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正文

论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08年3期第8~14页 李翀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发生,形成了生产的国际化。剩余价值在不同国家进行生产和分配。在现实的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而且存在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在这不同类型的直接投资中,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从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企业得到了绝大部分的国际剩余价值。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阶级矛盾。不同国家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国际剩余价值分配的矛盾,世界资产阶级与世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 国际剩余价值 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 国际剩余价值的分配 生产国际化 直接投资 资本技术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
    作者简介:李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一、生产国际化的本质
    生产国际化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产国际化的趋势。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曾经描述了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该报告指出,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已经达到了77000多个,这些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达到770000个。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约57000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约20000个。以在国外的分支机构的产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的国际化生产在世界产量中的比重已经从1982年的6%和1990年的7%上升到2005年的10%。[1]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里,生产国际化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国际化,这意味着国际剩余价值的范畴已经形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者不仅生产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为资本家生产出价值的余额,这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而由资本家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因此,国际剩余价值是指由多个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由资本家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家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由两个部分组成,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是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商品的价值中去,而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被劳动者再生产出来,而且还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在生产资本在国与国之间大规模流动的条件下,国内生产过程转变为国际生产过程,国内剩余价值的生产转变为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既存在着发达国家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因此,需要分别讨论这些不同类型的直接投资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应该指出,在这各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条件下的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分析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
    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具有全面的竞争优势,它们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将形成两个生产过程:一个是国内生产过程,另一个是国外生产过程。在现实的世界里,这两个生产过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国内生产过程既可以与国外生产过程相互衔接,也可以相互并列。显然,国内生产过程与国外生产过程可以相互提供中间产品,也可以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果分析前一种情形,如分析发达国家企业将资本密集的生产阶段放在国内,而把劳动密集的生产阶段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那么国内和国外生产过程的可比性将减弱。因此,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国际化生产和国际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应该考察相互并列的国内生产过程和国外生产过程。
    对于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国内生产过程和国外生产过程,资本的技术构成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将是相似的。当然,发达国家的企业到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有可能根据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特点进行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但是,发达国家企业所以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具有资本上和技术上的优势。如果它进行较大幅度的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将失去它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作用。因此,一般来说,国外生产过程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只会在不影响资本和技术优势发挥的程度内发生,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发达国家汽车制造商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生产汽车,不论是国内生产过程还是国外生产过程,都用生产线进行生产,资本的技术构成没有很大的变异。
    但是,对于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国内生产过程和国外生产过程,资本的价值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将发生变化。马克思将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有机构成。对于国内生产过程或国外生产过程单独一个生产过程来说,资本价值构成反映了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是,对于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国内生产过程和国外生产过程来说,在资本的技术构成相似的条件下,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同的。导致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相对变化的因素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企业到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除了关键的零部件由母国提供以外,其他的零部件选择在东道国采购。发达国家的企业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东道国的政策。东道国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时候,往往规定一定比例的零部件必须在当地采购。第二个原因是投资企业的策略。如果全部的零部件都由母国提供,不但生产成本较高,而且运输成本较高。在东道国采购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这样,同一个资本所有者在母国和东道国投入同样数量的不变资本,所购买到的生产资料的数量是不同的。
    另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到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主要原因之一是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2]“和别的商品不同,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有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3]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工会组织比较健全,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较高,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所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也较高。这样,即使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异质劳动折合为同质劳动,同一个资本所有者在母国和东道国投入同样数量的可变资本,所购买到的劳动力数量是不同的。
