位减少,而且还来自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在不利外部环境下,城镇就业形势也面临着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有利因素。为了促进城镇就业形势向积极方面转化,我们需要在树立战胜金融危机信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政策因素去消除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通过经济复苏拉动就业增长。
    2009 年将是城镇就业面临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尽管城镇就业存在着巨大的供给压力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但在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作用下,这种严峻的形势将会随着经济复苏而逐步缓解。在多渠道、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城镇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向正常状态恢复。
    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央已经出台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 是非常及时的, 而且具有针对性。下一步是要注重狠抓落实,提高这些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政策效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纠正地方就业保护问题。
    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 尽管农民工遭受冲击程度最大, 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稳定和促进就业过程中,大多把本地劳动力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对外来劳动力和农民工采取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如就业岗位补贴优先解决本地就业、对企业社保费用减免也限于本地劳动力优先,等等。
    这种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与上世纪末不少城市出台的就业保护政策如出一辙。由于缺乏有效的责任分工、问责机制和利益补偿,地方政策在解决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上,缺乏激励和积极性。这样,即使中央和地方都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地方就业保护虽提高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成本,却削弱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政策措施上, 建议采用常住人口的概念把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纳入城镇就业失业统计体系。同时,采取常住人口的就业统计制度来建立就业问责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进行就业统计,不分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而是按照解决就业数量和效果,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这样,就能够做到就业优先目标在全国层次和地方层次的相互一致。
    文章出处:理论参考,2009年第5期
    

Tags:金融危机下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