    因此,在资本的技术构成相同的条件下,国内和国外生产过程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同的。
    以制造业为例。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国际统计数据,在2003年,中国制造业雇员每小时平均工资是3.8人民币元,美国雇员是15.3美元,日本雇员是1853.1日元,德国雇员是15.1欧元。[4]如果按照2003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中国制造业雇员每小时平均工资是0.46美元、53.31日元、0.41欧元。这就是说,中国制造业雇员平均每小时的工资是美国的1/32,日本的1/35,德国的1/37。显然,中国制造业零部件的价格不可能是发达国家1/30。
    上述分析意味着发达国家的企业以同样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东道国多购买到的劳动力的比例要大于多购买到的生产资料比例。继续前面的例子,发达国家企业用200单位不变资本和100单位可变资本在东道国可能购买到12单位生产资料和20单位劳动力。这样,在国内和国外生产过程资本的技术构成相同,譬如都是100单位生产资料:100单位劳动力的条件下,国内和国外生产过程资本的价值构成将不同,在母国是200:100,在东道国是167:50。当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出产品以后,它可以选择在东道国当地市场销售,也可以选择在国际市场销售。这意味着该企业在国内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与国外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相似的价格销售。即使考虑到该企业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产品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它在东道国也得到比母国多的利润。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入较少的可变资本得到了比较多的剩余价值,说明该企业的国外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高于国内生产过程。再次继续前面的例子,假定不变资本的价值在一个生产过程中完全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产品的价值是400,该企业在母国投入300单位资本(=200+100)获得了100单位剩余价值(=400-300),在东道国投入217单位资本(=167+50)和33单位跨国经营的额外成本,得到了150单位剩余价值(=400-217-33),那么该企业在国内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是100%(=100÷100),在国外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是300%(=150÷50)。
    很显然,这个例子的数字是假设的,然而它是以数字的方式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从这个数字例子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发达国家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远高于本国的剩余价值率。在这个数字例子中,利润率没有平均化,生产价格没有形成。但应该指出,发达国家掌握着这个生产部门的关键技术,即使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这个部门的利润率也难以平均化。
    上面主要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但在现实的经济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企业用各种方法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压低工人的工资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中国,特别在20世纪80、90年代,在外资企业集中的地区,工人的状况与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是相似的。在别的发展中国家,类似中国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伯洛格鲁(B. Bereroglu)在2003年出版了《资本的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写道:“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跨国垄断企业生产活动的廉价劳动力的来源,第三世界的工人从属于全球的劳动分工,承受着很高的剥削率,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明显的例子是国际服装产业的血汗工厂的状况,工人在那里每天只挣到可怜的3美元,但他们生产的是一些顶级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所有者从中获得了高额的利润。不完备的基本设施,恶劣的工作条件,有毒的化学制品,极低的工资,基本人权的缺失,这就是受雇于跨国企业的工人一些最普通的经历,而这些跨国企业正在支配和控制着全球经济。”[5]
    三、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的分配
    虽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够直接比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利润率与在国内投资或对别的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利润率,但通过间接比较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收益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经济学者弗兰克(A. G. Frank)曾经分析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回报的情况。他指出,从1950年到1965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是239亿美元,但是流回美国的利润是370亿美元,流回的利润超过投资额131亿美元。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有149亿美元是对欧洲和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从欧洲和加拿大汇回美国的利润是114亿美元;有90亿美元是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其中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但是从其他国家汇回美国的利润高达256亿美元。[6]
    笔者收集了2000-2006年美国对外投资收益的最新资料,如表1所示。这些资料同样可以证明弗兰克的结论。如果计算2000-2006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的比率,那么对发达国家来说是1.0572,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1.4300。这就是说,美国在2000-2006年对发达国家每流出1美元直接投资,流回1.0572美元,但对发展中国家每流出1美元直接投资,流回1.4300美元。应该注意的是,流回美国的收益是对直接投资存量的报酬而不是对直接投资流量的报酬,而长期以来美国主要是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美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存量远大于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存量,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在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率远高于在发达国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率。
    
    四、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直接投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是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所以国际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是相似的。当然,相对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来说,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这里所分析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看作相似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对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看作是相似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分析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基本的原因是比较优势。利用比较优势分析例子,可以揭示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情况。假定有两个发达国家A和B,它们分别生产X、Y两种商品。在没有发生直接投资以前,假定不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转移到商品中去,剩余价值率相同,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对B国具有优势,它生产商品X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它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相反,B国在商品Y的生产上对A国具有优势,它生产商品Y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它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因此,A国将对B国直接投资,以生产商品X;B国将对A国直接投资,以生产商品Y。假定A、B两国都放弃了自己处于劣势的商品的生产,它们在直接投资发生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4和表5所示。
    
    在直接投资发生以后,A国的企业按照同样的资本有机构成在母国和东道国生产商品X。直接投资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以国际贸易的替代形式出现的。A国可以在本国生产出商品X,然后以国际贸易的方式销往B国,但这样它将要支付运输成本和关税。现在A国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在B国生产和销售商品X,它肯定要得到比以国际贸易的方式在B国销售商品更大的利润。因此,A国在东道国生产的商品X的价值不会下降到与母国相同。假定在B国商品X的价值维持在5不变,在不考虑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付出额外成本的条件下,A国以对B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生产商品X给它增加了100的剩余价值。按照同样的道理,B国以对A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生产商品Y也给它增加了100的剩余价值。
    上述分析表明,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全方位的优势,如资本、技术、营销、管理等优势。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原因主要是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原因与此不同,发达国家的企业具有各自的优势,它们更多的是利用比较优势进行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原因的差异决定了国际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差异,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使双方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剩余价值。
    显然,上面关于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分析也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可以发挥彼此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五、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例如,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直接投资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但是,除了这两种类型的直接投资以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学习型的直接投资和局部优势型的直接投资,而局部优势型的直接投资又包括局部技术优势、局部规模优势、企业整合优势、市场细分优势。
    学习型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来获得先进的技术,这种类型的直接投资可能具有技术扩散的效应,间接对发展中国家别的生产过程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就直接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过程来说,发展中国家不但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且往往是亏损的。
    局部技术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具有的优势。从技术上说,目前新兴产业的先进技术基本上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对某些趋向于成熟的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可以领先于发达国家的企业。
    局部规模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某个行业里大规模的生产所形成的优势。世界上大规模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但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并不是在全部产业中都具有规模的优势,特别是在一些技术趋向于成熟的产业,或者是在发展中国家企业逐渐退出的“夕阳产业”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可能具有规模的优势。它们可以凭借着这种优势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
    企业整合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完善生产体系或者完善生产与销售体系所产生的更强的竞争力。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根据本国社会资源的特点生产某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这种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形成一定竞争力的情况下,如果该企业或者只生产某个档次的产品,或者只生产某个品种的产品,或者只有较强的生产体系而没有相应的销售体系,那么该企业有可能通过兼并和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生产体系或销售体系,从而产生一种整合的优势。
    市场细分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某个特定档次或特定品种的产品生产上具有的成本优势。某种产品的市场是可以细分为多种市场的。例如,从档次上分,某种产品市场可以分为低档产品、中档产品和高档产品市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类型的产品或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角度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可能在某种细分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成本的优势。[7]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局部优势一般需要与母国的生产过程相配合才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例如,发展中国家需要将某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放在母国,将某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阶段放在东道国,才有可能抵消在发达国家进行生产的高成本,从而才有可能维持和发展。即使发展中国家由于具有某种局部优势将整个生产过程放在发达国家,但这种优势远不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与发达国家其他企业相似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往往是要得到某些长期的利益如技术等,就直接投资的过程来看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国际剩余价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情况也是极不均等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凭借着绝对优势获得超额的国际剩余价值,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凭借着比较优势分享国际剩余价值,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并没有得到多少国际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在生产国际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国际剩余价值。
    六、在国际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的阶级关系
    在国际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阶级关系将会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学者斯威齐(P. M. Sweezy)和马格多夫(H. Magdoff)曾经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阶级关系。首先,他们指出了在一个国家里资本家阶级不是等同划一的。他们认为,关于由许多相互竞争的小厂商组成单一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概念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它只能近似地描述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现实情况。实际上,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或多或少地被诸如地理、政治边界、特定的需求和成本条件等自然的和人为的障碍所限制。这些障碍产生了一个不同的资本家的序列,一些资本家有更大的权利去剥削工人,以及剥削其他资本家。简单的阶级关系变成了复杂的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阶级内不同集团的关系。
    接着,他们论述了不同国家的资本家阶级的关系。他们指出,如果追溯到资本主义的起源,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划分世界资本家阶级的方法是最深刻和最持久的。每一个民族的资产阶级通过对国家的控制来提高资本的赢利能力,他们所采用的手段包括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在本国市场上排斥外国竞争者、实行相应的税收和支出政策、强迫弱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制服新的疆土或吞并殖民地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认为资本在性质上是划一的。资本的权利和利润不仅是它的规模的函数,而且是其他特别的特征的函数。在这些特征里,资本所处的国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反对资本没有国家的看法。他们指出,资本的国家属性不是它所处于的国境,而是它的所有者的国籍。例如,一家德国公司从法国银行借入资金,这笔资金在偿还以前被德国公司所支配,它属于德国的资本。跨国公司的产生意味着资本正在脱离国家的说法是不对的。资本是一个特定系列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生产关系意味着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或者在一个阶级内部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剥削。没有国家的资本是不可思议的。[8]
    斯威齐和马格多夫的论述在肯定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以外,还指出了不同民族的资本家阶级的矛盾。他们在提到不同资本家的矛盾时使用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一个资本家从另一个资本家的口袋里掏出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另一种说法是剥削。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更为准确。不同的资本家或者不同民族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获取剩余价值的关系,而不同的资本家或者不同民族的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关系。因此,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剥削的关系,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剥削的关系。
    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关于资本的国家属性的看法是正确的。资本的本性是唯利是图,这种本性决定了它将向全世界扩张。但是任何跨国公司都是某个国家的资本所有者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资本所有者的国家属性决定了该资本的国家属性。母国对跨国公司提供支持和进行管理,跨国公司将获得的利润汇回母国。跨国公司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构成母国科学技术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东道国实行严格的保密确保这些技术不被东道国所掌握。资本没有国界,但资本所有者有国界。
    美国经济学者博洛格鲁(B. Berberoglu)在《资本全球化和民族国家》中也分析了在国际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阶级矛盾,他指出:“感谢不断增加的关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主义的文献,我们现在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结构和矛盾有了更多的了解。例如,我们知道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程度,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干涉的本质,今天帝国主义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第一,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竞争)。第二,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与第三世界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三,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第四,帝国主义的资本家与剩余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世界人民运动的矛盾。所有的这些斗争将能够挫败帝国主义扩张和控制世界的努力,同时将奠定国际工人阶级运动的基础,这个运动最终将打破在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人为地将他们隔离开来的民族、道德、文化、语言的界限。通过这个过程所实现的团结将有助于加强国际工人阶级的力量,打败帝国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残余,建立一个公平的能够增进工人阶级利益以及最终增进人类利益的世界社会秩序。”[9]
    笔者认为,在生产国际化的条件下,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两大阶级: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世界资产阶级雇佣世界工人阶级进行生产并从他们那里获取国际剩余价值。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在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将发生下述矛盾:第一,不同国家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势必造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因而将发生矛盾。第二,不同国家之间工人阶级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将会相对减少在母国所在行业的投资,对母国的这个行业工人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的矛盾。世界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将千方百计地限制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世界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将以各种方式与世界资产阶级斗争。
    在这三种矛盾中,不同国家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同一个行业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两个国家资产阶级整体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可能还会对东道国相近行业产生有利影响。因此,这种矛盾是局部的矛盾,是竞争性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是同一个行业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两个国家工人阶级整体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不会对母国别的行业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这种直接投资导致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它则对母国工人阶级整体产生有利影响。另外,即使是同行业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是母国这个行业的工人在感觉上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所以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是因为在母国的所在行业已经没有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了。即使这个行业的资本不对外直接投资,它未必对本国扩大投资。即使它扩大对本国的投资,也将由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衰落。也就是说,从动态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不会导致母国就业的减少。但是,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矛盾。世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增加就意味着世界工人阶级经济利益的减少,世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减少就意味着世界工人阶级经济利益的增加。因此,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参考文献:
    [1]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6,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 2006.10.
    [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5.
    [3]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62.
    [4]资料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004年国际统计数据.
    [5]B. Bereroglu,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 and the Nation-State, Row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 2003.7.
    [6]A. G. Frank,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Monthly Review Press, 1967.305-306.
    [7]李翀.发展中国家局部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J].学术研究,2007,(4):8-25.
    [8]P. M. Sweezy and H. Magdoff, The Dynamics of U. S.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 pp.93-96.
    [9]B. Berberoglu,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 and the Nation-Stat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3, pp. 130-132.
    
    

Tags:论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